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輸了甲午海戰後,俄德法為何要把軍艦開到日本近海進行威脅?

Luck依


首先要糾正題主的一個小錯誤,俄國、德國、法國一起威脅日本是在《馬關條約》之後,並非海戰之後。

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以後,不得不遣使求和,在1895年4月15日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清政府不僅要賠償2億兩白銀的軍費,開闢新的通商口岸,還要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

取得如此大的勝利果實,伊藤博文也是得意非凡,甚至還故意向李鴻章提起十年前兩人的天津會談,說兩次談判都是在4月15日結束,“可謂奇矣”。李鴻章無言以對,只能回答“實屬奇也”。

不過伊藤博文開心的太早了。早在馬關談判期間,德國為了在中國奪取一個海港作為基地,決定拉攏俄國,互相支持對方在中國獲取利益。所以在3月23日,德國通過駐俄代辦齊爾緒基主動向俄國表示,願意支持其迫使日本退出東北,以便俄國能獨佔東北。

而俄國也正在估量日本獲勝以後的遠東變局,但是因為此時俄國在遠東的力量有限,西伯利亞大鐵路也沒有竣工,並沒有把握和日本翻臉,因此對於採取那種行動猶豫不決。德國的建議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在3月25日俄國就致電德國,表示願意和德國在遠東採取聯合行動。

4月17日,在《馬關條約》簽訂當天,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正式通知並邀請德、法兩國共同對日採取干涉行動。德國立即做出積極響應,威廉二世下令向遠東派出鐵甲艦1艘、巡洋艦1艘,以加強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

法國此時並無意在中國北方擴大影響。不過法國擔心俄國和德國靠近會影響歐洲均勢,所以也立即加入了這次干涉行動,以維護、加強俄法傳統盟友關係。

4月23日,俄、德、法三國公使一起來到日本外務省遞交了3份備忘錄,要求日本放棄奪取遼東半島的打算。俄國公使希特羅渥警告日本,如果一意孤行“恐有招致衝突之虞”。德國哥特斯米德則話說的更直接,要求日本看清現實,“因為對三國開仗是沒有希望的”。

面對俄德法赤裸裸的威脅,實力遠不如三國的日本只能服軟,同意交還遼東半島。不過日本沒有打算白白交還,要求清政府支付贖金。最終在俄國調停下,清政府支付了3000萬兩的“贖遼費”才換回了遼東半島。

所以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其主導是德、俄兩國,法國只是一個湊熱鬧的角色。而德國和俄國也不是出於好心,只是想借這個機會分一杯羹而已。


不沉的經遠


甲午戰爭以後,德法俄三國干涉日本還遼,是影響東亞國際秩序的一件大事,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說明,德法俄三國干涉日本,並不是出於對清朝的幫助。而是當時清朝的戰敗,嚴重影響到了德法俄三國在清朝的利益。儘管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很強大,但如果任由日本的擴張,德法俄三國在清朝的利益都將受到日本的衝擊。並且另一方面,德法俄三國對日本的干涉,也加劇了列強瓜分清朝的狂潮,列強對於清朝的壓榨,也更加深入了。


德國當時也是一個新興國家,在參與海外殖民掠奪方面,德國走在了其他列強的後面。而當時的日本,是一個比德國還要晚崛起的國家,日本在甲午大戰中一戰成名,其既得利益相比其他列強後來居上。這種狀況,引起了其他列強的普遍不滿。更何況,日本染指的遼東和膠東地區,已經被德國視為了勢力範圍或潛在的勢力範圍。所以,德國不得不干涉日本。

再來看俄國。甲午戰爭以後,日本成為了和沙皇俄國利益重合最大的國家。眾所周知,沙俄和其他列強不同,其他列強的擴張,基本上以殖民掠奪為主,而沙俄的擴張則主要則主要以侵吞他國的領土為目的。在甲午戰爭以前,沙俄的觸角已經伸向了清朝東北地區,並且沙俄還有一項臭名昭著的“黃俄計劃”。甲午戰爭以後,日本試圖侵奪遼東,俄國自然不可能容忍。因此,沙俄是推動三國還遼的主導者之一。


法國與日本在北方的利益倒沒有什麼糾纏之處,因為法國攫取清朝的利益,主要是在南方。而法國最終也參加了對日本的干涉,一方面來源於德國和沙俄的拉攏,但根本上還是法國為了世界霸權的佈局。因為當時的法國,也可以算得上是近代的“超級大國”之一,對國際格局經常指手畫腳。更何況,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與英國走得非常近,如果強大起來的日本和英國形成同盟,那麼對於法國在東亞的利益,自然會帶來巨大的擠壓。畢竟,當時的英國是法國的頭號對手。

所以,三國干涉還遼,以及三國的軍艦迫近日本,根本上還是利益使然。


蘇綻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於第二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全島,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條約簽訂後,立刻引起俄、德、法三國的不滿,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同時派遣海軍到黃海,準備實施武裝干涉。那麼,為什麼中國戰敗,割地賠款,卻引起西歐列強的干涉呢?他們是因為同情中國還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呢?我來淺談一下,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獨佔遼東,對俄國在東北的利益構成威脅。

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與《馬關條約》的內容慼慼相關,特別是俄國,早在1858年俄國根據《璦琿條約》強佔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此後,大有南侵之勢。

如果日本佔領遼東半島,勢必對俄國南侵造成困難,使俄國無法獨吞東北。從這一點來說,俄國妄圖獨佔東北的野心已久,絕不允許日本染指東北。對於日本通過一紙條約得到如此大的利益,俄國決不會坐視不理。

第二,如果《馬關條約》生效,日本把勢力伸入遼東,德國在山東青島的利益必受影響。

德國勢力伸入山東沿海,而山東的特殊位置與遼東互成對角,對山東沿海的海路支援較為有利,如果日本佔領遼東,必使山東的補給站被切斷,對山東的影響很大,作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德國決不允許日本通過並不複雜的戰爭獲取如此多的權益。

遼東半島對山東的戰略意義很重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屏障,德國對遼東這一地區早就覬覦,並有一定規劃,一旦日本通過條約實現獨佔遼東,對德國在華利益衝擊很大。

第三,日本獨佔澎湖列島和臺灣島,對法國在福建沿海的利益構成威脅。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把澎湖列島和臺灣地區劃入勢力範圍,嚴重危及福建沿海,1885年通過中法戰爭取得對福建沿海實際控制權的法國,早就把臺灣作為自己的吞併目標,現在日本獨吞澎湖列島和臺灣島,嚴重破壞了法國獨佔福建沿海的戰略目標。臺灣地區是福建沿海最重要的一環,日本如果佔領臺灣,勢力必然伸入福建。因此,法、日矛盾由來已久。

法國通過干涉還遼以確定自己的在華利益,法、日兩國在中法戰爭期間就明爭暗鬥,在遠東地區是競爭對手,遼東半島被日本獨佔,不符合法國對中國侵略的戰略意圖,為了獲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就必須削弱日本的在華勢力。日本從《馬關條約》裡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中法新約》裡法國獲得的利益,這是法國決不允許的。

第四,歐洲的勢力博弈影響三國干涉還遼。

歐洲各帝國主義勢力在非洲的利益爭奪,直接體現在三國干涉還遼一事上。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佔領非洲的地盤最多,法國與英國爭奪殖民地,在十九世紀末期達到白熱化。而新興帝國主義德國為了開拓非洲殖民地,直接與英國發生衝突,法德兩國形成統一戰線,一致與英國爭奪。

俄英矛盾直接體現在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至此,形成了法德俄三國反英同盟,而中日甲午戰爭,美英兩國為了各自在遠東的利益,支持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在甲午戰爭中直接支援日本,把日本作為遠東的馬前卒。《馬關條約》簽訂後,為了防止美英日瓜分中國權益,法德俄三國以干涉還遼來限制日本獨佔中國遼東。

第五,西歐列強決不是好心援救,而是妄圖形成共同瓜分中國格局。

法德俄三國干涉還遼,決不是帝國主義有什麼好心,而是各自從自己的侵略目標出發,防止日本獨佔遼東影響他們共同瓜分中國的格局。三國干涉還遼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共同奴役中國人民的集體瓜分形勢,迫使日本勢力退出遼東,進而形成擴大德法俄對中國的侵略權益。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國逼迫清朝政府同意他們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首開外國勢力在中國建鐵路的惡例。同時成為日俄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優秀的米老鼠96


法國在甲午戰爭爆發時拒絕追隨英國發表中立聲明,黃海海戰失敗後清廷向列強要求調停,英國率先響應,推出偏袒日本的調停方案,而法國則在和沙俄協商後由外長阿諾託Albert Auguste Gabriel Hanotaux發表了回絕聲明,表示不支持英國的調停方案。

1894年11月5日,阿諾託和俄方協商後,決定改變立場,從局外不干涉轉為支持清朝議和條件,壓迫日本讓步,12月15日施阿蘭建議法國派遣兩艘軍艦赴遠東,一艘停泊澎湖,另一艘停泊舟山,目的是阻止日本進一步入侵中國。

法國外長阿諾託


進入1895年,清朝敗局已定,日本逼迫割讓遼東,而英國一度持曖昧態度,法國不但和俄國協調反對,甚至不惜和德國主動聯手,形成三國干涉還遼的局面,法國駐日本公使阿爾曼(Fransois Jules Harmand)則從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三國聯合施壓迫使日本最終於1895年4月10日妥協,除金州廳外放棄對遼東半島的領土要求。

對此法、德、俄並不滿意,法國在5月調遣“佛凡特”號(le Forfait)、“阿爾及爾”號(l'Alger)和“迪紹福”號(le Duchaffaut)三艘軍艦進駐煙臺,威脅日本,5月5日日本被迫完全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主權要求。

“煙臺耀兵”中的法國巡洋艦“阿爾及爾”號


法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對策按照其駐華公使施阿蘭Auguste Gérard當時的概括,主要有三個思路,一是制衡英國(英國支持的就阻撓,英國戰爭後期明顯偏袒日本,後來更和日本結成英日同盟,法國當然要反其道而行之),二是拉攏沙俄,試圖建立俄法軍事同盟抗衡德奧(所以幾乎支持了沙俄在甲午戰爭中的一切立場,派遣軍艦赴中國也是應沙俄要求),三是希望中日打得兩敗俱傷,趁機在越南問題上對華訛詐(因為中法戰爭法國軍事上戰敗,所以法國認為中法條約對自己是吃虧的)。這些軍艦隨後投入對中國華南廣州灣(雷州半島一帶)的侵略。法國艦隊實際上並未真正靠近日本本土。

沙俄一直視中國東北和那個啥半島為自己的禁臠,為此日本就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他當然不希望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攫取太多,尤其是遼東,沙俄對大連、金州兩灣和旅順不凍港覬覦已久,怎麼能容忍日本佔領,因此最初拉攏法國拒絕中立,繼而反對英國的調停方案,最後成為三國干涉還遼的主力。1895年煙臺耀兵事件中,沙俄派遣了12艘軍艦(大多從波羅的海遠道調來),比法德兩國總和還多,事件平息後這些軍艦北上通過對馬海峽,駐泊海參崴,其“逼近日本”是因為要去海參崴就必須如此,並非意在耀武(因為甲午戰爭已經結束)。1897年俄德上演默契雙簧,利用清廷“借俄抗德”的心理騙駐旅順,從此不肯離去,直到1905年日俄戰爭中被日本趕走。這些俄艦中的一部分還參加了庚子之役(即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之戰)中的大沽口之戰。

三國干涉還遼的主角是沙俄


沙俄干涉甲午戰爭的目的非常直白——染指遼東和那個啥半島,就必須把日本人擠走。

德國最初對遠東的這場戰爭並沒有太大興趣,前期並沒有什麼行動,之所以在1895年轉而參與三國干涉還遼,是因為德皇威廉二世受了法國、沙俄的引誘,想借此染指中國的膠東半島,因此在“煙臺耀武”行動中僅象徵性地派出一艘“伊力達斯”(SMS Iltis,也稱“雞貂”號,甲午海戰時停在仁川港)號參與。但戰後德國艦隊表現活躍,1897年11月佔領了膠州灣,再往後就是人們所熟悉的青島德國油紙包傳說了……德國艦隊在膠州灣一直待到一戰,最終又是日本取而代之並佔領了青島,再後續,就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五四運動了。

德國軍艦“伊力達斯”號其實只是一艘小型炮艦


德國軍艦同樣未直接靠近日本本土(伊力達斯號靠近日本是因為甲午戰前它就在那一帶訪問),它派軍艦摻和的目的,是想趁火打劫佔據青島——而且這個目標它在兩年後實現了。、


李厚何


甲午戰爭,把清朝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也扒掉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西方列強多少還認為清朝有點戰鬥力,至少對裝備了先進軍艦的北洋水師還有點忌憚,甚至在甲午海戰之前,西方列強認為日本可能會失敗。但是戰爭一開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清政府就徹底暴露了在外界面前。

戰爭一打完,剛剛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憑藉著武力逼迫,獅子大開口,狠狠的宰了清政府一刀。清政府不僅賠償了日本2.1億兩的白銀,還將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等領土割讓給了日本。

日本倒是賺的盆滿缽滿了,但是有人不幹了。

首先跳出來的就是俄國。俄國和日本人雖然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是日本人的行為已經損壞到了俄國人在華的利益。

當時的清政府,在列強眼中就是一塊大大蛋糕,誰都想著去分一杯羹。可是蛋糕再大,總歸是有數的,有一方分多了,別人自然就少了。特別是沙俄,歐洲的老牌強國,又與清政府毗鄰,憑藉著地理上的優勢,早已將清朝偌大的國土視為囊中之物。可現在一個個小小的日本,竟然獅子大開口,張嘴就要遼東半島,這能不讓北極熊感到憤怒嗎?畢竟,北極熊對於遼東半島已經是覬覦已久,被日本捷足先登,能不生氣嗎?

早在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時,俄國人就暗示日本不要染指遼東半島,但是日本人不聽,惹惱俄國人,決定採取干涉。

俄國人準備行動時,德國人也有了想法。

德國人看到日本人這麼輕而易舉的大敗了看似龐然大物的清政府,眼紅的同時也有點後悔,後悔自己沒有早點進軍東亞。眼看著日本人獲得了這麼大利益,德國人想著不能讓日本人這麼輕鬆的,得采取行定。再加上當時的德國屬於新興的帝國,世界早已被英法的老牌強國瓜分的差不多了,如今好地方只剩下東亞這塊肥肉了,德國人也想著進來分一杯羹。

因此,德國人和俄國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干涉日本,為自己進軍東亞做好鋪墊。

接下來是法國。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歐洲大陸上鬥了上百年,法國人一直沒能取得什麼優勢。特別是在美洲殖民地的爭奪戰中,法國更是處於下風,面對著東亞這塊肥肉,法國人絕不想再次落到英國人後面,因此法國人也加入德國和俄國的聯盟,準備干涉日本。

同盟達成後,三國政府共同日本政府發出通知:

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

為了配合行動,三國還將軍艦開了過來,特別是沙俄,一次性動用了12艘軍艦。

面對三國的干涉,日本人也慌了神,趕緊尋求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幫助。但是英國人和美國人不太想給自己惹麻煩,選擇了中立。

在這種狀況下,日本人也沒辦法,只能選擇接受三國聯盟的要求,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了清政府。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善茬,還是從清政府手中訛了3000萬兩白銀。

當然,日本人一直認為三國干涉還遼是一種恥辱,特別是對俄國人懷恨在心,後來的日俄大戰起因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小鎮月明


晚清輸了甲午海戰後,俄德法為何要把軍艦開到日本近海進行威脅?個人看來,俄國、德國、法國在甲午海戰之後,對日本的諸多施壓,絕對不是什麼大發善心,這一切對日的行動,背後終究還是利益使然,這同時也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看似是中日兩國之間的較量,以及日本在華利益的掠奪,但實際上,日本從甲午戰爭中獲得到的利益,同時影響到整個遠東地區,政治、經濟等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西方列強對這場戰爭的走向十分關注,他們並不想所有利益皆被日本所佔有,以防日本藉此經濟和地域優勢,阻礙他們自身的發展,同時他們也想趁火打劫,利用這個機會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在華利益,當然最終的結果,受欺負的還是落敗的清政府。

俄、德、法三國之中,對甲午戰爭後的談判議和條件,反應最早,同時最為強烈的是俄國。因為起初晚清落敗之後,在對日議和的條件中,願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俄國強烈的不滿和憤慨。

因為日本在此戰之後,若是長期佔據遼東半島,即可進而控制朝鮮半島,這與俄國的遠東戰略相悖,而且日本佔據遼東,此後必將成為俄國未來獨霸中國東北,以及稱霸太平洋的直接威脅。但是俄國畢竟獨木難支,所以俄國便拉著德、法兩國作為夥伴,由德俄法三國共同威脅日本退還遼東半島。

日本在三國威脅之下,無奈歸還了遼東半島,但是日本並不甘心,當時日本同時向清政府,索取了鉅額的“贖遼費”,高達3000萬兩白銀。

俄、德、法三國自然也不是什麼善類,首先俄國在日本妥協之後,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此後俄國可以在東北修建鐵路,特殊情況下可以進駐軍艦,俄國此後便可以將自己的勢力,快速深入到東北地區,進而控制整個東北。

另外,德國通過干涉還遼,趁機向晚清索要了漢口租界,此後德國開始干涉遠東事務。

1898年3月,清政府在德國的武力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將青島“租借”德國99年。

最後,法國藉機強佔了雲南邊境的勐烏、烏得等地,同時取得雲南,廣西,廣東的開礦優先權,以及鐵路、郵政等特權,這些都為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除此之外,法國要求清政府,在此之後,絕不可以將海南島,以及中越邊境的雲南,廣東,廣西三省,割讓給其他國家,所以,當時隸屬於清政府的西南方,曾經一度成為法國的勢力範疇。

總結:俄、德、法三國,在甲午戰爭之後,對日的所有舉措,最終目的皆是為了趁火打劫,瓜分中國,牟取私利,實在是可恥。


娜娜聊古今


因為日本大開口,賺取的利益過大,尤其是觸動到了俄國的利益,於是,俄國拉扯法德兩國威脅日本,要求退出遼東半島,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三國干涉還遼】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遊客


這件事叫三國干涉還遼。

起因是甲午戰爭戰敗,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規定要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而俄、德、法三國因忌憚日本在華利益的擴張傷及他們的利益,遂聯合出手干涉。



反應最強烈的是俄羅斯。因為俄羅斯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便一直覬覦我國東北領土,並企圖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建立勢力範圍,獲得不凍港。但日本在甲午戰爭之中先是佔領了朝鮮,接著又打敗清軍,並逼迫清廷割讓遼東半島。日本勢力染指遼東,這對於俄國來說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是德國。德國作為剛剛崛起的帝國主義新興列強,對獲得海外殖民地、瓜分世界的需求更甚於英、法等老牌列強。而中國作為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仍然保持獨立的封建大國,顯然會成為德國的目標。但同樣是新興列強的日本竟然率先動手了,這令德國極其緊張,故決定支持俄國,干涉日本。



再次是法國。作為老牌列強,法國在亞洲地區的擴張顯得有些星光黯淡,所以也想適當擴張自己在東亞的利益。中法戰爭期間,法國得到了越南,並在中國福建獲得了一些利益,但對臺灣的作戰卻受挫。而日本卻橫插一腳,佔領了臺灣,法國也對此難以接受。加之俄國和法國在1892年建立了俄法聯盟,俄法之間也有互相扶持的義務,法國遂與俄、德兩國一道參與干涉日本。

面對三大強國的干涉,日本雖然深感屈辱,但在甲午戰爭中早已耗盡國力,也不得不作出適當妥協。遂在1895年9月做出決定,放棄永久佔領遼東半島,並要求清廷給予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以贖遼費的形式交給日本。



俄、法、德三國之所以干涉,其目的在於擴大或捍衛本國的在華利益,並非遵守國際道義的正義之舉。而在此之後,日本意識到俄國的重大威脅,遂發憤圖強,並於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俄國,從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達摩說


清朝在甲午戰爭失敗之後,俄德法國三國的軍艦開遠東地區威懾日本,並不是這三國對中國有多好,而是因為日本影響到了他們的在華利益。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利益幫助你做甚?清朝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一顆搖錢樹罷了,有人要動這顆搖錢樹得先問問他們答不答應。

如果你和他們有同樣的地位當然可以坐上參與瓜分這棵搖錢樹的位置上來,日本贏得了甲午戰爭也就取得了這個位置。有了這個實力也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畢竟日本只是一個“新來的”

日本一上來就要把這棵樹的根給挖了,俄德法這三國怎麼可能答應?他們還要指望這棵樹不斷的給他們掉下錢來呢!

早在日本之前,其他國家早已逼迫清朝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各個國家之間早已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日本這樣橫插一腳影響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要進行干涉。

這每幾國家的出發點不同,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隻有一個,就是獲得更多的利益。怎樣獲得更多的利益呢?那就是阻止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德國出出兵威脅日本的動機是,想要從山東索要港口,這樣可以和俄國接近動搖俄法同盟的關係。

俄國的目的就更加的簡單了,日本如果佔領了山東將會威脅俄羅斯在我國東北的利益。如果這次俄國幫助了清朝,根據清朝的尿性肯定會退讓甚至讓出一部分國土都有可能。至於法國,在當時德國和法國是聯盟,法國當然和盟友站在一起了。


英美兩國則是中立的態度,因為馬關條約並不影響他們的利益,所以保持觀望是最好的選擇。

共同利益

有了共同的目的這三個國家組成了一個聯盟站在了一隊,對日本進行警告。

這個這幾個國家想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日本侵佔了遼東半島,有可能會威脅到清朝國都的安全。我們同清帝國為友邦之國,當有理由維護友邦安全。如果執意要侵佔山東半島,將不會承認朝鮮獨立的事實。這樣將會對遼東的和平局面造成障礙,希望日方三思。

面對這三個國家的警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想了很久想出了三個對策。一是拒絕這三個國家的勸告。二是召開國際會議,讓更多的國家參與來處理這個事情。三是退讓一步,不佔領遼東半島只佔領其中幾個港口。

第1個選擇是絕對不可能的,日本的國力還不足以對抗這三個國家。況且他們剛打完甲午戰爭,現在正是休整之時和這三個國家打起來絕對沒有什麼好結果。第2個選擇只會讓形勢更加的複雜,也沒有這個必要。

在深思熟慮之後,他們選擇了退讓。當然只是對這三個國家而退讓,作為放棄的條件他們要求清政府賠償3000萬白銀交付給日本,作為贖回山東的條件。

獲得的利益

這一次俄德法三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這更加凸顯了清朝的軟弱腐敗,激起了其他國家瓜分清朝國土的野心。

俄國也得到了想要的這次幫助清政府逼退日本,作為回報清朝如俄國所想,秘密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獲得了東北的鐵路建造權、所有港口對俄國軍艦開放,德國則趁機佔領膠州灣。

看到了這三個國家在一起華得到了這麼多的利益,其他的國家也按耐不住。各國列強爭先恐後,在清朝租借土地。

這件事情可以說開啟了各國列強,瓜分清朝國土的開端。

俄德法三國出兵威脅日本,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的仁義,而是因為日本威脅到了他們的利益。為此他們也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這就是這三個國家出兵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