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

1,刍(chú)狗: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烧掉。

2,犹:如同、好像的意思。

3,橐龠(tuó yuè):古代的风箱。

4,屈:竭尽。 5,言:即言辞,政令。

6,数:同速,加速。

7,守中:坚守一种中空的道理。

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

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不正像个风箱吗?

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

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心得:

1.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事物、看问题。

2,天地真正的惠泽,就是顺应自然大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圣人真正的仁爱,,就是施行无为而治,给百姓一定自由,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天地之间,虚静辽阔,充满万物生存的元气,也正因其虚静,如拉动风箱一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力量。而天地之间的人,要透过这个自然大道,认识到社会和人生之道。只有天地人保持一体,天人合一,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4,施政不能言辞法令过多,因为这违背事物的自然生存之道,必然导致灭亡。所以老子主张,要行不言之教,行无为而治,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

5,作为个人,如果想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就该法天效地,保持中心,的虚静,充实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有智慧和源源不尽的生命力量。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孔子见老子画像

故事:

杨修多言招杀身之祸 东汉末年的杨修,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很有口才。

因为具有才华,他成为曹操帐下的一名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但杨修个性张扬,有些恃才傲物,不知自保,不懂收敛少言,经常是出言不逊,口无遮拦。

曹操建造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建的园门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问道:"谁这么聪明,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是杨主簿。"曹操听了,嘴上称好,但内心妒忌杨修。

一次,塞北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精美的奶酪。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动,想考考手下人的才智,就在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了盒子上的字,竟拿起餐具来,建议大家分着吃了。大家问他:"我们吃了魏王的东西,这恐怕不好吧?"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人无不叫绝。之后,曹操问起原因,杨修从容回答:"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脸上虽笑而心里妒忌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在谷口,想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想退兵,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端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心有所动。夏侯惇进来问他口令。曹操随口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于是传令下去,都喊"鸡肋" !

杨修听见传"鸡肋"二字,便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有人报知夏侯惇,他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将士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得知后,唤去杨修,大怒道:"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令推出斩了,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一代才子杨修,就这样死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太极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