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帝病逝养心殿,其子弘历继位,改次年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之始就面临着雍正帝严正统治十三年产生的副作用,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乾隆像

树立起新皇仁慈宽厚的形象

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原雍正周围的道士、僧侣们逐出皇宫。接着对雍正的政敌胤禩、胤禵集团及其后代实行宽大处理;侥幸活下来的胤禵、胤䄉宽大释放;许多被禁铜的王公宗室都被释放回家;胤禩、胤禟复其名,收入玉蝶,子孙也一并叙入;凡因罪革退的宗室觉罗,分赐红带、紫带,载入玉煤。一大批得罪雍正的皇子皇孙,得以恢复名号,重见天日。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胤禵像

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乾隆并非为父亲的政敌公开平反,但适当地缝隙补过,实行宽大处理,却能够树立起新皇仁慈宽厚的美好形象。

对其他重要案件和罪犯,乾隆也一一重新判处,大多从宽发落。岳钟琪、傅尔丹、蔡斑、谢济世、查嗣庭、沈起元等等要犯,或宽释,或重新起用。甚至对许多亏空钱粮、侵吞公帮受严厉处分的官员,乾隆也多所豁免。唯有对吕留良文字狱的主犯曾静、张熙、雍正时免罪释放,乾隆一上台,便将两人锁拿至京,凌迟处死。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曾静被抓情景

对雍正时不切实际、产生弊端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乾隆即位后,相继下令核实垦田升科,停止清丈土地,停废契纸契银法,停止营田水利和井田,停捐纳等,对雍正时不切实际、产生弊端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乾隆没有全盘否定雍正的政策,其性质始终不超出纠偏补过的范围。雍正许多重要而正确的制度,如秘建皇储、地丁合一、火耗归公、养廉银、奏折、军机处等制度,乾隆均原封不动地继承。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契纸

乾隆经过这一番矫枉过正的宽缓措施,使以往那种紧张、恐惧的政治气氛为之一新,为实行自己的施政方针铺平了道路。

“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

乾隆在成功地改变了雍正某些政策措施,消除其产生的积弊的时候,同时提出“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并为自己的政策转变制造根据,进行舆论宣传。乾隆一上台就宣称:“治天下之道,贵得乎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宽严并济之道也”。在他统治60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制宜、相辅相成的两个车轮,“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就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影视剧乾隆、和珅

何为“宽”?何为“严”?

“宽”就是要爱民,“与民休息”,去民之累,去民之扰。他一再告诫臣下,要把宽大与废弛区别开来。

“严”就是要对异端邪说、大逆不道、贪官污吏、恶棍奸民绳之以法,如果对这类人宽大,就会造成政治混乱和生民不幸。

他祖父康熙的特点是“宽”,但是,到了晚年“宽”流于废弛;其父雍正不得不济之以“严”,而他自己却要做到“宽”、“严”并济,“惩劝兼施”。他经常告诫大臣们,不要误解自己的宽大,“相率而趋于纵弛”,则“有不得不严之势”。

乾隆上台后为什么要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像

总之,“宽严相济”是乾隆总结康熙、雍正几十年统治经验而得出的政治理论,从即位伊始,他就反复阐述、运用这一理论,从而形成自己有别于康熙、雍正两朝的统治格局和作风。这一理论为他提供了大幅度的回旋余地,有时候一些事情,可放宽政策,使矛盾缓和,以博得宽厚的好名声;有些事情则严加整顿,雷厉风行,把螺丝拧紧。

乾隆一生的政治实践,潇潇洒洒,十全武功,宽豁而峻严,正是体现了他宽严相济、刚柔兼施的妙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