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衰落,谁主沉浮?

战国时期的诸侯竞争,为什么秦国胜出?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图强,赢得先机。商鞅变法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变法最彻底,奠定了强国的基础。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历时19年,效果明显,既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又发展了封建经济,巩固了封建统治的秩序,使秦国在百年之后能统一全国,削平群雄,与这次改革密切相关,“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新法深入人心,连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可见变法的彻底。

商鞅变法形成了耕战体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二十等,提高战斗力,赢得了先机。值得一提的是,变法中的小家庭制度与东方六国“异俗”,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否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是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相关法令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内容,即鼓励男子自立门户从事农耕,并且将那些“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卷),即是指凡从事工商活动以及因为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为官奴婢。商鞅施行重农政策强调农为本,商为末。这些政策利于人口的繁衍,增加税收。秦统一后继续推行这一重农政策,并强制改变东方六国的“赘婿”(即上门婚)婚俗,这成为孟姜女哭长城文学故事的一个重要素材。

商鞅主张废除礼、乐、仁、义的说教,“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这条措施不仅打击限制了旧贵族,而且提拔培植了大批的军功地主,增强了国力。在耕战体制的强大推动下,激活了秦国社会,秦国人的战争热情高涨,好似战争机器。

在思想方面,用法家思想统一思想,这也是统一的思想基础。对推行和巩固变法新政,用战争实现统一,法家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因而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遗憾的是自商鞅变法以来,长时间的一家之言,法家的严刑峻法催化了秦始皇迷信暴力,导致暴政,致使“万世”之业终于秦二世。

时势造英雄。马克思说“恰巧某人在一定的时间出现于某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就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对英雄人物生产的阐明,因此,历史需要这样一个人物,就一定会出现这个人物。

历史的机遇把年仅十三岁的嬴政推上了王位,但最初的日子,他并不能随心所欲,处在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亲政前实权掌握在被尊为“仲父”的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企图篡夺王位。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自我实现,要真正掌握实权,维护王位,必须靠不懈的自我奋斗。因此,强烈的功利感驱使嬴政不断进行自我实现,也难怪他崇尚法家,欣赏韩非的“法术势”,由此,奠定了他刚戾独断的性格。时代给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亲政后,六国衰落,朝不保夕。面对分裂局面,谁主沉浮?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无疑就落在敢于奋斗的秦王嬴政肩上。他以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概,一举扫平六国。不仅如此,他还在统一前后的复杂人际关系中能赏识有识之士,能听进忠谏直言。他始终把权柄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专制独裁,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决断,从而完成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秦地处西部陇蜀经济区(以秦地关中为主),兼有农业、畜牧之饶,长期推行耕战体制,“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史记·河渠书》),统一六国前已拥有富饶的天府之国,为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人以农业为主体,揉进游牧文化的成分,形成了兼具经济富饶与军事强国的强大力量,故所向无敌,再则出现了杰出的君王秦王嬴政。可见秦国走向强盛不是偶然的,是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六国衰落,谁主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