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娃娃“戴”口罩 山西非遺“雲課堂”激活傳統文化

泥塑娃娃“戴”口罩 山西非遺“雲課堂”激活傳統文化

“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這是史月明在疫情期間創作泥塑作品的名字。受訪者供圖

  “戴”著口罩的泥娃娃,擺在桌子上。“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這是史月明在疫情期間創作泥塑作品的名字。

泥塑娃娃“戴”口罩 山西非遺“雲課堂”激活傳統文化

史月明的泥塑作品。受訪者供圖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山西省級非遺傳承人史月明創作了一系列抗擊疫情題材的泥塑和漫畫作品。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山西省晉城市委宣傳部和晉城市委網信辦開通的“雲課堂”為宅在家的人線上教授捏泥塑,希望以此方式激活非遺傳統文化的生命張力。

  “鼻子、眼睛、嘴巴,一步一步來,大家看看眼睛有沒有神?”史月明在“雲課堂”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將一塊普通的泥巴“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

泥塑娃娃“戴”口罩 山西非遺“雲課堂”激活傳統文化

平時,史月明會進校園給孩子們現場教學。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今年65歲的史月明,是山西省晉城市高平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泫泥塑”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疫情期間,史月明創作了一組30幅鼠年漫畫和10件泥塑作品。從“不串門”“莫信謠”到“聽網課”“獻愛心”,作品以防疫知識為主題,構思巧妙,筆調詼諧,內容生動。

  “這門手藝傳到我這代已經是第三代,我爺爺輩的人就開始捏泥塑。”兒時的史月明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開始跟著叔叔學習捏泥塑。

  泥塑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到了清代形成南北兩大著名流派,北方天津的“泥人張”、南方無錫的“惠山泥人”。而看史月明的泥塑作品有著獨特的風格,大多反映的都是農村裡的人、農村的事。

  “我從小喜歡畫漫畫,泥塑與漫畫創作內涵相通,有異曲同工之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漫畫手法運用在泥塑元素中”。

  掛紅燈、放鞭炮、推風車、打陀螺、踢毽子、童年記憶、聽爺爺講故事的孩童,充滿了童真童趣。史月明的工作室擺滿了神態各異的泥塑作品。而每件作品則均需經過起土、暴曬、水浸、沉澱、過濾、制泥、拉坯、修形、繪畫、雕刻、燒製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高平是‘炎帝故里’,我也創作過不少炎帝文化題材的作品。”史月明告訴記者,高平每年舉辦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系列活動時,有許多臺灣人會去看他的作品,並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在史月明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的珍藏記憶和文脈延續,更是一種鄉愁。

  近年來,史月明一直在帶徒弟,也帶過“洋學生”。平時,他也會走進校園,教學生捏泥塑。他開辦泥塑文化體驗館,為喜歡泥塑的人們搭建了一個互動學習的平臺。

  疫情期間,通過線上課堂,有上千人跟著史月明學捏泥人,大部分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學。

  “雖然我年紀大了,網絡知識比較缺乏,但這個方式傳播快,也很方便。”這次的“雲課堂”給了史月明一些啟發,他希望未來通過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將非遺文化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信息來源:中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