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醉倾城36


《出师表》具体的创作时间在三国后期诸葛亮稳定大后方,兴兵北伐前上书后主的表文,极力劝勉刘禅选贤举能、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最终达成兴复汉室的伟业。文中提到桓灵二帝的句子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刘备痛恨叹息: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导致社稷倾覆

汉桓帝刘志在位21年,前13年是十足的傀儡,外戚当权,后8年开始亲政,扶持宦官与外戚争斗,开启了卖官鬻[yù]爵的不归路,同时大力打击士大夫导致党锢之祸。贤臣尽失,小人当道,后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评汉桓帝:

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非乎乱阶,始於桓帝。

汉灵帝刘宏就是三国乱世开局前的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的父亲。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有提到刘宏不是汉桓帝的亲子,而是被外戚窦太后扶持的继任者。上位以后继续施行党锢之策,依赖宦官更甚,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享乐,更加大肆卖官鬻[yù]爵,搜刮财富。上位的官员则从百姓手中巧取豪夺来弥补亏损,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民怨四起,最终引发黄巾之乱,诸侯割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一般指的是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王朝创立之初的盛世繁荣,盖因上位者选贤举能,励精图治,小人难有立足之地。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书是为了从中明辨是非规律从中汲取成功者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失败者的道路。

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写的委婉含蓄,毕竟是上表君王,过于直白冒犯君主不是忠臣所为,从中也能够读出他的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之所以提桓灵二帝,也是在劝诫后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亲近贤臣,为先主刘备创下的基业努力!

顺理成章引出下文,推荐人才,循循善诱,着实良苦用心: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诗人陆游对这篇《出师表》给予极高的评价,甚为钦佩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堪为后世忠臣良将之表率!


晴空莽莽


1.桓、灵二帝沉溺女色。

汉桓帝在位时,后宫各类环肥燕瘦,姹紫嫣红的佳丽达五千多人,就是说他的老婆多到他每天临幸一个,十年都临幸不过来,而汉灵帝更荒唐,他苦心孤诣发明了宫庭版的开裆裤,有了需要,不管什么场合,都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淋漓尽致地发挥,够荒淫无耻的。




这是回答问题,不能写艳史,否则发表不了,上面用春秋笔法点到为止,看官可以想像,这两位帝王是什么东西!

2.桓、灵腐朽没落,导致大权落到宦官手中。

由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朝政大权逐渐被十常侍窃取,这些家伙背后有皇帝撑腰,一个个飞扬跋扈起来,后来发展到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是十常待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小人


桓,灵之时,发生了宦官集团迫害朝廷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使得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这些国家栋梁级的人物都被宦官曹节等人诬陷,谋害致死,东汉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太监们的黑暗统治时代,形成了“十常侍专权”的局面。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是贤臣,结果死于非命。


史载:当时灾害频繁,间或爆发出妖异事件,不光是狐狸妖魔鬼怪,山洪大雨冰雹之类的现象,仅在灵帝时代的东都洛阳一个城市,一年之中出生两头四臂畸形儿的事件就时有发生,抛开迷信信色彩,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个时候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到什么样的程度!民不聊生绝非空穴来风啊,灵帝末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


政治生活非常不正常,忠诚正直的大臣,在政治上没有了话语权和生存空间,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形势,徒增无奈和无力感,使得朝堂的政治缺乏远见和创意,让东汉成为了政治上最沉闷的朝代之一。怎么不叫诸葛亮扼腕叹息呢?


3.不能给外患以有力打击,维护不了民族的尊严。

在大汉帝国西北的古羌族的叛乱待续进行,到桓,灵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不力,地方诸侯掌握了军政大权,东汉王朝已经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不能号召全国百姓团结,同仇敌忾,抵御外患,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了,诸葛亮是忠贞为国的知识分子,对大汉皇帝不能保家卫国是痛心疾首的。

其实,东汉帝国的国家机器此时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国家,哀莫大于有了外敌侵入,朝廷不能组织人民进行有效地抵抗。

4.灵帝昏聩,随着州牧政治的实施,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皇族刘焉,从望气师处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气,出于私心,他向汉灵帝提出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就是实行州牧首长负责制,其实这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让州牧发展壮大的举措;汉灵帝却认为,这样一来,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给了州牧,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当即给予了支持。你说混蛋不混蛋?

汉灵帝驾崩,朝廷外戚失去了宦官的控制权,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招董卓入京灭宦,引起了朝野大乱,皇帝无法控制牧,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成为压死东汉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要了皇权的命。


刘焉成为益州牧后,传位给儿子刘璋,后来刘备取而代之;力量日益壮大的公孙瓒鲸吞了幽州牧刘虞;冀州、豫州、兖州等等陷入了由州牧发展的起来的各派势力的绞杀中,直到到袁绍、曹操在中原崛起;徐州有陶谦虎蹲;荆州被身为皇族的刘表龙盘;袁术由于起家于光武帝的老家南阳,还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雍凉也不清净,成为西北诸将较劲的战场;孙坚父子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下。皇室什么也没有了,连东西二京洛阳、长安都无法保住。

各州牧大员这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个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当成了政治工具,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最后被废黜,从而宣告了四百年大汉的灭亡,真正三国时代的到来。


总结:《三国演义》当头就说:“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罗贯中认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的崛起,是因为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无能、重用奸佞、荒淫无道引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认为贤良不分,是导致东汉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这论断有一定的道理。


希望星晨58298869


东汉桓灵两个皇帝都做了一件事,就是发动政变,宠信宦官,大搞党锢。这当然是大多数官员(世家)厌恶的事。

然而,这些都只是托词。宠信宦官,是桓灵两人的无奈。因为东汉政权是奇特的。绝无仅有,别无类似的三足鼎立。

东汉皇帝多早死,小皇帝继位,太后的兄弟成为大将军,外戚因此崛起。小皇帝长大之后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力量发动政变,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宦官当然得到重用。大肆打击既反对外戚也反对宦官的清流,甚至搞出党锢,禁止清流子弟出仕。然后,皇帝又是早死,新的外戚再崛起。

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外戚宦官其实都是寒门地主甚至下等人出身(宦官当然是普遍出身低下),所以世家通常躲藏在外戚后面,悄悄地发展力量。

而我们要知道的是,舆论清议始终掌握在世家手上,而诸葛亮是谁?

诸葛亮,徐州琅琊郡阳都人,是郡级世家子弟(否则能够娶荆州黄氏?),当然对桓灵两个皇帝宠信宦官不满。


四川達州


出自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原文选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创作背景: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主旨赏析: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因为桓、灵二帝的昏庸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导致东汉倾覆衰败。先帝对此感到痛心和叹息;痛的是汉桓帝与宦官外戚拴在一根绳上,祸国殃民憾(恨就是遗憾)的事汉灵帝幼年即位,不能主事,以致荒淫无道。

纲常无度诸葛亮的建议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诚宜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不塞忠谏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也要亲近良朋,疏远损友,多听别人有益的意见。

先帝(刘备)的理想是复兴汉朝,所以会对此感到痛心。


AnswerWxx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荣幸与大家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看一下《出师表》中提到刘备痛恨桓帝、灵帝的原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结合整段话或者整文来说,诸葛亮在向后主举荐贤臣良将时,提及了刘备对桓帝、灵帝的痛恨,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可见,让刘备痛恨的点在于,桓地、灵帝宠信奸臣,小人,最终导致东汉衰落。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谈桓帝灵帝是如何让东汉迅速衰落的。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是河间王孝王刘开的孙子,封地也在河间,然而8岁的汉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死后,刘志被迎入南宫当上皇帝,即汉桓帝。当时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大权,嚣张跋扈,桓帝慢慢积攒力量准备除掉梁冀,然而所有官员都不可信,因此只有依靠宦官,延熹二年,桓帝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随后又封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为列侯。自此,朝政从外戚手中转入宦官之手。但是单超等宦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延熹九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至此,宦官独大,贪腐之风盛行,出现了买官售爵的现象,桓帝荒淫无度,没有留下子嗣,早早便去世了,死后大权又落到了皇后窦氏手下。

汉灵帝

汉灵帝刘宏的轨迹也桓帝相似,被窦氏外戚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刘宏登基后,改元建宁,又开始了在外戚与宦官中徘徊的画面,总之朝政不是宦官把持,就是外戚把持,宦官把持时间要久些,并且在其执政期间,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而是比桓帝更喜欢卖官售爵,甚至常常因为卖官的价钱过低而后悔,导致东汉走向末路,晚年爆发黄巾起义,导致东汉始终处于战火之中。

综上所诉,就是因为桓帝、灵帝亲小人,信奸臣,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加上荒淫奢侈、买官售爵导致了东汉的衰落,这也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到先帝痛恨他们的原因。希望我的答案能够为您解惑,也欢迎各位前辈交流、指正。


划过天空的拖鞋


东汉桓、灵二帝在位期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颓废也。

二人做的最不好的事,具体表现为重用宦官,宦官可是封建社会最黑暗的势力。

当时在桓、灵二帝的支持下,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激起了一些正直朝臣像李膺、张俭、陈蕃等的反对,他们激浊扬清,反对宦官。

桓、灵二帝非但不支持这些正义之士,反而听信宦官谗言,大肆打击、捕杀禁锢这些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让东汉许多正直,有识之士遭到灭顶之灾,直接动摇了东汉统治的根基,直接导致了黄巾起义,群雄并起,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当然一向以大汉皇室宗亲自居的刘备是不能痛恨自己的祖先的,这里的痛恨恐怕只能理解成惋惜、叹息吧。


知无为而有益


回答问题前让我们看看桓灵二帝到底是什么货色,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汉桓帝刘志,汉蠡吾侯刘翼之子,(132年~168年)刘翼去世后袭爵为侯,用现在的话叫官二代,因为他不是长嫡子,本来按封建帝制册立皇帝说法啥时候也轮不到他做皇帝,可是偏偏他中了鹬蚌相争愚人得利的招,在宦官和士大夫的争霸中,大将军梁冀拥戴他当上了皇帝。

他15岁当的皇帝,28岁亲政,当了13年的傀儡皇帝,亲政之后,因为长时间受到压抑,冷不丁得到了无上权力,成了权力暴发户得瑟,变态,添补自己心里空虚,想着法玩花样,特别是玩弄女姓方面荒淫无度,因女人雄起,打破了历史定律,最奇葩的是竞然数千名嫔妃都集中在一起脱光衣服,让自己的宠臣们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跟她们做亲密接触,自己在旁边狂饮狂欢。

大家都知道古代士大夫是“科举”取士,可是桓帝为了颠补国库室虚,拿钱卖爵卖官,士大夫可以代代承袭。

他最大的错误是亲近小人,与宦官为舞,远离贤臣,自己的江山毁于小人之手。

因为汉桓帝荒淫无度,没有生下儿子,死后侄子刘宏既位,史称汉灵帝。

汉灵地在位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调敝,诸侯林立,兵荒马乱,为了自已享乐巧立名目搜刮百姓钱财,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黄巾军起义,为国家动乱留下了祸根。

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提到的桓,灵二帝的所做所为,让刘备痛恨的原因。


张峰149764346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桓灵二帝时期崇信宦官,打压士族阶级,得罪了天下知识分子。所谓乱国的“十常侍”就是灵帝在位时形成的。从此宦官把持朝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由于朝政混乱,黄巾军起义在各地爆发,天下大乱。州郡诸侯在剿灭黄巾军时,力量日益壮大,进而形成军阀。

其次,灵帝末年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何进等分离抗争。灵帝没能处理好继承问题,导致矛盾激化,进而何进召董卓进京。正是董卓进京,开启了军阀混战时期的到来。

总之,由于桓灵二帝的昏聩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从而天下没有一片土地再是大汉的了。所以,刘备痛恨之。


中原一条虫


桓,灵二帝在为政期间的所作所为,间接性的导致东汉王朝的覆灭

汉桓帝刘志,继位为帝时,因为年幼,朝政被外戚梁翼把持,刘志成了“傀儡皇帝”。为了拿回政权,刘志用宦官势力,灭了梁翼。主持朝政后,大肆封赏为他卖命的宦官,用宦官势力制衡外戚和士族。得势的宦官日益骄横,罔顾政法,排除异己,大量敛财,政治渐渐的腐败。因为朝政腐败,百姓饥苦,多有暴乱,国家的财政也几近枯竭,为了增加收入,把关内候,羽林郎,虎贲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以不同价格卖出,使得贪污受贿更加合法化。

汉灵帝刘宏,结和了桓帝的优点,也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朝中大权都落到了宦官集团“十常侍”和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手中,而且买官之风更胜。忠勇之士不得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此等国事安的不乱。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为了诛灭宦官,命西凉董卓进京,自己因为谋划不利,被宦官所杀,宦官被袁绍等士族势力诛杀。董卓进京后,因为拥护君主的外戚和宦官都没了,士族势力也难以和自己抗衡,朝中大权皆由其掌握,日益骄横,擅杀大臣,废立君主,窃居龙庭,奸淫后宫,暴政肆行,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旧梦难寻MAX


本人笑笑来参与解答:

说到刘备痛恨桓、灵二帝,那就要先说说桓、灵二帝分别是是谁?又做了什么?

《出师表》桓帝是东汉皇帝刘志:

刘志可以说是被迫继承皇位,也可以说是捡了个皇帝当,不过当时刘志尚小,无任何实权,朝廷都是以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不过刘志并不笨,毕竟是皇室长大的孩子,又怎么不会权谋之术?只是迫于形式又要稳定江山没办法做了13年傀儡皇帝。

13年间刘志傀儡皇帝期间让梁太后他们放松警惕,从而一点一点把政权把握再自己手里,最后实权在握才展开一系列翻盘,不过他死后,他的下一任皇帝还是没能逃脱外戚干政。

刘志在位后八年发生重大变化:即“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一除内嬖”,是抑制宦官;“再斥外臣”,则是诛杀南阳太守成瑶和太原太守刘质。

《出师表》灵帝是东汉皇帝刘宏:

刘宏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因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被执政期间,内忧外患,但他认为有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