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康有为的书法尊碑学,可为什么看不到魏碑的风格?

草原上空的祥云


说康有为的书法看不到魏碑的风格,只能是这些人不知装懂,不识乱说。康有为的书法明明是魏碑《石门铭》的风格,既然不知《石门铭》是魏碑,就少说话,多学习,以免贻笑大方。

清末民初时很多尊碑者学《石门铭》,尊称《石门铭》为魏碑仙品,如康有为以《石门铭》笔法写行书,还有徐悲鸿也是学《石门铭》,于右任以《石门铭》笔法写草书。懂书法者大多了解,这都是近代书法的基本常识了。






王乃栋说书画


作为晚清的风云人物,康有为的强项在于嘴,而非手,从政如此,学艺也如此。

身为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当革命失败时,他抛下谭嗣同等一帮小兄弟,自己跑路了,他是名符其实的“谭跑跑”。

论书法,他是晚清著名的理论家,

“说的比写的好”。他的《广艺舟双楫》,对碑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但是,在尊碑的同时,他对帖学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尤其是其“卑唐”观念,将唐代数百年的书法成就一笔抹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他的书法创作以《石门颂》和巜爨龙颜》为底,是名正言顺的碑学派。他以气势取胜,线条多平长弧线,笔法圆转为主,作品动感十足。

但是,他的作品提按不明显,少顿挫,线条单一,笔画松散虚空。

总之,一句话,其书法与其为人一样,虚张声势多,沉着迟涩少。

清代的书法理论家,多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理论强于创作,康有为如此,阮元、包世臣也如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清代中期,经阮元的倡导和包世臣的推动才使碑学逐渐兴盛起来,道光时期,碑学已有有压倒帖学之势。清代末期的康有为是著名的碑学理论的研究者和碑派书法的实践者,其书学理论代表作是《广艺舟双楫》,首次提出“碑学”和“帖学”两个概念,极尽推崇“魏碑”。康的书法具有魏碑的雄奇、刻拙特点,并兼有篆隶笔意。


金涛青少年书法


康有为先生的书法创作以《石门颂》和巜爨龙颜》为底,是名正言顺的碑学派。怎么说看不到魏碑得风格呢?只能说你对魏碑的了解不够吧。

康有为先生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其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称为“破体”。书法创作以气势取胜,多用羊毫长锋,线条多平长弧线,笔法以圆转为主,其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少顿方挫折、节奏流动,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

就创作形式上来说,康有为先生以对联最为精彩,气势开张有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

康有为先生著《广艺舟双辑》一书,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个人认为康有为先生在笔法上过于力倡圆笔,反对方笔,所以他笔法略显单调,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所以感觉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不够凝敛紧迫,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略显不足。


博勤董老师


如果说赵之谦的书法有魏碑的成分不假,可说康有为的书法有魏碑的元素太过牵强!

可能是我以自己的恶意去评价康有为,也可能是太过不屑康大学者的虚伪为人,我看到康有为的所谓书法,就有吐的冲动。

魏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的浅见是内圆外方,最重要是显露在外的棱角,方笔!康有为有吗?别说是棱角表露出来力的感觉,就是方的意思都看不出来啊?倒是麻绳子的行笔还有点沧桑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是无力的,是缠绕的。

康有为的书法功底不怎样,其横平竖直的呆板更是其低级书法认知的讽刺。我的感觉是康有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书法的弊端,所以,这个狡猾的人,伪称引碑入帖,没想到居然可耻地成功了!不过,欺骗的辉煌不可能太长久,随着人们对书法认知的日益提高,这个人品低劣,书法伪骗的人终究会被世人所鄙夷!


一笑貫长天


康有为魏碑风格非常明显,体式开张是他创新的地方,要而言之,是非常中规中矩的碑体,如果结合康有为的楷书等书体来看,康有为不仅仅是书法理论高人一筹而已。


西明家茶


康有为的魏碑是以帖的笔法写碑,到了不计点画工拙的程度。古人写碑都有帖学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写好碑。若是从来没学过写字上来就写碑很容易写偏,比如画字,过份追求碑的刻字的刀锋的味道,也就是有人说的金石味。

古人写碑是用碑的雄强弥补帖的糜弱。今人写碑直接上手写碑,没有帖的基础,很难取得佳绩。


老文字工作者


被说客们人云亦云!


金城逸翁


分明就在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