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

无神者老文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秒传,人们掌握的知识量、认知性,已远不是古时候之人可比的。很多事物发展的逻辑性,也越来越为现代人看懂、看破。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上映后,万人空巷。多少懵懂少年看完后,离家出走,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梦想拜师学艺,成为一代武林豪杰。而那时真实的少林寺是什么样的呢?用破败萧条这四个字来形容不为过。六七十年代,在国家当时“破四旧”的风潮下,读君可以想象或百度下那时的少林寺的原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总是含有些虚幻的东东的,而现实永远是现实。一部电影作品,能把人们的情绪调动的更向往美好的理想,寻名师、练绝艺,为国图强,除暴安良。诚然,这也是富有正能量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正义永远打败邪恶,主人公深怀各种武功绝技,荡平江湖。

但时至今天,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试问还有几人把江湖武林的演义小说,当做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看多了武侠小说,看多了武侠影视,心情愉悦之间,怕都是明白了,那只是成年人的童话。再看看现实中围栏下的拳击、散打比赛,街头斗殴的各类视频,真实镜像中,哪有什么万佛朝宗的掌法、九阴白骨爪的狠戾。有的只是现今网众常议的:这不王八拳吗?

王八拳,通练者自是有快与狠的章法,少练者自是一通乱舞,反正是以求最快最简捷的击倒对方。这,真的是现实中最本来的对殴。影视剧中眼花缭乱、你来我往的精彩对打,都是事先有编排的啊。

由此延伸到古代武将对冲,读君你品再细品,生死之斗,有那么多花里胡哨吗?!武将遇良才、棋逢对手,大战一百回合到三百回合挑灯夜战,现在社会里的你,还象文化率普及低的古人那样,深信吗?!尤其双方不是用拳,用的还都是碰着即血的沙场利刃。你觉得真打起来,双方能超过十分钟吗?五分钟都够呛。因为这是生死之博。

武侠小说,世人也多知道是编篡,不足为信。可是演义评话的古人恶战单挑,现代人还是信奉多多。盖是因为武侠小说盛于清末民初,基盘很浅。评话演义的,尤其围绕历史事件展开的两军斗将,因为N百年前,就在街巷田头口口流传,惯性思维加崇尚英雄,入了今人头脑太多。

世人多有崇尚英雄情节,崇尚豪气干云、以一当百的勇猛之士。古代茶肆说书艺人也是深深抓住听众的这一心理,夸张加料去表现书中豪杰或战将的神武,代代相传,豪杰更豪,战将更猛,有的以一当十的人物都演义到以一当百、当千,因为人们愿听。尤其说书人讲到两国交锋,往往会用斗将来表现双方的胜负,实则是历史风云的简化版,说书人真要仔细表现对战双方导致胜负的各种因素,繁杂不说,还怕听众听着无趣,哪有用斗将来的简单,还不脱离故事的大脉络。

两军交战,真有双方将领先行单挑吗?历史战争长河中,肯定有过。不然也不会衍生出演义评话的文艺作品。但放到上下几千年来的冷兵器对冲的战场上,单挑这种形式,真的是寥若晨星。更多的是双方的对冲混战,此时谁悍勇,谁无挡,才有显现。其中神勇之士的气势、兵器、盔甲都起着关键性的因素。就算你在家苦练了数年的体能,对上大小阵仗杀出来的猛人,怕也占不到便宜。实践经验永远是最实际的经验,这很相通于现今网上议的火热的武术家多多败于擂台散打运动员。散打竞技之人,每天练得是活靶子、真对手,开馆立派的武术家,却钻研招式的流畅与变化多些。

其实《三国演义》中,写到斗将,用现代的思维认知,很多处已明显表现处它只是文学作品,不可笃信为实。这一章节中,为了突出甲神勇,可以三回合击败乙。到了另一章节,轮到表现丙,曾经输过乙的丙,又可以击败甲。但烘托了人物,提高了可读性,作为小说来说,是无错的。

历史上双方将领单挑,然后展开厮杀,真的不多。拼得大多是战术、阵法。史书记载方面也有少见的几条。比较突出的是隋朝时期的猛将史万岁,他在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过不朽的功绩。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任命泰州总管窦荣定为帅,与突厥作战。在高越原{今甘肃省勒西北}地区几次战斗后,双方约定各选一位勇士决斗,定个胜负。隋方派出史万岁。史万岁纵马向前,与突厥派出的勇士单挑,斩下敌勇首级得胜而回。突厥大惊,收兵议和而退。史万岁一生威名,官至上柱国{中央军事高级统帅},后来唐宋皇家为古代64名将设庙享奠,柱国太平公史万岁位列其中。有兴趣的读君可以百度下,或查阅《隋书-列传第十七》、《资治通鉴-卷175》。


附王八拳释义:

王八拳是四肢生物,包括人类天生会的一种本能打斗方式,男女都会,老少皆宜。特点:大开大合,方便易学,气势威猛,一旦对方被纳入我方进攻节奏,会极其被动,高手也不例外。缺点:漏洞多,“王八拳” 如果不能将之控制,易被对方秒倒。对付高手时候上手就可能被秒倒。

出拳动作:“抡”:配合前进步法冲锋,双手轮流从头直下抡砸,形成 “扑打” 的效果,将其砸倒。即,踏左脚出右拳,踏右脚出左拳。

气势威猛者,想像自己是一匹冲锋的烈马,一个组合就可将对方踏倒在地。

攻击模式:抡拳,目标要准确,砸向对方脸颊,颈部两侧。引起对方双手拼命格挡,即控制战斗的主动。

威慑效果:神识冲击,暴怒!瞪眼!狂吼!等威猛气势,震慑其心神。

战略要求:无畏,心怀挨数拳还一拳的尅倒对方的心理,即便对方连续反击勇猛不退的气势,才能达到乱拳抡倒老师傅的效果。

战术要求:高速,大力,准确,动作连贯。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提到三国以及三国之前的电视或者是小说时,印象中都是以战争为主,而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无论是步兵骑兵,都在一处宽敞的野外之地列阵,在双方列好阵势后,一方会出现一位大将,骑马提枪对着对方阵营大吼。往往双方的将领要骑马执刀先打上他几百个回合。而且往往是单挑之中赢了的那一方军队一定会打败输了的那一方军队,从不例外。这有点像美国的西部牛仔对决,但是西部牛仔毕竟是单枪匹马,而两军对阵是上万乃至几十万的军队对决,两军阵前,将领们真的会单挑吗?


据史书记载,这种行为确实存在过,不过大部分的单挑是在前秦之前,那时候带兵打仗的将领们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之间有一种独特的贵族文化,类似于英国的绅士风度。先秦时期基本是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就是以战车为中心,以步卒为配合进行的。战车通常是一车四马,战车上的三个人,中间的人负责驾驶,主将拿着长戈在左边,而副将拿着长戈或者其他的辅助武器在右边。作战的主体是车上的甲士,车战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这样的车战,自然就变成了双方甲士之间的单挑。



前秦之后,这样的风气逐渐没落。原因是因为北方匈奴的进攻。匈奴不仅擅长骑兵,更加可怕的是他们的弓箭,人还未到,剪就射过来了。这样的打法一开始就把中原的那些贵族们打的晕头转向。匈奴才不会和你讲什么绅士风度,贵族礼仪之类的礼节,人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杀光,烧光,强光的三光政策,上来就一群人招呼你。再后来,明清之时,由于武器的进步,单挑彻底消失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将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负责军队的所有部署。有句古话叫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行兵在外,将军是最高级别的统帅了,这时候山高皇帝远,皇帝的圣旨也不管用。所以将军的性命安危,对于整支军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正式战争中,一般军队的最高统帅是不会轻易上战场的,而是派出自己的副手来打先锋,本人就留守在军营大后方的主帐之中。 即便不上战场,大将军也会派出不少的斥候随时回禀战场局势,以便最及时的做出战事判断。所以也不可能是双方将领出来单挑,多是两军交战时主将先锋先行对决,单挑独斗一决高下,一是为了鼓舞全军士气,提高全军气势,让全军对胜利有个良好的心理作用和乐观心态,二是为了破敌士气,打击对方战士的心里,让敌人军心不稳。



所以,在古代,只有先秦的车战类似于单挑的作战形式,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会有武将之间单挑的存在。倘若掌握一支军队的武将出阵到最前沿叫阵和人单挑,在冷兵器时代,就会被弓箭射成筛子或者被一群人上来乱刀剁成肉泥。而在热兵器时代更为直接,一炮送他见阎王。


昊涛说史


两军对垒时期,双方武将先行单挑这种做法在古代称之为斗将。斗将对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是为了震慑敌胆。当然了,前提是斗将胜利了。如果斗将失败的话,那么对己方士气会有着致命的打击。正所谓“将是士兵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说《三国演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斗将胜利后,赢的一方会趁势掩杀过去,就是为了借助斗将胜利来鼓舞士气。就拿小说中关羽阵斩颜良文丑这段来看。每每在关羽斗将斩杀地方大将之后,曹军都会趁机冲杀过去,就是为了一鼓作气击败敌军。趁敌军折将后士气低落所实施的行动。

《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甘宁桀骜不驯,孙权对他非常不满,吕蒙劝谏孙权说道“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孙权认为有理,听从了吕蒙之谏,继续重用甘宁。在这里斗将虽然代指甘宁勇猛。但历史上甘宁也确实经常在两军阵前斗将。再比如樊城一战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最终虽然被关羽所杀,但斗将过程中,庞德一箭射中关羽面额,这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而这一点也确实折损了关羽美髯公的大名。

再有,《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记载,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人在贾诩的建议下引军攻打长安。在此期间,吕布就表示要和郭汜斗将。吕布对郭汜说“

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要不是郭汜亲兵救援及时,恐怕郭汜就会被吕布所杀。而在后来曹魏和东吴的战争中也有关于斗将的记载。如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役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从这段史实记载来看,张辽不仅有过斗将经历,而且其武力值还相当之高,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有如探囊取物。看来张辽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其武力并不逊色于关羽等人。

斗将这种方式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国军队。《左传》里提到,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可见,斗将之事,春秋时就已经有了。但正史中,自春秋以降,以至秦汉,正史中关于斗将的记述很少。直到三国时期斗将记载才开始多了起来。而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之后历朝历代虽然也同样有斗将到事例,但远远比不上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至于斗将的消失应该是在热武器普及之后的事了。毕竟斗将这种体现个人勇武的方式,只能存在于冷兵器时期。热武器时期,崇尚的是团队作战,一人的作用显然太小太小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由于受到影视剧和小说作品的大量影响,总有人觉得古代打仗就像电视上和小说上写的那样,比如三国演义中,两方先列好阵势,然后是两边各派出将领单挑,等到将领决出胜负后,赢的一方士卒开始冲锋,单挑失败的一方就大败而归,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多,其实真实历史上的战争完全不是这样。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战争,除了春秋早期时代打仗像君子打架一样,其他时代的战争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春秋早期的战争是两方先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到了之后双方摆好阵势,再开始打仗,一方败了之后,另一方只能追击30里,然后就不追了,战争就结束了,没有任何阴谋诡计,也没有极少单挑,春秋早期的战争就像约架,而且是君子约架。

打仗列阵

到了后期就不一样,礼乐崩坏,战争开始进入残酷阶段,于是各种计谋开始使出来了,比如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国就直接攻打魏国都城,魏军就开始回救,结果在半路上被齐国军队伏击,齐国利用偷袭大败魏国,这样,赵国之围就解了。

到了战国中后期,开始了残酷的灭国战争,比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各汇集了45万以上的军队,合计近百万人,秦国利用反间计让赵国换下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秦国秘密换上自己的战神白起,白起主动向赵军示弱引诱赵括主动进攻,赵括进攻之后,白起迅速切断赵军前锋部队的归路,把赵军分割包围,然后秦王发动河内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把40万赵军包围,之后赵军弹尽粮绝,部主帅赵括战死,40万赵军投降,全部被白起坑杀,一战仅一方就损失40万人,还不算秦国的损失,这可是相当残酷的战争。

残酷的战争

再说秦末时期的巨鹿之战,项羽以破釜成舟激起士卒视死如归的战斗士气,然后攻击秦军运粮通道,死死地切断了秦军的粮道,导致巨鹿城外20万王离的长城军团断粮陷入混乱,多支反秦武将随后攻击王离军,导致王离全军覆没,一战把秦国主力打残,随后章邯也率领20万秦军投降,被项羽坑杀,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单挑的情况。

还有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如此,全部是运用计谋取胜,从来就不跟你硬拼,也不跟你单挑,比如韩信打魏国,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在另一处渡口利用瓦罐和木盆渡过黄河,轻易击败了魏豹,韩信攻打赵国也是,用背水一战迷惑敌军,然后安排2000轻骑拔旗易帜趁机占领了赵军大营,再前后攻击赵军,赵军全军覆没,韩信打齐国也是如此,原本刘邦派出的谋士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的,但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死活,也不管汉与齐达到的协议,偷偷派出军队攻打齐国,齐国毫无防备,大败,韩信打仗用的都是计谋,而且是只要能赢,什么计谋都能用。

两军交战

到了三国时期,也同样是计谋大行其道的时期,比如官渡之战,袁绍11万大军对战曹操的3万军队,但曹操明显实力弱,但在白马之战中曹操利用声东击西之计迷惑袁绍,然后突袭白马攻打颜良,关羽作为曹操的前锋,一马当先冲入颜良的帅旗下斩了他,大败袁军,随后的延津之战也是如此,曹操只带了五六百骑兵和辎重遇到了文丑和刘备率领的五六千骑兵,曹操故意下马,把辎重物资暴露给袁军,引诱袁军争抢战利品,然后曹操下令突然上马攻打袁军,袁军五六人居然被曹操五六百人打得大败,大将文丑还在乱军中被杀,可不是关羽杀的啊。之后官渡之战就陷入了消耗战,两军筑起营寨,开始对峙,曹操险些抵挡不住,最后还是在许攸的建议之下,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一把烧了,才最终赢得胜利的,根本没有单挑情节。

战争

再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完全就是一场遭遇战,曹操率领大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攻打刘备,孙刘5万联军沿长江逆流而上寻找曹操决战,双方在赤壁相遇,都没有想到,曹操没有想到刘备与孙权联合了,还组建了联军,孙权和刘备没有想到曹操来得这么快,于是双方在赤壁打了一仗,曹操战败退到江北乌林驻扎,孙刘联军在江南的赤壁驻扎,之后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诈降计+火攻计,利用黄盖假装投降,靠近曹营时点燃船只冲向曹营,曹营一片大火,曹操就这么大败而归。

攻城战

最后是夷陵之战,刘备率领蜀汉主力沿着长江一路顺江而下,东吴起初是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夷陵,东吴依靠地形开始阻挡蜀军前进了,吴军并不出战,以消耗来阻挡蜀军,等到盛夏时节时,由于天气炎热,刘备命令水陆大军进入树林扎营,被陆逊发现破绽,陆逊用水军绕到刘备军身后形成包围,然后在正面利用火攻大败蜀军,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刘备狼狈逃回,陆逊就是利用刘备的致命错误而一举击败了刘备,用的就是谋略。

当然了,三国正史中,有一次唯一的单挑,发生在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建议下收集西凉军攻打吕布和王允占据的长安城,由于蜀兵背叛吕布私开城门,吕布兵败,逃出长安北门,正好遇到郭汜,双方约定单挑一场,最终是吕布刺中了郭汜一矛,赢了,然后吕布丢弃长安城逃走了,虽然吕布单挑赢了,可是战争输了,吕布还是败了。

战争

从这么多战争来看,真实的打仗根本没有所谓的将领单挑,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怎么能打赢怎么来,各种手段、谋略,只要有益于自己一方就会使用,同时根本没有任何套路可讲,只要能打赢什么方法都会用,而且还各不相同,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没有任何套路,很难在历史上找到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因为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因素太多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气、谋略、兵力等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又有谁会敢冒风险,让己方主将出去单挑呢?

翻越《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双方列好阵后,各自派出一员大将,相互叫阵呐喊,鼓舞士气,然后,随着两军战鼓的节奏,两名大将策马相迎,交战在一起,随着一方将领的倒下,另一员将领手一挥,己方大军掩杀,另一方则迅速溃败。

其实大家仔细想一下,就觉得这样的情节是十分不合理的。试想一下,两军交战,且不论前后准备军粮、动员军民,行军助营,且说双方打仗,输了不仅是人员上有损失,更是在地盘、城池上有极大的损失。怎么可能仅凭两员将领的胜负来决定呢?那是不是也太儿戏了。

两军打仗,将领确实十分重要,但他的重要性,不是能不能以一杀百或以一当十,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战术布局。在战场上,将领就相当于头脑,士兵相当于四肢。打起仗来,挥出去的,有杀伤力的,肯定是拳头,而该打哪里,怎么挥出拳头最有力,当然是头脑决定的。

所以我们也能发现,在《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中,也有许多我们理解为文臣的人曾做过三军统帅、大都督之类的职务。这些人可能武艺并不好,或者用笔比用刀要厉害,但他们能做主帅,就是因为他们在军事上的头脑是十分厉害的。

像《三国演义》里的,动不动就来一个“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马超许褚大战三百回合”等等,除了有极少数可以通过正史考究外,更多的是杜撰出来的,为了增加该书的阅读乐趣,打动读者罢了。


始终先生


首先题主要明确《三国演义》给谁看的。

之前听过《隋唐演义》《说岳》,那时候家里老人拿着收音机,里面单田芳,刘兰芳“哐啷啷,轰隆隆”说着战争,记得有次听到岳飞的时候说了一个故事:说因为金人南侵,一家几十口人在大路上碰到了金兀术的几十万大军,这时候这家人的家主–一个七十多的老大爷怒了,占着路,非要跟金兀术叫板,结果一方几十个人一方几十万人堵在路口骂街。骂街过瘾之后老头要和金兀术单挑,老头神功附体打赢了,最后十几个人把几十万人打跑了。

这些演义在我童年的时候满足了我,让我自以为能打败街头那个高个子小孩。

兵胜孙武说“兵者,诡道也。”他这话告诉我们,打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形成一堵人墙往前挤。而且短兵相接不是上策,动
脑子是第一位的。


俞之学史


古代打仗是有单挑的,单挑界的鼻祖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不是关羽张飞,更不是许褚典韦,而是三千多年前的姜子牙姜太公。

话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伐商,联军4.5万人来到牧野,纣王以七十万奴隶大军(一说十七万)相拒。

由于敌我势力过于悬殊,周武王便让姜子牙带着少量勇士冲到对方阵前挑战。商纣的奴隶大军被姜子牙的勇气震慑,不但无人敢应战,反而阵脚大乱。

周武王乘势发动总攻,击败了商纣大军。

《逸周书·克殷》: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孔晁注:“挑战也。”

春秋时期,战争仍是“贵族”模式,阵前致师的行为不少。战国之后,步兵兴起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将领单挑慢慢也就少了,但并未完全绝迹。

到了楚汉相争时,出身贵族的项羽仍然想用阵前单挑来解决问题。

项羽某次在阵前对刘邦说:“天下好几年不安定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意和汉王决斗,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受苦了!”

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愿斗智不斗力!”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三国时期,也有单挑行为,最有名的当然是吕布吕奉先。

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为其报仇,兵犯长安。

吕布兵少,却也不愿意困守长安,打开城门对郭汜说:“让士兵们都退后,我们两个来决一死战!”

郭汜大概对自己的武力也很自信,居然答应了和吕布单挑。结果两马相交,吕布一矛将郭汜刺下马来。郭汜的部下拼死将他就回。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确是当时的人的传言,并非后世罗贯中的虚构。而罗贯中在演义里把吕布写出天下第一勇将,当然也不是凭空想象。

《英雄记》: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庄苏谷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

2 古时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关于致师,请参考 祝中熹:先秦独特的挑战方式

引用一段描述:

为什么杜预及其后的许多注家,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要求与刘邦“挑战决雌雄”,意为两人一对一地交锋,颇有点中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的“决斗”味道。此时的挑战含义,就是指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对面交手。这种斗将式挑战,汉以后的史籍乃至笔记、小说中常常言及,如《隋书·史万岁传》栽:史万岁戍敦煌时,“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土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严格地说,这种挑战不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意义,都有别于致师。致师以车乘为行动单位,挑战则是独骑而出;致师是一种主动的突袭,其中心环节是闯垒,不存在对方应不应的问题,而挑战则是先“挑”后“战”,如对方不应,则挑战行动至多不过是一场阵前的叫骂而已。从实战角度说,致师是以少对众的搏杀,挑战是一对一的交锋。总之,挑战已不具备致师那种先声夺人的锐利气势,而更多地带有阵前比武的性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致师所特有的那种略含浪漫主义气息的冒险色彩。

3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

4 综上:古代战争很少采用单挑形式,有单挑的,但是很少见,产生这样的错觉是由小说评书的描写造成的


火狐说电影


有单挑,很少 1 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 2 古时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 引用一段描述: 为什么杜预及其后的许多注家,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要求与刘邦“挑战决雌雄”,意为两人一对一地交锋,颇有点中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的“决斗”味道。此时的挑战含义,就是指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对面交手。这种斗将式挑战,汉以后的史籍乃至笔记、小说中常常言及,如《隋书·史万岁传》栽:史万岁戍敦煌时,“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土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严格地说,这种挑战不论就其形式还是就其意义,都有别于致师。致师以车乘为行动单位,挑战则是独骑而出;致师是一种主动的突袭,其中心环节是闯垒,不存在对方应不应的问题,而挑战则是先“挑”后“战”,如对方不应,则挑战行动至多不过是一场阵前的叫骂而已。从实战角度说,致师是以少对众的搏杀,挑战是一对一的交锋。总之,挑战已不具备致师那种先声夺人的锐利气势,而更多地带有阵前比武的性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致师所特有的那种略含浪漫主义气息的冒险色彩。 3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4 综上:古代战争很少采用单挑形式,有单挑的,但是很少见,产生这样的错觉是由小说评书的描写造成的。古代竟然发生了这么多次的战争,为啥找到单挑记录的也就几十个?要知道整整一部三国演义,里面的单挑场景就有几百个,这之间难道不互相矛盾吗?小编告诉你,这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小说追求的是给读者一些快感,能让读者从中找到一些阅读的乐趣,所以作者就必须创造一些精彩的情节来打动读者,如果在小说中战争场景按史书来写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也就不过寥寥数语,根本就体现不出一场战争的激烈性。所以武将单挑是必须的,并不是他们想单挑,而是作者想让这些武将单挑。古代虽然出现单挑记录的时候非常少,可并不是没有,这也是由于一些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五代时期,众多的小国实力相当,但是彼此之间都有战争,各个诸侯们都晓得对方的实力,如果双方硬拼的话,都没有绝对把握获得胜利,这才要双方默契的选择了武将单挑的行为,武将单挑不仅可以代表诸侯的荣誉,更是能够避免双方兵力受挫,到时候再纷乱的战争霸中难以立足。相反在国家统一时,由于国家军事人才的高度集中化,在于其他敌人作战时基本上不会采取武将单挑的策略,因为兵力的绝对优势根本没有必要再让武将冒险,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士气必然旺盛,此时的这一方是绝对不会给对方鼓舞士气的机会,所以必须避免单挑这种万不得已的做法。在古代,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领可以抵百万雄师,朝廷从全国费尽心力招募来的兵士,目的就是为了打仗,而不是打酱油。大将一般担当的任务都是负责指挥和调动,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中军帐,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中枢,各方面的军队都要无条件的保证中军帐的安全,只要主将不死,己方的大旗依然不倒,这样即使是兵败也是有序的撤退而不是溃退。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体,将军属于大脑,兵士属于四肢,在打架的时候都是用四肢打架,从没看见人有几个互相用头撞的。所以双方的大将一般不会采取单挑的策略,反而都是互相惦记着对方的中军,因为一旦拿下中军宝帐,就意味着对方的核心水晶被摧毁,这样一来,敌方的组织会马上陷入混乱,士兵没有了将军的指挥,只能无头苍蝇般乱撞,即使人数再多也只有被人家砍的份儿。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无论是看三国还是水浒,大将单挑都是少数,双方将领比拼的更多的还是智慧和作战经验,如果单纯的靠武力值来决定双方的胜负,项羽,吕布这样的出名武将早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又会搞司马懿什么事呢?






往事不再从来


好汉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一人之力很难和众人匹敌,古时两军对阵,千军万马相持,单靠一两个将领的输赢就能决定两军胜负,那是开玩笑。从古以来,两军打仗,双方单挑的事少之又少,《孙子兵法》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因此武将单挑来决定战场胜负,那只有传奇小说中才出现的事,真实的历史上真的很难存在。

关于三国时的行军打仗,《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如是描写:列阵之后,主将骑马上前一对一厮杀,通常是大战多少回合,要么一方负伤败阵,要么一方被刺(砍)死于马下,胜的一方掩杀过去,打败对方。这纯属无稽之谈。

所谓单挑,即两匹马相向疾驰,接触交手是为一个照面,调转马头冲过来再交手,合两个照面为一回合。一般来讲,三个照面后,马的奔跑冲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单挑以事渲染,正史却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单挑。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有各时期的战术原则,哪能靠主将单挑决斗而定胜负呢!

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也属于恭维之词。一支部队的主将,是不会冲在最前边的,因为敌方矫健者甚多,特别是年轻的下级武官和强壮的兵目,会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带队主官有所闪失,这支队伍就陷入无指挥的境况,后果不堪设想。

古代打仗有一种说法叫“兵对兵,将对将”,这里的将对将不一定非是一个人对一个人,也可以一个人对几个人,如“三英战吕布”。

再者对将叫阵只是战争取胜的一种策略,如果通过战胜对方的将军不仅可以打击敌人的士气也可以鼓舞我军的士气,使自己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如果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时候一拥而上,直接就解决了问题,完全没必要单挑,如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这里面赵子龙战的可不是一个人。

还有: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仍然将对将,极大的可能是对方想降服这名敌将,也就是看中了这名敌将的本事了,想光明正大地折服他。

单挑?当然不乏逞勇的猛人,但是他们也只是冲锋陷阵

为什么说一个将领猛,要特别点明喜欢带头冲锋等等,那是因为大部分的高级将领都是坐镇中路,指挥全军的

就连骑兵冲锋,那也很少有将领冲锋在前的,更别说单挑了。那么多的人,就算你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像很多从小兵摸爬滚打混上去的,好不容易能躲在后面了,你让他去单挑。单挑可是动不动就见阎王的差事,谁愿意干。敢在阵前单挑的,那在普通人心中就是英雄,浑身是胆的人。

人人都有英雄梦,不是渴望成为英雄,就是期望英雄来解救困难中的自己,但是真的英雄太少了,所以我们塑造了很多英雄。

比如阵前单挑。这种心理被称为“英雄观史”,它影响到很多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敢于单挑,不怕没命的这么一帮人。

再者两帮人再怎么打,再多宏大,但是在文字里,还是两个人的单挑打斗更加刺激,能挑起读者的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