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簡介

一、自然條件

火炮山村位於巴東縣溪丘灣鄉西南部。東鄰張家坡村,南鄰龍船河村,北鄰黃家包村,西鄰國家級5A景區神龍溪鸚鵡峽。屬典型的花崗岩喀斯特地貌,其間多溶岩、漏斗(天坑)形態。地形以山地為主,山間多槽、衝、埫地貌,其間土壤深厚、土質肥沃,適面玉米、大豆、小麥、油菜和多種雜糧生長。海拔約600—900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侯,冬暖夏涼,降水豐沛,適宜亞熱帶植物和水果林木的生長。

二、人文環境

火炮山村面積約5.7 平方千米。全村轄9個生產小組,常住人口1000多人。 居民以王、張、胡、宋、劉等姓氏為主。據祖輩相傳,這裡的居民大多是清朝初年因朝庭“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政令而遷移此地的。

火炮山村村名來由。清朝嘉慶元年(1876)三月,湖北襄陽市黃龍一帶的王聰兒、姚之富率領當地農民舉行反抗清朝政府暴政的農民大起義,史稱“白蓮教”起義。清庭急令湖北巡撫惠寧和西安將軍恆瑞率兵鎮壓,面對清軍圍剿,王聰兒率義軍避開平原,西進川東,在鄂西、川東(當時重慶屬四川)一帶交通不便的萬山老林與清軍對抗周旋。王聰兒的部下張漢潮曾率義軍在神農溪沿岸的大山之中安營紮寨與清軍對抗達三年之久。劇傳其部在此山一處名叫寨子包的山頂上修築了一座炮臺,架起一門大火炮對抗清軍。火炮山因此得名。

三、紅色傳承——革命老區

火炮山村是革命烈士宋宏寶出生地,是他曾經工作、戰鬥直到英勇犧牲的地方。

大革命時期,火炮山村農會主席宋宏寶帶領農民赤衛隊打土豪分田地,多次為賀龍率領的工農紅軍籌糧籌款,救治傷員。後來,紅軍主力撤離後,國民黨反動派瘋狂抓捕革命人士。宋宏寶同志為了救援、掩護紅軍傷員,被國民黨抓捕而英勇犧牲,解放後被追認為烈士。

四、發展變化

從前的火炮山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社會發展緩慢,經濟落後,屬於貧困鄉村。村民生活面臨諸多困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當前開展鄉村振興之路以來,這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振興鄉村經濟,縣、鄉兩級政府和村委組織全村村民奮戰兩年時間,新建桃園1300餘畝,李園380多畝。成立坡上坎下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村民脫貧致富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

交通條件改善, 修通了村組通往各家各戶的公路,實行了全村道路硬化。

飲水難題解決,政府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3個800餘方的大型蓄水池和多處小儲水池,使1000多村民用上了清亮的山泉自來水。

村民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大變樣,家家戶戶住進了新樓房,樓上樓下電燈亮。屋後綠樹成蔭,房前桃李芬芳。

五、展望未來

結合特色產業,發展服務行業,開發鄉村旅遊業。

利用現有的1700多畝地的桃園,李園,鼓勵村民興辦農家樂,鄉間民宿、旅館等配套服務行業。利用春暖花開時節,招攬遊客來此遊村賞花;秋、冬水果成熟季,邀請客人來村採摘鮮果。逐步形成賞花、摘果、吃、住、玩一條龍服務。

火炮山村西部瀕臨的神農溪畔的鸚鵡峽,風景秀麗,景色迷人。特別是宋宏寶烈士誕生地宋家灣毗鄰的高石巖一帶,奇峰突兀,崖壁千仞,與之遙對的神農溪河面綠水碧波,山影倒映,維妙維肖。倘若開發,風光無限,前景美好!

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簡介


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簡介


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簡介


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