中融信託的資金池,錢(可能)投到哪裡了?

接上篇《中融信託到底算不算央企?》除了“央企背景”經常被討論之外,中融信託身上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

常年募集的資金池產品


前兩天有投資者交流稱,自己手上買了中融的資金池項目,還有半年到期,由於私人原因想要轉讓出去,儘快回款。結果遲遲找不到願意接手的,折價也不行。這位投資者遇到的難題,疫情的影響,當然是佔了很大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就在於,說不清這個資金池的風險程度


為什麼資金池產品的風險說不清?主要是投向說不清——信託資金對應的底層資產看不清。不但投資者看不清,對應的理財經理也說不清,信託合同也沒寫清。


10年133倍的“其他投資類”


儘管如此“不清”,小固還是要儘可能地捋一捋。根據中融信託歷年年報披露的信息,其主動管理類信託主要分為5類:證券投資類、股權投資類、其他投資類、融資類、事務管理類。


中融信託的資金池,錢(可能)投到哪裡了?


這5類裡面,證券投資類往往有具體的項目名和投資策略,例如中融-天乙合1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股權投資類更是如此,要對應到具體的投資標的,如中融信託-中國“芯”1號瀾起科技股權投資基金1號信託計劃;融資類,往往是各種政信類、地產類、工商企業類常見固收債權項目;事務管理類不用說,信託公司就是依指令行事而已。


這樣篩查下來,如唐昇、鑫瑞、隆晟、融雅、鉑晟、澤慧……這些XX系列的資金池類項目,共同的特點是都沒有具體的底層投向。如果按照年報的分類,資金池項目最有可能被歸在“其他投資類”。


如果把其他投資類近似等於資金池來看的話,2010年以來的規模變化如下:

中融信託的資金池,錢(可能)投到哪裡了?


從2010年的15.5億,增長到2016年高峰時期2439.16億,6年增至157倍。特別是2011年,相比於2010年一年內幾乎就翻了10倍。


2011發生了什麼呢,中植系的四大財富管理公司依次在這一年成立了。


錢到哪兒去了


那麼這些資金池究竟投向了哪裡呢?雖然中融對於資金池產品沒有詳盡的披露,但是幾個資金池產品的合同裡,分別還是框定了一個大概的投向。


中融信託的資金池,錢(可能)投到哪裡了?

可以看到,除了融雅41號投向接近於一般的TOT產品或者低風險領域之外,幾個資金池系列還是有細微的區別:唐昇參與上市公司定增,隆晟以股權形式參與礦產能源,鑫瑞參與工程和能源項目加入有限合夥……


即使都設置了優先劣後結構或者回購條款,資金池被用於資本運作的痕跡依然還是很明顯的。


但令人擔憂的是,許多資金池的投資者,並不清楚這一點,總覺得投資的是中融信託的債權——定期還本付息,中融有義務還其實資金池就算什麼都能投,還真是就是不能投給中融自己,真這麼幹,就是自融了。


不過,儘管這些錢不能自己用,作為中植系企業大家庭的一員,會不會向成員企業輸送,目前還說不清楚。可以知道的是,這些“投資領域”和中植系企業的領域是高度重合的。


除了中融信託的資金池之外,四大財富管理公司發行的中植系相關定融產品、基金類產品,這個新生資金池的規模,目前還是未知數。


線下模式的新挑戰


眾所周知,資金池項目的本質就在於新舊相續,源源不斷。回頭來看,2011年後中植系四大財富管理公司得以迅速擴張,除了抓住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之外,與中植系強勢的線下營銷文化也是分不開的。


這種線下營銷模式,目前正在經受著來自新冠疫情的挑戰。

儘管疫情在湖北之外的地區已經算是可控,但究竟多久才能恢復正常秩序還無從判斷。一季度基本停工,但三月份仍然是許多項目的付息節點,依賴線下募集的“四大天王”,是否會出現後面資金青黃不接的情況,尚不得而知。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原創 洛洛楊 大話固收。感謝原作者和機構的辛苦付出與創作, 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標註有錯漏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刪除或及時更改,並表示歉意。文章出於行業分享交流之需發佈,僅供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不代表本機構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非常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