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認同。

親家之間來往少會比較客客氣氣的。來往多難免有摩擦和看不慣的地方。因為誰也不願意看對方管著自己的孩子,誰家的不是小寶貝呢。

有個例子,前陣子有個認識的姐姐,雙方媽媽都滯留在她的城市。住在一起,媽媽和婆婆每天在廚房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戰、針鋒相對,因為各種事情拌嘴。比如番茄炒蛋該甜的還是鹹的,一道菜的準確做法是什麼等等。然後氣不順就找姐姐吐槽,家裡每天烏煙瘴氣,搞得姐姐快崩潰。還好老公總是及時出來打圓場。

除非特別合得來,或者本來就是好朋友,否則親家之間是比較少能成為好友的。



宸汐de小島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我覺得有道理。

距離產生美,太過頻繁的接觸,容易將兩個家庭的差異爆發得太過徹底,很多時候有些小毛小病,本來無傷大雅,但接觸太多,反而被反應得特別大,從而激化了一些不該有的矛盾,生出很多不應該有的小心思,最終會影響小夫妻的感情。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理想化地認為,兩個家庭結為親家後,就能如同一家人一般親切相處。但事實是,即使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妯娌也會上嘴唇磕到下嘴唇,一個屋簷下尤其明顯。更別說多子女的家庭,親家本就不只一個,手心手背的,都聚在一起,手碰手打起來真疼!

我覺得親如一家人,也應該有一定距離,把握好一定的分寸。不要頻繁為一桌吃飯,誰坐上座這類雞毛蒜皮的事情,今天你心裡一個小九九,明天我心裡一個不高興。倘若分了你家我家,到誰家誰就坐上,一切迎刃而解,既不鬧心,也不傷情。

再舉個例子,很多外地打工的小夫妻,過年回老家,為了公平,一般會一年去男方家,一年去女方家。回來兩家還會互相捎點禮物,我覺得這個處理就很好,兩方家裡都沒話說。

我一朋友,有一年在上海買了房,說是新房過年要人在熱鬧,就把兩方家裡的家人都叫到上海來過年。這對小年輕老家是一地的,平常他們不回老家時,兩家人來往不多。這次大家都聚到一起了。男方還叫來了哥哥嫂子和小侄子。據我朋友回憶,從聚齊人開始,每天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搞得她糟心的不得了。

一會小侄子把新買的沙發用圓珠筆劃花了,嫂嫂不罵、婆婆不說;一會女方媽偷偷嘀咕男方媽過年怎麼連個新房紅包也沒準備,你們可都貸著款呢;一會男方媽批評女方不會照顧孩子,不會照顧兒子……

我疑問:你們平常沒有說這些?我朋友說:平常難得見一次,不聚在一起,現在待一起一個月,躲不開呀……

我感嘆:本來想說以後過年把兩家爸媽都請來,這個主意蠻好的,現在看來還有待商議!

剪不斷,理還亂!婆婆、媽媽各個戰鬥力爆表!還是關起門來,自個領會殺傷力才比較小!謝謝!


別有滋味


認同,往來頻繁就缺乏了距離感,減少了客氣,容易因為小問題而反目。

六嫂子和六哥剛結婚時,因為考慮六嫂子爸爸去的早,家裡那麼多地就六嫂子孃家媽自己一個人保持,六哥媽媽也就是三嬸經常和三叔去給親家幫忙。鬥米恩,升米仇。三嬸和三叔第二年身體不好就去的次數少了,親家母埋怨說自己家裡忙,三叔和三嬸在家裡待著都不來幫忙?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自家的日子自己過,怎麼把別人的幫忙當成理所當然了呢?後來三叔三嬸很少去,反倒兩親家見面比以前更融洽了。

小羊的丈母孃家就在他家不到200米的距離,丈母孃家開了小超市,這樣兩親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小兩口一吵架,媳婦就回孃家,丈母孃開始還勸女兒,後來慢慢地覺得女兒太委屈,女婿竟然還提出離婚。本來是小兩口的問題,因為離得近,兩親家一見面也都成了烏眼雞,親戚不成親戚,鄰居不像鄰居。

距離產生美,孩子之前的問題讓他們自己解決,大人一摻合就難辦啦!親家之間還是少往來好。


姐不吃肉


認同!親家是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互相稱呼對方父母的稱呼,男士為親家公,女士為親家母。至於為什麼親家之間不能來往太頻繁,因為接觸的原因都在小兩口身上,也會造成互相覺得對方管的多。矛盾節點也是在小夫妻和子孫身上,具體下面說一下。

一:生活不一樣

來往太頻繁主要原因是以小夫妻,和後輩子孫為紐帶,每個人的經歷經濟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如果親家都和子女住一起就會有分歧,就拿吃飯來說吧:大鍋飯不好燒眾口難調。如果是做客還無所謂,好吃多吃點不好吃少吃點。但是都和小夫妻住一起飯誰做做什麼口味的?

二:照顧孩子

如果小夫妻有孩子了,可能親家雙方都會有個人過來照顧產婦和孩子。特別是照顧月子有些產婦的母親會過來照顧,這樣可能就會和親家母產生衝突。最直接的是女方母親可能只做女兒的月子餐,但是男方母親可能要做一家子人的飯。孩子應該怎麼照顧也可能會有分歧,雖說都是為了子女好,但是方法不一樣。我身邊就有例子:添孩子時小夫妻的母親都過來照顧,結果因為衣服怎麼洗,用尿布還是尿不溼,產婦能不能洗澡等事情吵起來了,互相抱怨對方懶不講理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三:小夫妻吵架

夫妻生活上有分歧很正常,如果親家之間來往太頻繁,比如住在一棟樓或者一個小區裡,一吵架兩家都知道了。很多時候父母都會認為自己子女說的對做的對,心理上更加偏袒自己的子女。雖說不一定會指責兒媳女婿但是如果親家出場,可能回造成兩家人的矛盾。

四:解決方法

如果小夫妻選房最好不要和雙方父母在一棟樓或者一個小區,可以近一點互相照顧方便又不失距離感。小夫妻的生活讓她們自己過,親家之間不要插手不要討論,互相輸出對子女的愛不攀比,不較量,因為言多語失保不齊哪句就說錯了,造成親家之間的矛盾。papi醬曾說自己結婚很多年,兩家親家沒見過面。

距離產生美千萬不要給小夫妻費生活造成甜蜜的負擔,小夫妻的家庭需要他們自己去經營。親家之間沒必要不需要過多接觸,只對自己女兒女婿和兒子兒媳好就行了。


陽光小築


親家之間來往不要太頻繁。的確如此。

從人性的角度講,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對孩子的另一半的喜歡,僅僅是因為“愛屋及烏”,血緣的疼愛是怎樣都比不了的。所有人的婚姻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意完美。小兩口之間大大小小的矛盾,生活中的分歧,難免有吵嘴、冷戰、打鬧,甚至分居。兩家親家在孩子們生活的縫隙中,偏袒和“護犢子”是正常的。親家們如果平時走動太頻繁,過於熟絡,反而在孩子們有了問題需要分擔解決時缺少了不熟悉的人們交往時具備的客氣、分寸、理智和體面。雙方父母是孩子最後的護城河,“背鍋俠”,如果太熟或太早介入,他們就缺少了冷靜的緩衝期的過渡,讓事情直接變得棘手,沒有了迴旋餘地。

小兩口的感情問題,有時候並不像外人看起來的那麼不可解決,不可調和。老話說“兩口子吵架,床頭吵,床尾和”。不斷產生的矛盾,就是重新組合的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從不同價值觀、人生觀趨向一致的必不可少的磨合內容。只有在“求同存異”的路上,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覆循環,直至走出只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家庭生活道路。

很多真實的案例都說明,小兩口有了齟齬時,親家們過早、過多地介入他們的事情,對他們處理問題,只會起反作用。不僅沒有幫上忙,甚至是加速了小家庭的毀滅。

當然,我們並不推薦像papi醬夫婦那樣,都結婚生子了,親家都從來沒見過面那樣的絕對。但是,親家之間,不要太頻繁的走動,只保持客氣的禮貌距離,不要過多的摻雜和介入孩子們的具體瑣事。讓小兩口的婚姻生活保持他們獨特的獨立性和完整度,才是現代人應該提倡的社交準則。





心動一滴淚


我認同這句話,兩家之間的橋樑就是這對小夫妻,只要他們過得好就會相安無事,兩家可以禮貌性的往來,也只是為了孩子們更和諧添一抹色彩,但是不建議太過頻繁接觸,太親密就會暴露更多問題,尤其是觀念上的差距,久而久之難免有抱怨,也會影響小夫妻的相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呢?距離產生美[玫瑰]



光生萬朵


原則上我非常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既便是這家關係再好,後面還有兩邊的親屬朋友,人多事多,關係就複雜了。這些人在攪在一起就不可控了。這種好心辦壞事的事例太多了,還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做雪裡送炭人。


桃鄉人518


親家是因兒女婚事才結成親戚,兒子是至親,親家只不過是認識,再加上有兒女婚事,難免有矛盾,心裡有隔閡,儘量少走動,少說閒話為上策。


用戶4137194420541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這句話我的觀點是要看雙方家庭的三觀合不合了。

如果雙方三觀合,不管是什麼關係,都會相處起來比較舒服的。常往來的話,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融洽很多,孩子的負擔也會輕很多。如果不合的話,那麼還是少往來的比較好。更何況是親家關係,又不能因為往來多產生的矛盾多而斷絕來往。至於磨合嘛,因為也只是親家關係,又是每天都得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人,所以也沒有必要為了合的來而磨合。


晉南浙北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和親家不一定三觀相同。過於頻繁來往。反而讓人不舒服。容易產生矛盾。難得一見。倒客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