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學藝術的若無實力,認識誰都無用,你是否認同此說,道理何在?

領袖詩人盧偉宗


這個提問比較籠統,這個“有用",是指出名?還是指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指作者獲得社會地位?經濟利益?文學藝術是要拿出來讓別人看,讓別人欣賞的,所以,當然了,最終決定作品的藝術價值,前途命運靠的是作品的本身,這些例子在古今中外曾見不窮。有些作家(作品)在當時因為社會地位等等原因,知名度不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出光芒,比如《紅樓夢》,原來一度是禁書的,沒有多少人能看到,但是它的藝術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散發出萬丈光芒!我們又看到,在五六十年代有一批當時非常有名的長篇小說,比如《金光大道》《暴風驟雨》等,到現在己經是很少人再看的了。第二方面,是社會的其他因素也會對一個作家(作品)起到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在唐代,許多詩人到京城長安向當時的當權的人物呈上作品,求得他們的鼓吹和提攜。反過來,當權的人物又可以影響到當時的文壇,比如北宋的權臣蔡京,在位的時候,他的文章和他的書法都被當時文人爭當吹捧,模仿學習,但是到現在,他的影響力和同時代一度受打壓的蘇東坡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了!所以,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容易為社會所知,認可;而社會地位很低,則一下子很難為人所知。再比如林散之,一直到60多歲,還是一個小縣城裡默默無聞的文士,因偶然一個機會參加中日的一個書法展覽,而受到當時的書壇權威啟功、趙樸初等人激賞,從而一舉成名,後來更是被推到“當代草聖”的寶座。特別是現在社會,是網絡的一個社會,各種信息非常龐雜,汗牛充棟,要成功推出去,需要有一定的平臺,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的人脈,一定的推手等等,我們看到文學作品也好,其他藝術作品也好,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資源,在評價體系裡面有一定的關係,往往容易出彩,雖然說可能在眾人看來水平不是很好。所以說我們搞文學藝術的,當然要千方百計提高自身的水平,以作品說話,但是也要完善我們個人的綜合素養,要像巜紅樓夢》裡面所說的二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即使文學藝術才情再高,也要對人情世態有一個成熟的體察,一個成熟的處理方式,特別是要擯棄文人往往自命清高,十分個性,過於自我,不諳世事等通病,要不肯定會受到很多磨難,對事業影響很大,這需要我們時常警惕之!


文仰山人


搞文學藝術的人若無實力,認識誰都沒用,這句話我贊同。

搞文學藝術的,其實就好比做飯炒菜,怎麼說呢?就是你的東西是要給大眾嘗的,不像看顏值,看著好看就可以,它最終是得看它的“味道”香不香。

打比方說啊,兩個人擺擂臺比試,競爭一個主廚的位置,一個呢,實力強勁,閩菜、川菜、湘菜、粵菜、魯菜、蘇菜、浙菜、徽菜,無所不精,無所不會。我們稱他為A先生。而另一個呢,半吊子,都會一點,不精,但他認識這飯店的老闆,鐵哥們,我們稱他為B先生。

評委呢?自然是大眾,因為要人掏腰包來吃飯啊。你說說,長時間的比試以後,誰做主廚?


禾火鑫


我贊同此說。

在這個波濤洶湧的經濟時代,文學藝術作品也是一種變相的商品,而讀者才是真正的用戶和上帝。公開發表的作品更應經受住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方能大浪淘沙始得金。

文學藝術創作者要端正創作態度,具備強烈的責任感,首先要對自已負責對作品負責,更要對讀者負責,還要對時代和歷史負責。這就要求你的作品要以質取勝,以情動人。失去了觀眾的作品就如同無根之苗無水之魚一樣不久就會枯萎。

文學藝術創作是一條艱苦而漫長的道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厚積而薄發,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即使你因為認識某個編輯或主編勉強發表了一些作品,也終究經受不住時代的考驗,就象牆上蘆葦一樣最終也擺脫不了被歷史拋棄的命運,因為讀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揉不進半粒砂礫。

在此我建議大家去讀一讀莫言的新作《詩人金希普》,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2020.3.22夜鄭冠清寫于山居齋。


山居齋主


因為文學藝術最終面對的是大眾,所以如果沒有實力,無論被吹噓的多厲害,大家不認可,都是無源之水,遲早涼涼。

不過如果是同樣有實力的兩個人,一個被媒體海量曝光,一個默默無名,那麼認識人的那個人會被人熟知,而默默無名的人最終可能只會小有名氣。

就像有些名人,隨便寫本書都會火,如果質量好一些,很快就能成為經典。而有些偉大的作品,作者去世後才被人發掘。甚至可能有些的優秀作品,永遠都籍籍無名、埋沒在浩浩書海中不見天日。


風和之舞


認同。打鐵還需自身硬。


懸葫廬懸葫居士


不完全是。首先要有一定的天賦。要博學多才,吃苦努力,離不開名師指點。


醜八怪周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麼圈子決定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過這也與自身努力有關,兩者缺一不可。沒有氛圍當然也可以搞文學藝術但是,如同梵高一樣,要經歷的磨難太多了。如果你資源很好,有不少作品直接就可以開畫展或者出書。

有些東西因人而異,因時因事而異。


蟄伏舵手蘆鈺


這個是必然的,因為是要拿給大眾看,大眾評判的東西。

若無實力,肯定也拿不出好作品,一切關係無用,即便出品一部三腳貓作品,大眾不買賬,關係又有何用,若勉強動用關係,只怕把關係也給拖累了。

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搞文學藝術,最好還是先把自己作品關把好,作品好了,人人看好,你可能是別人的關係。

但作品搞不好,一切等於沒關係。


默玄吟雷


文以載道,藝術展現和傳播美。文學藝術是面向大眾的。如果作品得不到大眾的認可,認識個別名人是沒有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桃核77


我認同這個說法,因為文學藝術靠的是能力,和實際水平,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可,而認識人多,只是代表本人的社交能力,與文學藝術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