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協同推進的路徑探索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協同推進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這兩項工作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才能確保我國鄉村發展再上新臺階,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潼關縣認真貫徹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圍繞軟籽石榴、設施果菜、種鴨養殖及鄉村旅遊等重點產業,紮實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發展現狀

潼關轄5鎮1街道辦,28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7萬人,總農戶2.7萬戶,農業人口12.3萬人,耕地18萬畝,糧食總產4.5萬噸,農業以種植糧、油、果、菜為主。全縣共有貧困戶1842戶,貧困人口5412人。2016-2019年,已脫貧的貧困戶1490戶,脫貧人口4919人,全縣剩餘未脫貧的貧困戶352戶,貧困人口493人。

近年來,該縣突出軟籽石榴、花椒、黃花菜等特色產業,採取示範帶動、招商引資、園區承載、政策扶持、服務拉動等方法多措並舉,大力發展。目前全縣特色農業面積16萬餘畝,其中軟籽石榴2.64萬畝,花椒13萬畝;生豬存7萬頭,家禽存欄45萬隻;培育了馬趵泉、潤谷、雙橋等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景點5個,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00萬元;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7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5個。"潼關軟籽石榴"2018年2月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同時已註冊了"潼翔"、"籽特軟"、"中子嵋"、"紅初鑫""列斜溝"等5個企業品牌,並通過國家綠色產品認證。

脫貧成效

1、制定產業優惠政策,推動貧困戶增產增收。

制定了產業扶貧優惠政策,對貧困戶自主發展花椒、油用牡丹、軟籽石榴、核桃、藥材、黃花菜等經濟作物和從事畜禽豬、牛、羊、雞、蜜蜂等養殖的,予以補助。2017、2018、2019三年對全縣1400餘戶自主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共發放扶持資金307.51萬元,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達到產業全覆蓋,扶持貧困戶發展花椒、軟籽石榴、油用牡丹、核桃、中藥材、黃花菜等特色產業面積4655畝,養殖生豬416頭、牛189頭、羊498只、雞670只、鵝1500只、兔3239只、蜜蜂216箱。

2、實施脫貧項目帶動,全面落實產業幫扶資金。全縣27個行政村(社區)成立了產業扶貧合作社,採取"村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圍繞軟籽石榴、設施果菜、種鴨養殖及鄉村旅遊等重點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2017-2019年為全縣各行政村(社區)產業扶貧合作社撥付產業扶貧資金3801萬元,支持其實施產業扶貧項目94個,其中36個項目1436萬元入股潼關縣盛潼餐飲公司、潼關安大種鴨養殖公司、揚帆農業公司等10餘家農業企業,發展軟籽石榴、種鴨及生豬養殖和鄉村旅遊等產業。58個項目2365萬元用於村(社區)產業扶貧合作社發展軟籽石榴、設施果菜、黃花菜、花椒、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帶動貧困戶1842戶。

3、探索扶貧新模式,打通金融扶貧"綠色通道"。積極嘗試和探索脫貧新路子,開啟了"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新模式,通過政銀企戶四方攜手,共同推動脫貧攻堅,防止扶持措施"脫靶"。主要做法是,由縣政府出資擔保並全額貼息,銀行向貧困戶投放小額扶貧貸款,貸款資金由縣域內符合條件的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來使用並償還本金,企業每年向貧困戶定期分紅,同時優先吸納貧困戶就近務工,從而實現政府、銀行、企業和貧困戶四方共贏。目前,縣政府已為金融機構注入風險補償金300萬元,金融機構已為卓遠科技、潤谷農業園等15家涉農企業發放貸款3785萬元,託管貧困戶達595戶,每戶每年保底分紅3000元。

4、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全覆蓋。2018-2019年我縣託管貧困戶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脫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有267家(其中龍頭企業12家,各類合作社136家,庭農場119家),託管帶動貧困戶1861戶,這些託管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主要產業為軟籽石榴、特色水果、設施果菜、花椒及中藥材種植、畜禽和水產品養殖、肉夾饃經營、鄉村旅遊等。其中軟籽石榴10000畝,特色水果355畝,設施果菜350畝,瓜蔞400畝,養殖種鴨35萬套,生豬1.3萬頭,澳洲龍蝦20萬尾,年加工銷售肉夾饃2000萬個,鄉村旅遊景點4個,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推進了我縣農業、畜牧業、鄉村旅遊等產業合作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託管帶動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能夠按照與貧困戶簽訂的託管協議,按時為貧困戶分紅。

問題短板

1、特色種植不強不優。我縣冬季較為寒冷,目前極寒天氣軟籽石榴防凍技術還掌握不夠;花椒產業規模雖大,但品種上存在"多、亂、雜"現象,優質品種面積少,管理粗放,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

2、產業融合仍待提高。農業產業規模不大,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農戶對鄉村旅遊、農村電商認識等新業態認識不夠,抑制了三產融合發展進程。

3、新農主體後勁不足。農村合作社嚴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開展經營活動的不到30%,一些合作社內部運行不規範,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於形式,形同虛設;合作社貸款融資難,嚴重製約了部分合作社的發展。

4、農技人才資源匱乏。農業部門承擔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員減少和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問題始終未能解決;一些基層幹部對鄉村振興、策劃實施脫貧產業項目信心不足,畏手畏腳,怕擔風險,怕擔責任。

5、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貧困農戶和扶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之間,還沒有完全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對策路徑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科學調整產業結構,突出軟籽石榴,促進果業結構調整,以城關街道辦金橋、潤谷、雙橋、中子嵋、潼晟現代農業園區為重點,做大做強軟籽石榴產業。同時適當發展櫻桃、黃金桃、獼猴桃等特色果品;推進畜牧標準化養殖,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集約養殖,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抓好蔬菜產業,以標準園創建為抓手,重點抓好代字營鎮東里、瀵興、留果和安樂鎮中軍帳及秦東鎮寺角營、太要鎮歐家城設施蔬菜產業基地。

2、實施特色產業扶貧,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特色產業扶貧機制,推進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深度融合。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整合涉農資金,圍繞軟籽石榴、花椒、設施果菜、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村,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模式;實施全產業鏈開發,推行"政府+企業+貧困戶"的造血式扶貧模式,重點開發花椒深加工、軟籽石榴及終葡萄端果飲等優勢農產品,形成全產業鏈開發集群,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對貧困戶自主發展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3、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生產組織方式。以市場主體為載體,以園區建設為引領,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市場主體實力,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制定獎補措施,引導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推動小農戶分散經營向多元主體合作經營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不斷創新園區經營服務機制,集中打造一批集產業、品牌、信息、物流於一體的綜合示範園區,引領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持一批加工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促進區域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多元發展;發展市場流通業,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以品牌塑造推動營銷增值;以休閒農業示範園、休閒農莊和休閒農家創建為抓手,鼓勵依託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農業資源、深厚的農村文化,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農村服務業,打造休閒農業名牌,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

5、科技創新推廣,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實施科教興農、創新驅動、"互聯網+"、農業"走出去"戰略,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農業生產由拼資源拼消耗為主向科技進步和信息化驅動轉變;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努力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以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務便捷化為目標,創建農業大數據,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做強農產品電子商務示範,培育品牌電商主體,助推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6、深化農村改革創新,增添農業發展活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辦法,積極推進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建立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序交易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設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臺,加快農村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和繼承權,健全交易、監管、收益分配製度,有效盤活農村集體資產,促進保值增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7、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循環發展,大力推廣節地、節肥、節藥、節種技術,使生態保護與產業協調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調整種植結構、改良土壤,採取修復、輪作、間作等措施,治理重金屬汙染耕地,讓資源環境休養生息;推進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全面開展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汙水處理和改廁,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整治,改善提升農村房水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美麗鄉村。

潼關: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協同推進的路徑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