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黑绘磁州窑

白地黑绘(亦称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方法。它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以往学者多依据年代的早晚,认为磁州窑艺术是继承唐代长沙窑彩绘及文字装饰技法发展起来的。这一笼而统之的说法更多的带有想当然的成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技法对宋代磁州窑有一定启发作用是可能的,但如果要说继承或借鉴,不如说磁州窑艺术与宋元的“文人墨戏”来得更直接、更贴切。

白地黑绘磁州窑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绘画艺术上,宋人追求形神兼备及诗情画意,在书法艺术上则强调意兴和意味。尤其在苏轼、米芾等大家的极力倡导下,以意趣取胜的文人书画尤其受到中下阶层民众的喜爱,与院体画几乎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并最终在元代占据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

宋代书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及文人书画的兴起,必然对同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从境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宋金磁州窑白地黑绘器物来看,无论是生动传神的花鸟、活灵活现的瑞兽,还是静谧空灵的山水、惟妙惟肖的婴戏,以及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其用笔、构图、章法、韵味等,均与宋代书画别无二致。磁州窑众多的画师中,有土生土长的普通工匠,更有文艺素养高深的士大夫文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广泛参与,不仅大大提升了磁州窑的绘画装饰水平,而且还适应民窑瓷器简练、快捷的生产工艺要求,创造和形成了磁州窑兼工带写,既朴素典雅又洒脱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亦使我们有幸从存世和出土的磁州窑瓷绘作品中欣赏到大量画艺高超的宋元文人绘画。

宋元磁州窑以简笔写意手法表现历史故事和浓郁生活风情的绘画装饰风格,直接影响了元代以后民间的青花装饰,而且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石涛、林风眠等绘画大家的笔意风格,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历史渊源。难怪当代绘画大师李苦禅面对磁州窑遗珍不禁感叹:“我画了一辈子,还不如这几笔厉害。”

白地黑绘磁州窑

宋金、金元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一些院体画家及民间画家为了躲避战乱,只好降低身价到民间窑场谋生。磁州窑系因自身的民窑属性,加之地处偏僻,没有(或极少)受到战争的破坏而一直在连续烧造,从而为落难的文人书画家提供了栖息之所。从存世瓷绘作品的题材和思想内容看,金元时期磁州窑烧造了大量反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宫廷生活的画枕,如“尧王访舜”“羲之爱鹅”“李白观瀑”“雪夜访普”“赵抃入蜀”等,画面景物繁复,用笔工细,绘制精美,且题材广泛,立意高远,显然出自文人中的名家高手。尤其是“屈原投江”“乌江赠马”“ 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画枕,借古喻今,以笔为枪,表现了金元文人反对异族统治的强烈抗争精神和爱国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