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今日春分,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其實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有四個節氣,那就是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為什麼這四個節氣這麼重要呢?因為這四個節氣剛好在四個有意思的節點上。

中國古代有沒有陽曆?有!節氣就是陽曆,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節點確定的。

在我國傳統曆法中,將黃道360°分為24段,每段15°,這樣黃道上就有24個節點,其中每隔90°的節點就是二至二分。

二至的“至”是到極點、最的意思,夏至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

二分的“分”就是對半分、平分,春分是春天裡陰陽對半分,白天黑夜一樣長;秋分是秋天裡陰陽對半分,白天黑夜一樣長。

在我們北半球,春分一般都在3月21日左右。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這一天也就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那麼在這個節氣應該怎麼養生呢?-

當然要按照《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出來的養生總原則來做,這個總原則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這時的陰陽是什麼狀態呢?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說春分節氣是一半陰一半陽,平分了晝夜、寒暑,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從春分以後白天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一直到夏至白天最長。

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一派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

所以此時的養生就要緊緊抓住“陰陽平分”的特點,要效法天地氣候的這個規律,調整人體自身的陰陽平衡,達到身體內外的陰陽平衡,在整體上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當然要保持陰陽的平衡、平和是養生的總原則,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去做。然而在春分節氣,更要注意身體的陰陽平衡。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那麼應該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下面我就按照《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所說的養生四大層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簡單地說說春分的養生。


飲食篇


春分時節的飲食,飲食要注意清淡,多吃時令菜。

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四氣-五氣,就是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五味:酸苦甘辛鹹。

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

多吃時令菜,有助於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這個時候的時令菜有春筍、菠菜、芹菜、韭菜、萵苣、豆苗、蒜苗、木耳菜、油菜等。

大量綠色蔬菜上市,春天在五行為木,是青色、綠色,要多吃綠色蔬菜。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這時飲食的原則也是陰陽平衡,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食物;在食物的搭配、烹調上,也要注意陰陽互補。

要禁忌偏熱、偏寒,也就是大熱、大寒的食物,要保持寒熱均衡。

既不要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大寒的食物。

如果要吃,一定要調和。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一定要佐以蔥、姜、蒜、酒、醋類溫性調料,可緩解寒性食材的寒涼屬性;又如要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則要配上雞蛋、鴨蛋等滋陰的食品;在食用牛羊肉等熱性食物時,也要配上一些滋陰食材,以達到陰陽平衡、陰陽互補之功效。

春分時節,普通健康人群不主張大量的進補,適合清補。因為清補有利於陽氣的通暢,不適合飲用過於肥膩的湯品。

要多喝水。因為春天木旺,耗費的水分相對大,多飲用水、粥、湯,可清除肝熱,及時補充體內水分的流失。

春天對應肝,是肝氣升發之時,但要注意防止肝氣太過,如果肝的木氣太過就會變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木太旺,還會對脾土造成過度剋制,所以這是要適當收斂肝氣,但又不能太過,要掌握火候。

所以藥王孫思邈提出:“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就是要少吃酸味,多吃甜味。

當然這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少吃梅,多吃糖。酸味入肝,主要起到收斂的作用,而甘味入脾,能補脾氣。也就是說,春日裡,不要過度收斂肝氣,而且要注意補脾,要健脾化溼。


起居篇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按時睡覺,早睡早起,中午安排午睡,養氣除疲,注意精神放鬆。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因為春分時節陰陽雖然是對半分,但總的趨勢是陽氣上升,這個時候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逐漸升高,氣候又忽冷忽熱,驟然變化,會導致人體平衡失調,誘發因肝陽上亢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中風等。

還要預防眼部疾病。應從調肝補腎入手來預防和治療眼病,因為“肝開竅於目”,只有肝的精氣充足,眼睛才能黑白清晰,炯炯有神。

怎麼從起居上入手預防這些疾病呢?最重要就是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春天容易犯困,但也容易失眠。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不亞於飲食。同時按時睡眠,不要熬夜,保證在子時以前也就是11點以前睡覺是非常必要的。

人體生命是有生物節律的,千萬不能破壞這個節律。

美國三位科學家由於揭開生物節律的分子機理,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獎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按時睡覺,不要熬夜。


運動篇


《四氣調神大論》說:“廣步於庭,被髮緩形”。進入春分時節,萬物生長茂盛,機體的功能也開始增強。

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要到戶外去感受大自然勃勃上升的陽氣。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昂首闊步,大步走路。走路手要摔起來,超過頭。步子要大,走得要快,要微微出汗。

我曾在《黃帝內經》音頻課程(第36集)中教大家做“易道功”。不少人堅持練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春天更要做,早晨要戶外去,迎著初升的陽光……

做完之後,我再教大家收功的三個動作:

第一是幹梳頭。《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天梳頭,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具有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第二捶後背。俗話說:“春天做背,能活百歲”。經過一個冬天身體內積聚了寒溼、毒素、濁氣,到了春天是排出的最好時候。捶打後背就是要疏通足太陽膀胱經,袪除五臟六腑的寒溼、毒素。

第三是咽津液。先叩齒三十六次,深呼吸三十六次,漱津數次,待津液滿口,分三次嚥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三次。


情志篇


春季對應肝臟,肝的生理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鬱”,喜歡舒展、條暢的情緒而不喜歡抑鬱、煩悶。

《黃帝內經》說“怒傷肝”。

春分時節易肝陽上亢,肝臟疏洩功能失調,肝氣不疏,鬱熱化火,就會導致心情不暢,造成心理疾病。

所以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舒暢,努力做到不著急、不生氣、不發怒,以保證肝的舒暢條達。

保持輕鬆愉快、樂觀的情緒,要避免情緒波動,做到心平氣和,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不要過分勞累,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有肝臟疾患的人,更要做到心寬、心靜。怎麼做到這一點呢?可以走出去,不過得記得戴口罩。

春分時節,風和日麗、春暖花開,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賞花踏青!

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大層次看春分養生!

遠離城市的喧囂、工作的壓力,心中的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研究發現,春天進行戶外活動還能提高心肺功能、降血壓。

放風箏、健步走、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學會曬太陽,勝過吃補藥。陽光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有利於鈣的吸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陽光中的紫外線還是“天然消毒劑”,能殺死多種病原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