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康有為的書法尊碑學,可為什麼看不到魏碑的風格?

草原上空的祥雲


說康有為的書法看不到魏碑的風格,只能是這些人不知裝懂,不識亂說。康有為的書法明明是魏碑《石門銘》的風格,既然不知《石門銘》是魏碑,就少說話,多學習,以免貽笑大方。

清末民初時很多尊碑者學《石門銘》,尊稱《石門銘》為魏碑仙品,如康有為以《石門銘》筆法寫行書,還有徐悲鴻也是學《石門銘》,于右任以《石門銘》筆法寫草書。懂書法者大多瞭解,這都是近代書法的基本常識了。






王乃棟說書畫


作為晚清的風雲人物,康有為的強項在於嘴,而非手,從政如此,學藝也如此。

身為維新運動和戊戌變法的領導者,當革命失敗時,他拋下譚嗣同等一幫小兄弟,自己跑路了,他是名符其實的“譚跑跑”。

論書法,他是晚清著名的理論家,

“說的比寫的好”。他的《廣藝舟雙楫》,對碑學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是碑學的一部重要著作。

但是,在尊碑的同時,他對帖學進行了全盤的否定,尤其是其“卑唐”觀念,將唐代數百年的書法成就一筆抹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他的書法創作以《石門頌》和巜爨龍顏》為底,是名正言順的碑學派。他以氣勢取勝,線條多平長弧線,筆法圓轉為主,作品動感十足。

但是,他的作品提按不明顯,少頓挫,線條單一,筆畫鬆散虛空。

總之,一句話,其書法與其為人一樣,虛張聲勢多,沉著遲澀少。

清代的書法理論家,多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理論強於創作,康有為如此,阮元、包世臣也如此。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清代中期,經阮元的倡導和包世臣的推動才使碑學逐漸興盛起來,道光時期,碑學已有有壓倒帖學之勢。清代末期的康有為是著名的碑學理論的研究者和碑派書法的實踐者,其書學理論代表作是《廣藝舟雙楫》,首次提出“碑學”和“帖學”兩個概念,極盡推崇“魏碑”。康的書法具有魏碑的雄奇、刻拙特點,併兼有篆隸筆意。


金濤青少年書法


康有為先生的書法創作以《石門頌》和巜爨龍顏》為底,是名正言順的碑學派。怎麼說看不到魏碑得風格呢?只能說你對魏碑的瞭解不夠吧。

康有為先生作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其獨有的書法風格,學術界稱為“破體”。書法創作以氣勢取勝,多用羊毫長鋒,線條多平長弧線,筆法以圓轉為主,其特有的粗茁、渾重和厚實效果在他書作中有很好的體現,少頓方挫折、節奏流動,這是他的別開生面處。

就創作形式上來說,康有為先生以對聯最為精彩,氣勢開張有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逆筆藏鋒,遲送澀進,運筆時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從中也可以看出其運筆輕視帖法,全從碑出。

康有為先生著《廣藝舟雙輯》一書,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碑學,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碑學,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個人認為康有為先生在筆法上過於力倡圓筆,反對方筆,所以他筆法略顯單調,常常起筆無尖鋒,收筆無缺鋒,也無挫鋒,提按不是很明顯,所以感覺線條單一,缺少變化。粗筆不夠凝斂緊迫,用墨上缺少變化,表現形式略顯不足。


博勤董老師


如果說趙之謙的書法有魏碑的成分不假,可說康有為的書法有魏碑的元素太過牽強!

可能是我以自己的惡意去評價康有為,也可能是太過不屑康大學者的虛偽為人,我看到康有為的所謂書法,就有吐的衝動。

魏碑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我的淺見是內圓外方,最重要是顯露在外的稜角,方筆!康有為有嗎?別說是稜角表露出來力的感覺,就是方的意思都看不出來啊?倒是麻繩子的行筆還有點滄桑的感覺,可是這種感覺是無力的,是纏繞的。

康有為的書法功底不怎樣,其橫平豎直的呆板更是其低級書法認知的諷刺。我的感覺是康有為已經認識到了自己書法的弊端,所以,這個狡猾的人,偽稱引碑入帖,沒想到居然可恥地成功了!不過,欺騙的輝煌不可能太長久,隨著人們對書法認知的日益提高,這個人品低劣,書法偽騙的人終究會被世人所鄙夷!


一笑貫長天


康有為魏碑風格非常明顯,體式開張是他創新的地方,要而言之,是非常中規中矩的碑體,如果結合康有為的楷書等書體來看,康有為不僅僅是書法理論高人一籌而已。


西明家茶


康有為的魏碑是以帖的筆法寫碑,到了不計點畫工拙的程度。古人寫碑都有帖學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寫好碑。若是從來沒學過寫字上來就寫碑很容易寫偏,比如畫字,過份追求碑的刻字的刀鋒的味道,也就是有人說的金石味。

古人寫碑是用碑的雄強彌補帖的糜弱。今人寫碑直接上手寫碑,沒有帖的基礎,很難取得佳績。


老文字工作者


被說客們人云亦云!


金城逸翁


分明就在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