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沒有普通話他們怎麼交流?

孺子牛9809


三國時期沒有普通話,山西人關羽與河北人張飛怎麼交流?安徽人魯肅和山東人諸葛亮又該如何嘮嗑?還有包頭的呂布和甘肅的董卓,究竟是如何吵架?

但是,誰跟你說三國沒有普通話的!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普通話),我們當下的普通話,來自清朝的北京官話。但這種北京官話,和北京胡同裡下層百姓喜歡說的北京話,其實是兩回事。後者是衚衕音,前者則是整個大清朝廷自上而下,即皇帝與臣子溝通的語言。而既然這是官方場合必須使用的語言,你不論是哪一省的人,都要聽得懂、說得溜這種語言,因為你要做官。

清朝推行普通話,一是八旗子弟與漢人的溝通需要,二是科舉考試的需要。而這,又決定了清朝能否打破滿人和漢人的巨大隔閡,能否將漢人中眾多的優秀人才取為己用,更標誌著清朝的統治是否成立。

所以,在大清國的科舉考試裡,必考項目八股文和試帖詩,都要求漢語用韻,而這就意味著參加考試的人,一定會說官方語言,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搞清楚那些文字的正統讀音,從而實現與官場甚至皇帝的對話。

也因這個緣故,在清朝,你會說北京官話,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優勢,哪怕你不做官,也會給人一種非凡夫俗子的感覺。

而回到題目所問的三國時代,當時沒有科舉考試,是不是就不需要普通話了呢?當然不是,東漢三國實行的是徵辟制,但徵辟上來的人才,也一定要會說漢朝的官話,即洛陽話——“洛語”。

東漢末年的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雖然來自不同地域,但顯然都會說這種漢朝的普通話。曹操是宦官家族的後代,與皇帝關係密切,所以雖然他的籍貫是安徽,但他的洛陽話卻說得很溜。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武將出身,又來自南方,洛陽話就差一些,但也一定要會。因為軍隊裡通行的,也是洛陽話。如果將軍是南方人就說南方話,那你讓軍隊裡的北方人如何聽從你的命令?

甚至是頗有些底層路線的劉備,其實也說的是漢朝官話“洛語”,而且很早就會說。也只有這樣,他才能順利地和山西人關羽、河北人張飛溝通,才能三顧茅廬,說的話山東人諸葛亮都能聽懂,才能和江東的妹子孫尚香說幾句情話。

事實上,當時的洛陽話,是亞洲東部區域的一種通用語言,不光是漢人說這個,就連胡人的上層,也基本度都會說。整部三國裡唯一有溝通困難的,大概就只有南蠻的阿會楠董荼奴這些貨了吧(相對而言,更為漢化的孟獲是會說一點洛陽話的)。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應該是說的官話吧

以前在農村老家的時候一直說的是土話,而且在南方的土話更是十里不同音。我本人是永州新田,桂林那邊和我們這邊說的就差不多。之前看過那個彩色版的《開國大典》裡面朱老總說話的時候說的也是官話。

還有像四川話之類的我覺得也是官話的一種吧只是各地方的音不太一樣


夢迴千思


誰說古代沒有“普通話”,人家只是不那麼叫而已。最早的普通話稱為“雅音”,一聽這麼高端、大氣的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每天閒來無事、飲酒論道的貴族雅士們發明出來的。

沒錯,據說早在先秦時,從山東的齊國到西北的秦國,各諸侯國的貴族都要學習這種貴族之間專用的交流語言“雅音”。

隨著秦統一中原,推行“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各地雖然還說著不同方言,但卻書寫著同樣的文字,中華文化在文字傳承方面也算是穩定下來了。

那作為當時的“普通話”,雅音是以什麼方言為基礎,這個雅音到底是個什麼“音”?

據《辭海·雅言》記載,最早的雅音屬上古音系,現今已沒有完整的方言可以對應,所以,我們的先人最早說的什麼話,誰都不知道……

資料記載,自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原來的中原雅音南移,中國官方語言逐漸分為南北兩支。明朝滅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所以南京話成了當時的標準語音。據考證,明代以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均以南京官話為主流。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看的古裝劇,大臣們一本正經齊聲喊著“吾皇萬歲萬萬歲”時說的都是:南京話!

元明清以來,北京就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商的人越來越多,天長日久,他們也學會了這種南京口音的“普通話”,不過當時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那時候的普通話也稱為“官話”,依然沒有廣泛推廣。

而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並且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為“官話”就不那麼合適了,於是那時候的普通話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國語。不過“國語”這個名稱當時爭議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很多人都反對過。解放後,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有了嚴格的內涵與規範,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古今歷史觀文


趣談答案:三國時期沒有普通話,但是他們卻在用一種近似於普通話的普通話來交流。

奇怪的雅言

怎麼說呢?雅言的發展歷史可以從秦朝一直延續到清朝。這中間有著諸多轉變,有著諸多可以變化的因素,但是如果用一句話來說的話,那就是:雅言從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標準和約束,但是這樣的話,一說出來大家都能瞭解一二。相互之間點點頭,哦,原來是這個意思。

比如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並沒有說他們本地的方言,劉備也沒有說他們本地的方言,兩個人單純的在說河南話。

為什麼說河南話呢?因為那個年代只有河南話是更加接近於雅言的,當然那個年代的河南話是什麼話以及那個年代河南怎麼說話咱們都不曉得,更要命的是那個時候的河南指的是黃河以南。

所以從歷朝歷代的演變過程來看的話,在古代的時候沒有普通話,但是有著類似於普通話的普通話。

秦始皇不背鍋

大家會發現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但他忘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推廣普通話。


可能因為秦始皇太過於忙累或者操勞了,所以儘管全天下的人都使用一種文字,但是說話的口音各式各樣。秦始皇可能是陝北那一邊的,就需要說陝北方言;與此同時,其他的諸侯、其他的百姓可能說著各自的方言,他們之間的方言沒有近距離接觸根本不可能知道說的啥。

但是隻要能夠把文字統一,這就已經足夠了,我們會發現兩個人即便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溝通,但是可以通過文字來溝通,反正大家寫字都差不多,如果寫的字差的太大,那隻能說明兩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寫了錯別字。

這麼看來,秦始皇的這一點還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在沒有辦法去統一全國的方言的時候,退而求其次去統一全國各地的文字。既然統一了文字,那完全用文字來代替說話也就可以了,只不過因為古代的文盲率比較高,所以這一點依然非常令人頭疼。

歷史小彩蛋

真正的普通話開始發展,真正的普通話從0~1慢慢的演變,是在清朝中期或者清朝末期才有的,那個時候開始推廣普通話。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各玩各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古代的時候講究官職調動,但是調動來調動去也沒有辦法調動出那個大圈來,你是南方的,只能在南方瞎溜達,你是北方的,只能在北方瞎溜達,為什麼不把北方的官員調到南方去呢?聽不懂話呀。

當然除了那些犯有重罪或者自身能力比較強的官員之外,絕大多數官員是不會掉到離自己家鄉十萬八千里遠的地方,在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可能自己隨便說一句話,別人三天兩天的都聽不懂。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這個問題提的很隨便,但是背後牽涉的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涉及到的是中國通用語言的產生和流變的範疇。

今天的中國依舊廣泛的存在著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是天各一方的異鄉人能夠聚集在一起共事交流,都是因為有共同的交流工具,普通話的存在。

古代也是一樣的道理。

夏商周時期存在著大量的部落和部落聯盟,語言不通是一個很廣泛的現象,所以在《禮記》裡面就提到“五方之民,語言不通”的問題,在《左傳》裡面也說到那些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

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貨幣不通,言語不達。

最後能夠形成統一和交流,最早要歸功於周王朝的文化統一工作。周王朝以大篆的形式初步統一了文字,在語言方面推行周王室的語言。後來這個規範的語言系統被稱之為“雅言”。方言之外,推行雅言,雅言成為各地上層社會交流的語言工具,那些各地諸侯結盟朝見周天子的時候,必須要用雅言交流才能知道彼此要表達的意思。

春秋時期孔子門下弟子三千,更是要依靠雅言才能給大家傳道受業解惑。《論語》裡面就說: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不然的話,說著山東方言的孔子,看見說著蘇州常熟方言的子游,那豈不是大眼瞪小眼,乾瞪眼嗎。

但是語言的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周王室推行以自己語言為主體的雅言,當他們對諸侯的約束力足夠強的時候比較好辦,到了周王室衰落之後,雅言的推廣自然顯得更加困難。《尹文子》裡面就講了一個搞笑的故事:鄭國人把沒有雕琢的玉石叫做璞,我們現代人也是這麼用的。可是天子腳下的周人,卻把死老鼠叫做璞。後來鄭國人到了周城買璞,周人很奇怪,說這傢伙可別是個傻子吧,隨後拎出來一隻死老鼠,把鄭國商人當場嚇尿。

鄭人買璞,而周人出鼠,鄭人咄咄而避。

但是隨著秦朝和漢朝一統天下時代的到來,文字統一徹底完成,語言方面雖然還是各地存在方言,但是在規範交流語言上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西漢末年,大學者揚雄就撰寫了著名的語言學著作《方言》,對當時存在的各地方言做了詳細的歸納總結,在解釋這些南腔北調的方言的時候,揚雄使用的工具就是“通語”,在這部著作裡,除了“通語”還有“通話”“凡語”或者“通名”等稱謂的,就是各地通用的,可以解釋各地方言的“通用規範語”。

舉個栗子,用一個詞表示把食物煮好,秦晉地區叫靦,徐州揚州之間叫飪;嵩嶽到陳潁之間叫亨;趙魏之地,火燒熟叫爛,氣蒸熟叫糦。那麼用通話來解釋所有這些方言,就一個字兒:熟!

是不是特別的爽!

由於秦晉地區從周朝開始一直延續到秦朝漢朝,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當時的規範話就以秦晉方言為主體。這個規律一直延續到後來,所以秦漢時期的關中話,唐朝的長安話,宋朝的汴梁話,一直到元明清時期的北京話,都是風行一時的規範通話。

有意思的,推廣古代“普通話”最賣力的兩個王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大力強制性推廣“天下通語”,就連蒙古族兒童如果學不會“中原正音”都要挨罰被揍屁股

。到了清朝的時候,那就更加嚴重了,各地都建立了推廣規範化的“正音書院”,讓官話成為老百姓的通用語言。後來還加了一條規定,俞正燮在《癸巳存稿》裡面提到,雍正六年的時候,因為來自廣東和福建的南方官員說不好官話,給政府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最後官員建議,以八年為期限,如果讀書人不會講官話,不管你是童生,秀才,監生還是舉人,一律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

拿今天的話來說,不會說普通話,不允許報考公務員!

這一招可太狠了!古代中國人的主要前途就是:學得文武藝,賣給帝王家。如果不會說官話就別想當官發財,那還了得。所以說清朝人推廣規範化是最賣力的。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還出現過一個鬧劇,在維新運動期間,有人建議設立三種標準語,分別是北京話、南京話和漢口話。後來因為後面兩種方言的影響力不夠才被迫取消,不然的話今天可就要熱鬧了。也不知道是誰腦袋發熱提出這種餿主意。

所以說,三國時期儘管英雄們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大家都學會了統一的通話官話,語言交流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了,背後互相罵人的時候也許還是要使用方言的。


鐵錘文史


雖然沒有官方規定的普通話,但各個朝代都有大家普遍認可的標準語。

最早的普通話,是雅音,又稱中原雅音,傳說是中古漢語時期流行於中原(時汴、洛一帶)的全國通用的語言。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考證,先秦時,諸侯國的貴族都要學習雅音,這是貴族之間交流的專用語言,從山東的齊國到西北的秦國,貴族都要學習這種語言,以方便交流。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明朝滅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南京音為基礎音系,南京官話為國家標準語音。明代以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以南京官話為主流。清末編審國語及民國確定新國音以後,北京官話才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南京官話影響深遠,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對周邊國家的語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在日本,六朝時期中國傳入日本的語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稱吳音)。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學校和民間私塾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話,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轉而使用北京話。

擴展資料:

“雅言”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在通用意義上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其音系為上古音系,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就出現了“雅言”。

洛陽雅言,古稱河洛語,河洛話,今稱洛陽話,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其音系為華夏傳統的上古音系。

“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證很多:《左傳》“公子雅”,《韓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孔子詩論》“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這些與“”楚”、“越”相對的“雅”、“夏”泛指以為中國曆代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周朝以後,隨著各朝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完善,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洛陽雅言。

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歷時長達四千多年之久,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都受到深遠影響。


鬼鬼先生的故事


其實啊,三國時期是有普通話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洛語“

何為洛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文字形式記載的朝代就是周了,周朝以前的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經無從考證。而周朝時期的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也就是洛陽雅言。雅言主要的流行地區就是黃河流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周朝的文字學習的是商朝時期殷商的,而商朝學習的又是夏朝。相傳夏朝建都是在河南洛陽以及周邊地區,而商朝建都的地點也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所以中國曆代標準話的發音基礎就應該是在洛陽地區附近,也就是所說的洛語。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普通話是洛語

其實三國時期肯定是有方言的,哪怕經過了將近兩千年的現在,我國仍然有很多方言,但是現代社會我們就是有大家都聽得懂的普通話,同樣的,在三國時期也有標準的官方話語。

因為三國時期是處在東漢末年,所以三國鼎立之前,他們都是屬於漢朝人,作為漢朝的子民,不論你賣草鞋的劉備,又或者是屠戶張飛,都是需要會說一些官方普通話的,不然怎麼做生意呢,更何況在朝廷當官的曹操,一點官方話不會說,怎麼當差。

而漢朝時期的官方語言是傳承於秦朝,秦朝用的官話則是東周時期形成的各國都有采用,經常用於各國之間交流的"雅語"。

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弟子,這三千弟子肯定不是都來自一個屯子,而是來自五湖四海。據傳,孔子就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論語中也有記載:《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所以三國時期他們並不是沒有普通話,平常除了見到老鄉以外,說的也基本都是上面所說的洛語雅言了。即便是語氣什麼的不太相同,但是大致還是能聽懂的。

關於雅言

周朝之後,各個朝代隨著首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發音也慢慢的被擴散開來,每個漢族王朝,都在努力的發展雅言以達到天下大同的局面。特別是在唐宋時期,雅言發展達到了巔峰,發展出來一個字是一個音,也就使得唐詩宋詞等作品大量湧現,周邊各國也開始爭相恐後的學習洛語雅言。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都受到了洛語雅言的深遠影響。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門壓星河。我來回答。

普通話的存在是在提醒那個民族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清軍趁機入關,一夜巨響,天朝上國如此難堪。 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所謂的普通話,在大清入關後,他們學習漢人的語言但是學習的不標準,也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也就是說普通話是滿清學習漢人古音的半成品。

普通話存在的時間非常短,而且不能同化漢人,所以在北方的人們說的話大多潔淨普通話,即使是方言也沒多少特色,相互之間能相互聽懂。

但是到南方就不一樣,以四川舉例,四川話也分為四個地方的版本,成都人說話比價軟,但是達州這邊說話比較硬,而且大部分方言不互通,就是說四川人說話我們自己都不一定聽的懂。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清軍入關是從北方開始的,南方沒有多大的影響,同時天子在北方,而南方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越在南面,方言保存的越多。受到戰爭的影響就越小。

三國時期亂世上古音

三國時期是沒有現在的普通話的,那時的人們說的話是官話,說話的發音是上古音,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

也就是說那時的人們說的是最早的發音,說的話是東漢官話,漢朝統治的時間非常久,同時漢朝也是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所以那時的語言和現在一樣是規定的。 各路諸侯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由於漢朝統治的久遠,漢人同化的原因,絕大部分人都是說官話的,諸侯就更不用說他們是直接受到朝廷制度影響的,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別說諸侯就是少數民族也會說官話,和現在一樣,人人都會說點普通話一樣。

三國過後就是南北朝時期,這時的語音由發生了變化,因為這時處於分裂時期,也就體現了一個朝代一個時期的影響,所以古人說話我們是聽不懂,認為古人會說普通話的,是因為現在人人都會說普通話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簡單來說,規定統一的讀音。

方言也就是地方語言,指的是區別於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其產生原因跟地區間交流程度有關,獨立性越強、與外界交流越少的地區方言越多,相互之間的區別也越大,而交流越多的地區,方言往往趨同。

漢語方言紛繁複雜,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現代通訊和交通的發展,打破了這種環境,因而標準語的普及越發廣泛,方言則越發衰微。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早在周朝,為了方便交流,就有了標準語雅言,孔子講課就是用雅言,不僅是因為講究,還因為現實,畢竟他的三千弟子並不都是老鄉,各講方言還怎麼上課。

春秋戰國紛爭太久,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各家講各家話,電影《英雄》中,秦王政向無名說,一個字竟然有十八種寫法,實在麻煩,等他滅了六國,必定只留一種,其餘全部廢掉。

事實上,別說一個字有十八種寫法,很可能它還有幾十種讀音,這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根據西漢揚雄所著《方言》的記載, 漢初已經大概有了十來種方言,到三國時期,方言只多不少。

《後漢書·皇甫嵩傳》載:及卓還長安,公卿百官迎謁道次。卓風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義真犕未乎?"嵩笑而謝之,卓乃解釋。

按照註解,這裡的“犕”的標準語音是“備”,涼州地方音是“服”,皇甫嵩和董卓都是涼州人,語音是共通的。

不過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三國時期的標準語,但很顯然,全國各地到中央的官員不可能用自家方言交流,實際操作中肯定要有一個標準語,按照中央集權、皇帝為尊的觀念,這個標準語自然定在了皇帝所在的地區,對標到三國時期,其實就是東漢皇帝所在的洛陽及其周邊的方言為基準。

儘管如此,由於傳播不便,這個標準語言並不能通行全國,通行度與離洛陽的程度成正比。

比如漢獻帝時期,學者劉熙(青州北海人)避難交州,按其著作《釋名》所載,“風”字,離洛陽比較近的兗豫司三州“橫口合唇言之”,東一點的青徐兩州就是“踧口開唇推氣言之”,這還都是在北方平原上,就有如此不同,放到山地到處有的南方,想要無障礙交流,是頗有難度的。

話又說回來,難懂不是不懂,在三國名人主要集中在北方,又多接受過一定教育的情況下,交流應該會容易些。


平沙趣說歷史


上去就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