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王安石其人:歷史褒貶不一,功過古今難評

提起王安石,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寫詩歌的好手,還是一代傑出的政治家。可這麼一個看似完美的人卻在宋朝至近代時期都被貶損,直到現在才有比較多的褒揚的聲音。究竟是為何呢?且讓我們來聊聊這當中的箇中故事。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江西撫州臨川。年幼時的王安石,算是半個神童,讀書過目不忘,寫文動筆如飛,起初看似隨意,結局卻極為精妙。由於這寫文章的天賦,他也早早地進入了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他的志向並不僅僅只是在這寫寫文章上,他還心懷更大的抱負:入朝為官,兼濟天下。

“拗相公”王安石其人:歷史褒貶不一,功過古今難評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早年仕途平平,直到他遇見了那個一生的知己—宋神宗。王安石向宋神宗道出宋朝積貧積弱的原因之後,神宗便迫不及待地想與王安石一起進行變法。那王安石是怎麼變法的呢?這場變法,事實上是一場以經濟為主,涉及政治、軍事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包含了以下幾個主要內容,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這幾個法規都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都是標準的經濟法。實際上就是讓政府進入市場,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干預經濟,加快貨幣的流通速度,從而增加社會財富。

在一千多年前的農業社會,王安石的這一思想無疑是非常超前的,其中涉及的經濟學知識,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所有人,這正是其了不起的地方。另一方面,正因為其思想上與周圍人不符,所以改革阻力格外之大,而王安石一生都是知難而上,堅決貫徹自己的信念,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拗相公”王安石其人:歷史褒貶不一,功過古今難評

宋神宗畫像


然而這美好的初衷卻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了阻力與不合理的實施。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無法支撐起王安石的美好願望,王安石只好進一步加大政府幹預,以強制的方式推廣變法。使得官員要想年終有個好的考核成績,就只能以國家強制力強迫百姓踐行變法新政。從而使最初的理想徹底扭曲。

王安石是歷史上數得出來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官員,他的私德的是沒話說的。但是由於他在變法推行的過程中的種種失誤,便背上了後世對他無數的非議與指責。

“拗相公”王安石其人:歷史褒貶不一,功過古今難評

王安石變法


誠然,改革需要有打破過去,但絕不能忽視客觀情況盲目去幹。更重要的是,哪個政治家都必須為自己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不能因為其動機出發點是好的,便可以減輕其造成後果的批判。否則,如何向眾多被其影響了了命運的普通百姓們交代?

有人曾將王安石與明朝萬曆年間的名相張居正進行對比,確實他們二人之間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曾權勢滔天,但他們都不是為了權勢而爭奪權勢。王安石與張居正取得了權勢,既為底層的那批人,也為彼時不堪的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