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手心我心bxl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由于《三国演义》讲的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所以我来解释一下东汉到三国时期官制的基本情况,这样好让大家有个总体系统认识:

一、中央官

1、东汉中央官

东汉中央官的基本构成仍然是三公九卿。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后,则以太傅或太尉 录尚书事,总揽政务。东汉设太傅,称上公, 位在三公之上,负责辅导皇帝。录尚书事始于西汉。“录”,据《后汉书·和帝本纪》注: 总领之也”即以本官总领尚书事。由于当时朝政实权转移到尚书台,所以太傳录尚书事位高而任重 。

上公之下是三公。东汉初年,以大司 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建武三十七年 (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与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来的司徒居后,由御史大夫演化来的司空又后。

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司徒主管民事, 又分领太仆,鸿胪、延尉三卿。司空主管水土城防建筑工程,又分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三公属吏各有长史及诸曹掾、史、属 等。国有大事,三公共同前议。但东汉三公的权力远不如西汉。这不仅从上述职务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



西汉初年,相职由列侯充任。武帝时候,虽布衣可以为相,但封相之后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称君侯。东汉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后封侯后,三公皆不封侯。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任相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罢三公而置丞相,相权才骤然改变,成为王朝最高权力的实际操纵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东汉九卿及列卿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尚书组织的地位更加强了,所以当时有“政归台阁”的说法。“台阁”,指宫内办事处,也就是内朝。光武帝即位,勤于政事不以实权交给三公,仅以侍从左右的尚书协助处理政事,于是尚书的权责日益上升,由原来的事务官演化为政务官,尚书台也就成为东汉中央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

尚书台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为主次,由左、右丞辅佐,下设六曹尚书。有三公曹,主管年终考课诸州郡事务;吏曹主管选官、祠祀事务;民曹,主管修缮功作、盐池、园苑等事务;客曹,主管护卫皇帝及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主管辞讼事务;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盗贼之事。每曹又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尚书令、仆射六曹尚书合称八座。皇帝虽也挑选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无异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合,所以政归台阁,实际上是皇权得到了加强

东汉中叶以后,母后临朝,外戚执政,往往抓住兵权以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将军职务就显得重要。特别是大将军多为外戚,常在国都,又录尚书事,自然外戚为中央要员。将军名号与西汉相同。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与太傅、三公合称五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设置。其余列将军,有事则设,因事命号,事已则罢。将军都有部曲。西汉京军有八校尉之设,东汉初减并为五校尉。当时人称五校为五营,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又置北军中候以监五校。东汉与西汉不同,北军指五校所率军队。东汉不见南军名称。东汉初年以后,北军的名称也不再见于文献记载。灵帝时候,又设西园(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右、左、佐军)八校尉,由皇帝直接统领。曹操曾任典军校尉。

2、三国中央官

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3年)、吴(公元229280年),三国中,魏国官制较为完备,调整变化也较多。因此,以魏国为主线加以介绍。曹操对东汉官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台阁制。丞相权力很大,足以左右皇帝。曹丕即位后,自然不能允许相权过大,于是改相国为司徒。直到高贵乡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国才又恢复丞相职位。东汉末年和魏国相职复出往往传递着一种信息,权臣将要谋取皇位。蜀国以诸葛亮为丞相,亮死,不再设相。吴国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二人。

魏国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渐无实际职务,仅备顾问咨询。三公之外,时而设置大司马,地位高于太尉。蜀国不设司空,太尉也不常设,以大司马掌军政。吴国三公也不常设,皇帝年幼,以太傅辅政。



三国九卿之设,基本上仍沿用东汉旧制,变化较大的是魏国的光禄勋和少府。魏国光禄勋已不居禁中,文职大夫、议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都脱离光禄勋;武职中郎将的名目比东汉为多。大夫有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皆为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大夫及议郎,皆属顾问性质的职务。三都尉也是加官。驸马都尉一般加于功臣、外戚。凡尚公主者,必拜驸马都尉。

光禄勋下仍设谒者台,有谒者仆射、谒者,负责官员任命时的礼节。蜀国、吴国光禄勋变化较小,仍用东汉制度。魏国少府的变化是尚书台、御史台等机构完全独立,以及侍中地位的提高。自东汉起,尚书台侵夺三公权力。魏国以公卿权重者录尚书事,也称平尚书事、领尚书事、省尚书事。尚书台设尚书令,主持选官,总典纪纲。左右仆射为副职。下设五曹:吏部曹主管选官,左民曹主管缮修功作、苑池等事,客曹土管外国使臣朝贺等事,五兵曹主管军队,度支曹主管财政。各曹长官是尚书。五曹尚书与一令二仆射合称八座。

列曹之下又设二十五郎,郎官称郎中、侍郎或尚书郎。蜀国尚书台与东汉相同。吴国尚书台分选、户、左、贼四曹。

御史台自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监察机构。长官是御史中丞。下设治书执法,负责弹劾官吏;侍御史,分曹负责监察。对地方的监察,则不定期派出巡御史。蜀、吴也设有御史中丞。

侍中寺始设于东汉灵帝时候,以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领门下诸事。门下,即“黄门之下”,秦朝宫门涂黄色,故称“黄门”。后世黄门,即指宫门。门下诸事,就是指皇帝身边的众事。魏国设侍中四人,地位更加尊贵,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上官,称祭酒。此外,侍中也作为加官,凡加侍中者,可在皇帝左右备顾问。

和侍中地位相近的有散骑常侍。西汉有散骑,东汉省革,而用宦官为中常侍。和帝时著名的中常侍蔡伦曾发明造纸术。不过这个官职对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走向衰败产生过较大影响。魏国合散骑、中常侍为一官,以士人充任。散骑常侍亦可作为加官。此外,还有黄门侍郎、给事中,负责审核尚书奏事和备皇帝顾问。给事中有正员,也有加官。蜀、吴大致相同。不过蜀国在散骑常侍之外,仍设中常侍,均为宦官之任

魏国新设置的机构有中书省、秘书省。曹操为魏王时曾设秘书令、丞,管理图书秘笈,并负责尚书奏事。文帝时候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并掌机密。中书省即其机构。尚书省负责例行公事。若皇帝有秘密诏书下州郡及边将,则由中书省发出,于是尚书省之权又分之于中书省。属官有通事郎(后改称中书郎)、中书通事舍人,著作郎、著作佐郎等。

此外,又设独立的秘书省,管理艺文图书,长官为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秘书郎、校书等。蜀国设中书郎、秘书令。吴国设中书令、秘书郎。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负责辅导太子及太子家事。蜀国设太子太傅等。吴国也设太子太傅、少傅。孙权对太子官尤其重视,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置太子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称太子四友。又有中庶子、太子宾客,率更令。晚年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领少傅。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官制中的“友”字,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文学侍从一类性质的官。

魏国武职有各种名号的将军。大将军为最高军事将领,加“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称号,权力尤重。以下有骠骑、车骑、武卫、抚军、领军、四征、四安、四镇、四平等将军。低于将军的有中郎将、校尉、都尉、护卫等武职。军队分中军(禁军)和外军(地方军)。中军由领军将军或中领军,护军将军或中护军统领。又有武卫、中垒二将军及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外军由都督诸州军事统领。将军领兵出征,又设监军。蜀国、吴国武职名称与魏国相仿。蜀国还有督中外军事、领军、监军、护军、典军、参军等称号。中领军掌禁军。吴国将军中还有上大将军。禁军由领军将军掌管,沿江及要地皆设都督。

二、地方官

1、东汉地方官

东汉地方分州部、郡国、县三级。 京畿地区称司隶校尉部。领三辅、三河 (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司隶校尉掌 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辅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而且比刺史地位为高,权势也更为显赫。

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朝会时,司隶校尉和尚书令、御史中丞均设有专席,当时号称“三独坐”。

东汉以洛阳为国都,所以河南郡长不称太守, 而称尹。三辅是皇帝陵庙所在之处,仍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地位高于一般郡,但与西汉比有所下降。 司隶部之外,分十二州,州设刺史。西 汉州为监察区,刺史是中央派出的巡视官, 无行政权,开始无固定治所和衙门,秋冬出巡,年终回京奏事,东汉刺史处理郡国事务之权扩大。中期以后,刺史又有领兵之制。 东汉后期,刺史成了凌驾于郡国之上的地 方行政长官。灵帝时候,改刺史为州牧。不少地方的州牧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



东汉有郡国105个,除司隶部七郡之外,还有98个。其中列郡71个,王国27个。郡设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县的设置与西汉相同。皇子封王,以郡为国,置傅、相各一人。相如太守。有长史,职如郡丞。中尉负责治安。郎中令负责大夫、郎中等宿卫官。仆负责车马。治书、谒者为侍从官。列侯所食县为侯国,设相如县令长,不臣于侯,只向侯纳租。

东汉为了扩大侯爵,又增进了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并冠以所食县、乡、亭名后期多为无食邑的虚封。例如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汉寿在东汉是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东北。汉寿亭侯也是虚封。

列侯就第(退休)后,如受恩遇,可以加官“特进”或“奉朝请”,并以此名义参预朝议。东汉外戚一般为特进侯,未加特进的为朝侯、侍祠侯,外戚、公主子孙在京守祖坟的称猥(wi委)诸侯。

2、三国地方官

三国地方行政组织有州、郡(国)、县三 级。魏国京师所在地称司州,辖河南、河东 、河内、弘农、平阳五郡。设司隶校尉。蜀国司隶负责督查京畿,不领益州(治今四川成 都市)事。吴国无司隶。一般的州,魏国有 十三个,蜀国有两个,吴国有四个,皆设刺史或州牧。州牧地位高于刺史。蜀国以诸葛亮领益州牧,亮死,置刺史。魏国刺史多以持节都督兼任,不以都督兼任称单车刺 史。节,指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郡 设太守、都尉等官。魏国太守领兵加将军称 号。其属有丞(边郡设长史)、司马、诸曹掾属。少数民族地区设校尉。蜀国边郡设都尉。县仍设令、长。属官有丞、尉等。王国、公国、侯国都设相,王国、公国相职如太守,侯国相职如县令。



三国都设置爵位。魏国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十等。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官分九品自曹魏始。蜀国、吴国的爵位有王、县侯、乡侯、亭侯。


常棣tandy


那些有疑惑呢?

俺大体说一些吧。

三公:司徒—行政院长。司马/太尉—军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司空—纪委监察委政法委书记。

廷尉:最高法院院长。

九卿:中央政府部长。

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首都三辅地方行政长官,位同九卿。

城门校尉:城防司令。

司隶校尉:九门提督/后备役主官。

执金吾:首都警察厅长。

虎贲中郎将:中央警卫师师长。

卫尉:南军统领。

光禄卿/郎中令:前北军统领,后为候补军官训练团团长。

大将军:总参谋长。

车骑将军:陆军总司令。

骠骑将军:骑兵总司令。

卫将军:首都警备司令。

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方面军统帅。

东南西北四征将军:集团军司令。

东南西北四镇将军:片区总督。

偏将军/裨将军:中级军官。

别部司马:独立团团长。

州牧:巡抚。

刺史:州监察长官。

郡守/国相:副省级行政长官。

都尉:郡军事长官。

中尉:国军事长官。

尉:县/侯国军事长官。

校尉:部的军事主官。1000人。

军侯:曲的军事主官。500人。

屯长:屯的军事主官。50人。

什长:什的军事主官。10人。

伍长:伍的军事主官。5人。


四川達州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中书令(秘书令):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尚书: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五官中郎将: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

御史中丞: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专管经学传授。城门校尉: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

左民尚书: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大将军: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十一口刀


三国时期官职名称

关于三国时文官武将的官职大小排列

东汉军职一览:

一品:大将军(上一品)

车骑将军(中一品)

骠骑将军(下一品)

二品:卫将军(上二品)

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中二品)

镇东将军 镇南将军 镇西将军 镇北将军(下二品)

三品:征东将军 征南将军 征西将军 征北将军(上三品)

安东将军 安南将军 安西将军 安北将军(中三品)

平东将军 平南将军 平西将军 平北将军(下三品)

四品:辅国将军 辅汉将军 威远将军 安远将军(上四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扬威将军(中四品)

建武将军 振武将军 奋武将军 杨武将军(下四品)

五品:龙骧将军 镇军将军 护军将军 抚军将军(上五品)

征虏将军 威虏将军 平虏将军 破虏将军(中五品)

昭文将军 昭武将军 昭德将军 昭义将军(下五品)

六品:绥远将军 鹰扬将军(上六品)

荡寇将军 讨逆将军(中六品)

平狄将军 虎烈将军(下六品)

七品:虎威将军 虎翼将军(上七品)

武威将军 武卫将军(中七品)

折冲将军 秉中将军(下七品)

八品:横野将军 横江将军(上八品)

伏波将军 安国将军(中八品)

牙门将军 军师将军(下八品)

九品:裨将军 偏将军(上九品)

校尉(中九品)

都尉(下九品)

打了这么多字,楼主可要给我分哟!


笨傻懒蠢


我来抛砖引玉,说一下王允王司徒。根据礼记记载,司徒属于天子之下的三公。听起来是大的不了的官了。袁绍家四世三公,估计祖上当的也是这类官职。司徒应该是司土的雅称,类似于农业部部长。被董卓当众砍头的张司工,也是三公之一。司空应该是司工的雅称,类似于工业部部长。至于司马应该是将军。三公的职位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依稀明月斯人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云山故事站


乔国老、督邮


娑婆娑婆


摸金校尉,


之余世界


在这里问?很多半瓶水,建议找本官制方面的书或辞典,或者百度一下。


我在山顶等着你


三国时期官职品阶是最混乱的,考究之其实感觉意义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