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為何能夠執行下來?

亙古懷念說史


不得不說,劉邦的“白馬之盟”是非常成功的,他提出“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在兩漢405餘年間,挑戰這規則的,總共只發生過3次。


分別為“諸呂之亂”、“王莽篡漢”和“曹操稱魏”。而且前兩次,都被撥亂反正了,最後一次直接就導致了漢朝的滅亡,接下來就是300餘年的大分裂。

也就是說在兩漢400多年的時間裡,大部分人都是認同這個天下是姓劉的,便到了漢朝滅亡的前夕,還有很多漢朝的死忠粉,比如典型的荀彧、諸葛亮,等等。但是後來匈奴人劉淵都以漢為榮,建國也非要稱漢。

其實“白馬之盟”這個事情,細思恐極啊。要知道劉邦是怎麼崛起的?那是在陳勝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每個人都想當王的情況下崛起的。


也就是說秦末漢初,沒有人相信天下該姓誰,都要靠自己個人奮鬥。劉邦自己也是靠著這個思想起來的,結果他跟人家講天下應該姓劉,只要有異姓想稱王的,天下共擊之。完全不顧自己封了一堆異姓王的事實。

劉邦就逐步剪除這些異姓王,到劉邦死之前,劉邦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征討那些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人,甚至連樊噲都要殺。

他這個“白馬之盟”為什麼能成功呢?你去看一下他的白馬之盟的內容,主要有三點。

第1點是跟著我劉家,所有人都會有飯吃;

第2點是隻要不是姓劉的稱王,大家都一起打他;

第3點是非軍功,不得封侯。

不得不說劉邦的情商非常高,思謀之細,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第1點給所有人畫餅;

第2點給所有人提要求;

第3點最最重要,給所有底層的人上升渠道,並且規定好大家能夠達成共識的有且唯一的渠道。


劉邦死後,“白馬之盟”因為呂氏專權,迅速被破壞。但是恰恰正是這一次的破壞,使得“白馬之盟”愈發在人心中更加穩固。

因為畫餅提要求其實都是空的,呂雉封了呂氏那麼多王候,它實際上真正破壞了“非軍功,不得封侯”這個原則。所以呂氏動了所有人的奶酪。這就是為什麼“諸呂之亂”得以迅速地撥亂反正。

所以後來竇漪房、王政君等等繼續後宮干政,但是沒有人敢違背“白馬之盟”,說換個孃家人來替劉家坐坐江山。


到了王莽的時候啊,他為了坐江山,改朝換代。他甚至把自己扮演成了一個聖人,最後連兒子都殺光了,就為了過把做皇帝的癮。但是最終仍然沒有擺脫這個“白馬之盟”的藩籬。

等到曹操稱魏王的時候,其實接下來300年大分裂,自從董卓進京就已經註定了。這個重新整合的代價實在過於龐大,再後來的朝代跟漢朝已經是兩碼事兒了。



炒米視角


首先解釋一下,這句話意思是不是(劉姓)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建立大的軍功者不得封侯,如果沒有功勞而皇上不冊封卻當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誅滅他!

白馬之盟,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白馬之盟全文如下: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翻譯過來就是:只要咱們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永遠保護著你們。同時不是我姓劉的皇家成員不可以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能封侯,如果沒有功勞而皇上不冊封卻當了侯的人,天下的人要一起去誅滅他!


白馬之盟的本意就是鞏固皇權,鞏固漢家天下,但後來也是因為過於依賴同姓王而使其家族勢力過大。導致了漢文帝時,先後發生了濟北王和淮南王的叛變;而漢景帝時更發生了七國之亂。

最終這些叛亂皆被平定,而漢景帝亦乘勝收回封國的官吏任免權,削弱了封國的實力。其後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實力被大幅削弱,變成一種虛銜。結果劉邦白馬之盟的意義逐漸被淡化,只作為訓言留下。

其實據傳,白馬之盟在劉邦死後就被破壞過,破壞它的人,就是他的呂后!


先啟歷史


“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想要執行下去,也是要講實力的。

劉邦剛出道時,為了籠絡人心,封了很多異姓王。等老劉坐穩江山以後,就開始“殺功臣”,剷除異姓王。完成一系列操作後,他還搞了一個白馬之盟,盟約: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其主旨可分為三部分:第一,大家的子孫都會有飯吃。第二,劉姓以外的稱王,大家一起打他。第三,沒有軍功而封侯的,大家一起打他。

劉邦的想法很好,但是,他死後,馬上就有人破壞了“白馬之盟”。那個人,就是劉邦的老婆呂后。

呂后可不是一般人,為建立大漢立下漢馬功勞的韓信和彭越,都是她殺死的!歷史上的第一個人彘,就是她命人制作的!其手段可不是一般的強悍!

在她臨朝稱制的十六年裡,呂家很多人封侯稱王。

首先,她先追封大哥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

然後,便開始大肆封王、封侯:

侄子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將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封呂釋之的兒子呂種為沛侯,封外甥呂平扶柳侯。等等。

有人反對嗎?有啊!右丞相王陵反對,被奪了他的丞相職權。陳平、周勃見情形不對,雖然不服氣,但是,也不敢反對。

異姓稱王的事,在之後也是經常出現。一般,只要皇權實力不夠,就會出現一大批“王”。例如,明末清初,就有一大批“王”。康熙朝的三藩之亂(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就是三位異姓王一起起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白馬之盟——用皇權鞏固皇權。

劉邦取得天下之後,為了籠絡和安定那些幫他取得天下的異姓功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江山,他不得已分封了七大異姓諸侯王。待他坐穩了江山,還沒有洗淨自己身上戰火的征塵,便又將那些異姓諸侯王,一個一個的消滅。之後和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劉邦和大臣們立下白馬之盟是為了鞏固大漢皇權劉姓江山而大漢皇權的鞏固,劉姓江山的穩定恰恰又保證了白馬之盟的貫徹實施。


白馬之盟第一是被打破是在呂后專權之時,第二次被打破是在王莽篡漢之時,第三次被打破並被徹底擊碎是在東漢末年曹操相漢之時。縱觀東西兩漢四百餘年,除了以上三個時期,白馬之盟都被很好的貫徹執行下來。為什麼白馬之盟會在那三個時期遭到破壞,而在除那三個時期以外的其他時間段,都能很好地被貫徹下來,我想原因已經不言而喻了。因為在其他的時間段,漢朝江山的大權都牢牢地掌握在了劉姓皇帝的手中!


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即位的漢惠帝性格軟弱,在呂后的壓迫之下,不久便去世了。漢惠帝去世以後朝庭的一切大權都落在了以呂后為首的呂家人手上,這一時期漢朝的皇權衰落到了極點,甚至是沒有皇權!沒有了皇權支撐的白馬之盟,就淪落成了一句空話。在呂后活著的時候,呂氏家族多人為王,天下也沒有共擊之。到了王莽篡漢之時,由於王氏家族勢力太過龐大,王莽都做了假皇帝,天下也沒有多少人共擊之;漢朝末年,雖然有很多人都在討伐曹操,但是曹操還是毅然決然的安安穩穩的做了魏王,也沒有人把他怎麼樣!王莽和曹操之所以敢那樣做因為那時的皇權已經名存實亡,真正的大權已經掌握在了王莽和曹操的手上。



總而言之,白馬之盟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和維護皇權,而皇權又是白馬之盟得以貫徹實行的根本動力。白馬之盟之所以能夠實行,不是因為劉邦的話有多管用,而是劉氏家族掌握著絕對的皇權。如果劉姓家族失去了對權力的絕對掌握,那麼白馬之盟只是一紙空文而已。


舊事舊人歷史說


公元前202年,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滅秦和四年楚漢戰爭後,劉邦終於消滅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項羽,統一了天下。彼時,為了在戰爭中籠絡人才,劉邦也和項羽一樣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在天下平定後,這些異姓諸侯王聯名上書請求劉邦稱帝,劉邦非常高興,與他們歃血盟誓,西漢正式建立。但是,在短短的八年之後,劉邦在生涯末年與宗室功臣一起殺白馬為盟,共同立下誓言:“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與功臣進行“白馬之盟”

從此,這一約定成為大漢四百年曆史的鐵律,在漢朝的歷史上,只有呂后封自己的孃家人呂祿,呂產為王以及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其他大部分時間所有人都嚴格遵守這一定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到底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定律會延續那麼長的時間為人們所遵守呢?

一.錯誤分析下的“錯誤”決定

劉邦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一共經歷了兩件大事——滅秦和滅項。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作為勝利者的劉邦雖然得到了江山,但同時他也在思考被他消滅的兩個政權到底是怎麼覆滅的呢?

在劉邦看來,秦王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過於高度的集權,皇帝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是無法管理好那麼龐大帝國的,只有將國家的一部分顧及不到的地區交給值得託付的人才可以在國家遭遇危機的時候給與幫助。而秦朝在大澤鄉起義後各地狼煙四起的情況下面對起義軍無法全面顧及,最終使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從而使秦朝走下歷史的舞臺。

項羽在秦朝滅亡後根據秦朝的教訓,針對滅秦的有功之臣進行了分封,自己只保留了西楚的土地。但是,項羽在分封時把土地全部封給了異姓諸侯王,項氏子弟一個也沒有被封王,這些異姓諸侯王畢竟與項羽關係沒那麼牢固,即使是最信任的大將英布最終也投降了劉邦,所以,分封異姓王只是權宜之計,時間一長保不齊他劉邦就是第二個項羽。

項羽進行的異姓王分封示意圖

經過劉邦這一連串的分析,劉邦認為既不能像秦朝那樣單純的施行郡縣制,又不能像項羽一樣全部搞異姓王分封,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封同姓諸侯王,用血緣紐帶來維繫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國家得以長治久安,這也就是劉邦“非劉姓而不王”的想法來源。當然,劉邦的這種分析是不全面而且錯誤的,錯誤的分析所得出的做法也是錯誤的,這也就是後來漢朝文景武三朝頻頻發生諸侯王叛亂的原因,當然這是後話。

二.該出手時就出手——平叛分封兩手抓

漢高祖劉邦自公元前202年即位稱帝,到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他八年的執政生涯中,他幾乎沒過一天舒心的日子,而這八年裡,他所幹的事也就一件——平叛,不停的平叛!

所謂平叛,實際上只是劉邦為了實現自己“非劉姓而不王”的戰略的先決條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燕王臧荼,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敖,韓王信等人先後因劉邦而敗亡。在劉邦晚年,異姓諸侯王中除了實力最弱的長沙王吳芮和已經投降匈奴的燕王盧綰外,其他人已經被劉邦殺戮殆盡了。

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示意圖

在進行平叛的同時,劉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同姓諸侯王分封,而這些諸侯王分封的地盤全部都在劉邦已經消滅的諸侯王的故地。如把韓信齊王拿下後,齊地給了庶長子劉肥,又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後,楚國被一分為二,封給了劉賈和劉交,其他如趙國給了劉如意,代國給了劉恆等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力量,便於劉邦逐個擊破,一方面將這些土地交給劉姓宗族,便於穩定當地情況,增強自身實力,此消彼長下異姓諸侯王的結局只有等待劉邦的屠刀,從而使這些諸侯王在短短八年時間裡就灰飛煙滅了。

三.支持力量——老鄉團加硬實力

在進行白馬盟誓的時候,天下竟然沒有一個人反對這一約定。在戩除異姓諸侯王后,劉邦的身邊最大的助力一共有兩個,功臣派和諸侯王,在這兩股力量的支持下,劉邦的這一約定成為所有人遵守的鐵律,並一直延續下去。

首先,我們來看看功臣派,這裡的代表人物包括蕭何,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等等,他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和劉邦是老鄉。而這些人也成為劉邦最堅實的後盾,因為同出一處,從小感情深厚,從而成為劉邦自滅秦起義開始最值得信任的一批人。從劉邦臨終託孤我們也不難發現,劉邦向呂后推薦的幾個人中,蕭何,曹參,王陵,周勃全是劉邦的老鄉,只有一個陳平是例外,而陳平又是漢初最圓滑和聰明的大臣,斷然不會自找麻煩,因為在劉邦看來只要有這些人當政,漢朝的江山就得以穩固,而自己所設定的“非劉姓而不王”也可以安穩的推行下去。

劉邦與他身後的沛縣老鄉團

另一邊,劉邦則依靠著硬實力來維繫這一制度,而硬實力的來源便來自於他錯誤的決定——劉姓諸侯王。在進行分封時,劉邦給與了這些同姓諸侯王極大的權力,諸侯王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土地所有權,並且可以鑄幣和發行法令。如劉邦在分封庶長子劉肥時,把齊國七十多座城市給了他,並要求所有說齊國話的百姓全部屬於劉肥管理,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劉肥作為諸侯王的實力。正是憑藉著這些劉邦所授予的特權,後面的齊王劉襄得以舉兵討伐諸呂,為平定諸呂奠定了基礎。

四.繼承人給力——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大帝

前面說到,劉邦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是一件弊大於利的錯誤行為,但這樣一個錯誤的行為卻能夠延續四百年時間,並在漢朝滅亡後為後世王朝所效仿,不得不說,劉邦之後的繼承人給力,在他們的努力下,“非劉姓而不王”逐漸為世人所接受。

在劉邦去世後,同姓諸侯王的問題就逐漸顯露出來,齊王劉襄作為平定諸呂的大功臣擁兵自重,淮南王劉長仗著是漢文帝的親弟弟在封地肆意妄為,可在漢文帝的努力下,劉襄,劉長先後被漢文帝通過軟打擊所殺,隨後的漢景帝時期,雖然爆發了七國之亂,好在漢景帝任用了周亞夫,在數月之內就平定了叛亂,諸侯王實力被大幅度削弱。

“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問題,並使“非劉姓而不王”延續下去

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推恩令的頒行,諸侯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皇權得到了極大加強,諸侯王自身實力已經非常弱小,幾乎成為一個尊貴象徵。而這一政策在此時已經推行了近百年,早已深入人心,在諸侯王問題已經無法威脅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情況下,老百姓也選擇接受了這一規定,並在口口相傳中延續了千年,成為封建王朝的一大象徵。

結語:

嚴格來說,“非劉姓而不王”是劉邦人生的一大敗筆,雖然這一規定在短時間內為王朝的發展提供了幫助,但其弊端卻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好在繼任者在蘿蔔(推恩令)加大棒(武力平叛)的手段下成功解除了這一問題,卻也在潛移默化間使這一政策成為漢朝乃至後世王朝不成文的規定,畢竟人是有感情的,沒有比親人是更值得信任的人了,或許,這也是宗法制的一種另類延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