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一出旦角為主的三國戲

一出旦角為主的三國戲

在京劇傳統戲裡,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戲”。可能是由於戲曲和評書、演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是由於《三國演義》特別適合於“用歌舞演故事”這種形式,也許是前輩藝術家,偏愛那些大智大勇的古代人物,因而對“三國戲”情有獨鍾。所以經過他們的精雕細琢,反覆加工,終於成為精品,也因此才有了今天舞臺上唱不完的“三國戲”。

但我對“三國戲”也有不滿足,或者說不知足的地方,那就是旦角太少了。從頭到尾全是清一色男性的戲,比比皆是。綜觀《三國演義》120回,與三國有關,或者放在三國鼎立背景下的旦角戲,只塑造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前半部出場最多的,大概是貂禪;後半部可能是孫尚香;中間則數甘、糜二夫人和大、小二喬了。

於無聲處:一出旦角為主的三國戲

面對這種“戰爭,讓女入走開”的局面,前輩京劇藝術家們,尤其是旦角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決心改變京劇舞臺上“三國戲”缺少女性的現象。他們和他們的智囊團,努力挖掘,認真搜求,終於發現在《三國演義》裡,僅佔寥寥數語,被一帶而過,甚至連名字也沒有,僅冠以姓氏的幾個女性,值得同情和歌頌。於是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敷設、描繪,終於使之成為京劇舞臺上很成功的旦角“三國戲”。例如取材於第33回“曹丕趁亂納甄氏”的《洛神》和取材於第117回“諸葛瞻戰死綿竹”的《江油關》,還有把劇中時代背景放到第7回“袁紹磐河戰公孫”下,而編出來的《春閨夢》。儘管這些戲在京劇舞臺上,遠不如《群·借·華》、《失·空·斬》,那麼氣勢恢弘、蔚為壯觀,然而卻也代代相傳,久演不衰。其中我覺得程派的《亡蜀鑑》,就非常值得繼續演出。


該劇是根據川劇《江油關》改編的。在《三國演義》中描寫江油關戰爭全過程的不足400字:當鄧艾偷渡陰平後,蜀將馬邈擬棄關投降,其妻李氏大怒,勸阻不聽,鄧艾入江油關後,李氏殉國。後人評說:“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如江油李氏賢”。一個至死不投降的弱女子,不僅在當時贏得了她的敵人鄧艾的同情和尊敬,而且千百年來得到人們的稱頌。顯然程硯秋大師在這位古代烈女身上,是寄託了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操的。所以他先請中國戲曲學校的張體道先生動筆改編,又請金仲遜先生加工潤色,改名《亡蜀鑑》,顯然是以歷史為鑑,抨擊了當局的投降主義。也正因為如此,該劇從1934年10月28日首演,只有兩場,就遭到南京政府的禁令。但是人心不可辱,此劇中李氏的最後一句唱“願國人齊努力共保神州”卻不脛而走,傳遍北京的街頭巷尾,顯示出此劇在人們內心中的強大生命力。即使在今天,我們聽來,這句詞是否也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呢?

在立雪程門的諸多弟子裡,如今保存下《亡蜀鑑》全劇演唱錄音的,只有王吟秋的一份解放後的電臺廣播節目。由於他是程門幾大弟子中,隨侍師傅左右時間最長的,因此也得到的真傳最多,有的專家甚至說他是程派繼承者中最正宗的。劇中李氏自盡前的那段“二簧”唱腔,就程派韻味十足。開始的“導板”“李氏女”三個字一出口,就有一股穿雲裂石的力量。聽王吟秋的演唱,我覺得比程派女弟子們的聲音要高亢得多,而且帶有很強的淒厲,所以唱腔顯得有稜有角,特別酷似程硯秋,聽著很帶勁。


這段唱在轉入“慢板”以後,主要是譴責對外敵入侵而不抵抗的官僚將領,同時抒發了一個手無寸鐵的弱女子強烈的愛國心聲。唱到“那魏國強欺弱將兵入寇,我蜀邦文貪武鬥政事不修。賊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見得好山河付與東流。”聽來覺得真是一句一泣,一字一淚,但又在字字血、聲聲淚中,洋溢著一股剛烈勁兒,也許這就是內行所說的,王吟秋所具有的程派純正韻味吧?我相信所有能夠回憶起當年的王吟秋演唱《亡蜀鑑》錄音者,都能體會到早年程硯秋唱法的獨到之處,也能體會到這出戏深刻的思想含義。

可惜的是這出思想、藝術雙優秀的劇目,已然絕響舞臺多年了,近年只看到同一小說題材的《春閨夢》(不否認這也是程派的經典),而沒有看到程派傳人的《亡蜀鑑》。當今只有遲小秋和李佩紅是受過王吟秋的培養的,不知她們是否有決心讓師傅的此劇重見天日?若使之失傳,豈不惜呼?悲呼?

正是:程師兩劇系深情,

同取《三國演義》中。

保國愛國《亡蜀鑑》,

反戰不只《春閨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