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自古以來,圍繞著太子之位而發生的爭鬥是層出不窮,清朝亦是如此。太子之爭象徵著權力的更迭,一旦牽扯到權力,勢必會引發血雨腥風,清朝的九子奪嫡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不像影視作品中的輕描淡寫,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是沉重的,更是殘忍的。

九子奪嫡又叫九龍奪嫡,是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活動。康熙皇帝一生有二十四個兒子,而其中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的九個兒子,便是九子奪嫡的九個主人公。奪嫡之戰歷經數十年,由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登基稱帝為結局。雍正皇帝登基後,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將以往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轉用為“秘密立儲制度”,由此可見當年“九子奪嫡”對皇子們產生的巨大影響。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九子奪嫡

再被後世之人談起,除了感嘆帝王之家的無奈與冷漠,更多的人則是好奇,皇子們為何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故本文的意圖,便是給讀者分析九子奪嫡的始末,引出“九子奪嫡”發生的根源,“九子奪嫡”的原因,以及“九子奪嫡”帶來的影響,展現給讀者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這一政治活動。

一、 清朝的皇子們的命運:“九子奪嫡”發生的根源

開篇第一點,我們就來分析這“九子奪嫡”形成的根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為何皇子們要選擇去爭皇位,而不是當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的原因。姑且不說當王爺是否就能無憂無慮,獨善其身,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清朝皇子們的命運。

清朝的創立者並不是漢人,且他們“子以母貴”的思想也不是受到漢化影響才出現的,早在入關以前,“子以母貴”的思想便已經根深蒂固。清朝皇族的配偶按照地位分為,嫡妻,側妻以及庶妻,隻字的差異,帶來的卻是子女在封爵上的天壤地別。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清朝爵位劃分

清朝宗室封爵十二等,輔國公以上稱為“爵”,鎮國將軍以下稱為“職”,而親王、郡王封爵又有“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種,前者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這一類人只有開國元勳才能享受的待遇。而後者便是大多數親王、郡王的制度,大意就是每傳一代遞降一等,五世而止。

比如說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他們的子嗣有的可以成為親王郡王或者是一旗最高旗份的旗主;有的只能成為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能掌握部分旗份的領主;而有的則連入八分爵位(即佔有旗份)都做不到,其他兄弟更是視其為草木。決定皇家子嗣身份地位的,除了閱歷、戰功這種後生造化,最重要的還是生母的地位。

到了康熙朝,“子以母貴”的現象漸漸消退,但改變的只是在待遇或者頻率的快慢,其本質上的嫡庶之分,尊貴有別的思想依舊相當的嚴重。也就是說,清朝皇家子嗣並不全能當上王爺,更別說逍遙自在了。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清朝皇宮

大宗爵的日子不好過,小宗爵的制度也相當的苛刻。想要成為小宗爵,必須要通過翻譯滿語、步射、騎射三門考試,標準是“皆優者,始受應封之爵。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皆停封。”,三門考項皆優者才能拿到最高基準的爵位。

入關以後的皇帝子嗣起碼都是入八分爵以內,而入八分爵位的人是必須要在宮內當差的。清朝對於高級宗室還相當的嚴格,什麼混日子度餘生想都不要想,犯錯了要麼俸祿補貼被扣,要麼爵位不保。於皇家子嗣們來說,他們無疑是頭疼的,而於整個清朝而言,考封制有效降低了宗室負擔。

都說皇家血脈珍貴,清朝宗室們怕都是敢怒不敢言,襲個爵還要考試,身份之間的鴻溝難以跨越。所以這“九子奪嫡”並不是什麼慾望膨脹帶來的結果,逍遙王爺的說法更不能成立,九位皇子可以說是形勢所迫,不得而為之。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爵位劃分

二、 康熙廢儲:九子奪嫡的原因

歷史上著名的奪嫡之戰,前有玄武門之變,後有九子奪嫡。前者述說了“武力奪嫡”的流血政變,後者述說了“智力奪嫡”的陰暗政變。九子奪嫡的結局可謂是慘烈至極,程度甚至不遜於宣武門之變,可以見得雍正對當年的爭鬥有多痛惡。而說到結局,我們不妨來看看開始。

提到康熙皇帝,人們第一反應便是“英明賢良”,還有仁慈。而仁慈作為帝王的品格時,很多時候並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還沒去世,權力就被架空無疑是最令人害怕的一件事。而“架空權力”的人,無論身份是什麼,都是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於康熙帝來說,這一次站在權力對面的不是什麼重臣,貴族,而是自己的兒子,殺伐果斷轉變成了優柔果斷,於是出現了“二廢太子”的情況。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康熙帝

二阿哥胤礽兩歲便成為了太子,自此是榮華富貴享不斷,沒人敢和他叫板。其他阿哥們還沒開始爭,結局就已經劃下了,只好悻悻接受命運的安排。但到了康熙四十七年,阿哥們看到機會了——太子被廢。康熙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將胤礽從太子之位上推了下去,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皇位的覬覦。其中出現多股勢力爭儲,分別為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政治格局一下子複雜了起來,於康熙而言,這是十分危險的。

先來說說廢太子一事。太子被廢無疑有兩個原因,其一太子品行不端正,其二,太子是否影響皇帝對皇權的絕對掌控。在這裡我們不去細究二阿哥胤礽的品行是否端正,因為胤礽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本身就能證明其政治手腕非同一般。要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大臣們的站隊絕不僅僅只是依靠嫡庶能簡單決定的。或許出於父親對孩子的疼愛,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復立。且康熙在復立太子時,公開承認“皇太子獲罪之處、虛誣者甚多。”廢太子的原因一目瞭然,胤礽影響到了康熙對皇權的絕對掌控。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影視作品中的“九子”

由此可見,帝王家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太過於寵愛,會影響到自己對權力的掌控,太狠心,於父親而言又下不了手。一廢之時,動搖了太子之位的不可逾越性,復立之時,激發了皇子們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心。於康熙而言,他並不想看到“九子奪嫡”這樣的局面,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局面卻是他一手造成,標誌著康熙一生政治佈局的失敗。當然,康熙也是出於不得已而為之的目的。

康熙頒發《廢太子詔》時還在詢問大臣們的意見,言下之意,有沒有大臣帶頭讓他有個臺階下,不至於那麼快頒發《廢太子詔》。大臣們敢支持胤礽嗎?答案呼之欲出,不會。也許大臣是支持胤礽為繼承者的,但這時站出來,無疑是貼上了“太子一派”的標籤,胤礽能成功繼位那還好說,如果沒能成功,勢必會成為新繼承者的眼中釘,甚至是皇帝的眼中釘。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皇太子胤礽出痘痊癒恩詔 可見康熙對胤礽的疼愛

《皇清通志綱要》中記載,“……宣諭曰:“皇太子名分、關係重大。朕熟觀史冊、豈有輕舉之理。當胤礽幼時、朕親教以詩書。……彼不可謂不知義理矣,且其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今忽為鬼魅所憑、蔽其本性,……爾諸王、貝勒、大臣官員、眾意云何。”和碩康親王椿泰等諸王貝勒、滿漢文武大臣官員齊跪奏曰:“皇上之於皇太子,仁以育之,義以訓之,歷年已久,不意數年來,皇太子忽染狂疾、為鬼物所憑,種種行事不似平時。皇上深念祖宗弘業國計民生,如此施行允協於理,臣等當公同上本具奏。”上諭曰:“朕志已定。當即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廢斥皇太子,著行幽禁。”

九子奪嫡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標誌著康熙帝的立儲失敗,四阿哥胤禛成為了新的繼承人,或許是因為其能力出眾,更重要的還是康熙之意。當立儲失敗,康熙將制衡太子的親王一系同時清除出局,是對試圖上位的親王一個警示,太子之位只有帝王說了算。倘若後世效仿,將太子拉下馬就能成為新的繼承人,帶來的無疑是負面的影響。

康熙為何一再廢儲?“九子奪嫡”的歷史故事是否真如影視劇般

影視作品中的雍正帝

總結

《清聖祖實錄》中記載,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可見得太子胤礽是從小受到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名合格的繼承人,且得到了康熙帝的官方承認。但太子的勢力失控,勢必會對康熙本身產生影響,這是康熙廢儲的原因,也是“九子奪嫡”發生的直接因素。如果有條件成為閒散王爺,相信不會有那麼多皇子會為了一個位置爭執不休數十年,甚至成為其一生的執念,正是因為清朝政治環境的嚴苛,導致了“九子奪嫡”發生的必要因素。

除了出現的“秘密立儲制度”,“九子奪嫡”無疑消耗了朝中大量的資源,還導致了國庫空虛。康熙帝一生英明賢良,卻在“立儲”一事上摔了個大跟頭。而後繼者雍正成為“九子奪嫡”的勝出者後,無數人對其汙名化,評論雍正是“謀權篡位”之徒,但大多數對他的瞭解僅僅圍繞在九子奪嫡一事上。雍正晚年寫下了《大義覺迷錄》為解釋,卻無人問津。

做太子做皇帝各有各的難處,原本是最親近的關係,由於權力的交雜,漸漸走向陌生。自古以來,我們評判一位帝王是否優秀是看政治成效,很少有人把關注點放在皇帝與皇子的關係處理上。作為帝王,康熙無疑是成功的,作為父親,康熙展現了帝王家少有的仁慈,也正是這份仁慈,成為了皇子之間矛盾激化的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