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58同城为何要裁员?

鲸商(ID: bizwhale)原创

作者 | 范向东


这还复工没多久,一则关于58同城“变相裁员”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

在脉脉上有认证为58同城员工的用户爆料,称“58同城今天开始裁员,裁员比例20%左右……且单方面强制员工停薪留职2个月,每个月只发基本工资的80%,即1760元”,还有员工直接晒出待岗协议。

而在被称为互联网寒冬的2019年,58同城CEO姚劲波曾承诺“不会裁员”,还在腾讯大学的采访中说“互联网公司裁员,是没有管理好情绪的表现。”

口碑的重要性在此刻体现出来,网络上鲜有为58同城说好的声音。一个神奇的网站,为何天天被人骂,为何依然能活得还不错?


透过58赶集近日发布的2019年财报,可一窥究竟。


“上瘾”的竞价排名


“北太平庄边上一个房屋中介,我给他交了1200块中介费,他带我看了一次房子后就再也不找我了。我让他退钱,结果这个中介说好的,你把收据给我,他居然拿到收据就当着我面撕了。然后说你等一下,他就上楼去了,然后就没有任何人理我了,我也没有任何证据,因为那张纸已经被他撕掉了。”

姚劲波曾多次向媒体讲述这段北京租房被骗的经历,并把它作为创立58的动力。


2005年,标榜要做中国Craigslist的58同城诞生了。Craigslist是成立于1995年的一家美国公司,它把传统报纸上面的分类广告搬到了网上,集合各种招聘、租房、二手物品交换等信息。

彼时复制美国模式相当行得通,姚劲波看到了商机,他要把中国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搬到网上。

不同的是,Craigslist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市场,并且由于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备,Craigslist的不良信息监控压力较小。


2005年前后,中国互联网用户刚突破1亿人,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网民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白领阶层,要招工的餐馆小老板们,出租房子的小中介们显然不在其中。

经过几年摸索,2008年,58同城推出会员产品,购买会员的小商家可以在58同城上获得商家认证、优先发帖和刷新等特权。


简单来说,分类信息网站就是一个“小广告”集合体,大量同质化内容聚合在一起,排名靠前,就能优先被用户看到。为推广会员服务,58同城大规模搭建销售团队,连开十几家分公司,销售人员短时间内暴增至2000多人。

当会员数量不断增多再次产生同质化,发帖顺序如何排名呢?跟百度类似的竞价排名业务诞生了。在2013年年初,58同城推出了竞价推广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谁出价高,谁排在前面。

时至今日,58同城的会员付费和在线推广服务费仍然占到总营收的90%以上。2019Q4,58同城收入的26.8%来自商家会员费,65.3%来自在线推广服务费,只有7.9%来自电子商务服务(向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服务,如协助销售新房折扣券)和其他服务(转转收入、58 同城二手平台收入和中华英才网的线下招聘服务)。

“神奇”的58同城为何要裁员?

58同城的商业模式,就是其与虚假信息挂钩的根源。平台上发布信息数量越多,会员的价值越大,为使信息排名提前所需费用越多。


换句话说,58同城管制平台虚假信息,就是在变相自断财路


中介不够“收割”了


回味那个租房被骗的故事时,姚劲波说:“我当时就想应该有一个网站,能够把房东和租客直接联系起来。”但养活58同城的,恰恰是中介。

房产中介应该是最乐于给58同城付费的群体,他们掌握大量房源,会购买58同城会员以获取流量转化成交。为了利益最大化,中介利用假房源吸引用户问询已是常规操作。

个人房东可以免费在58同城上发布房源,但知乎网友@安卡爆料,最先看到个人房源的并不是那些真正需求者,而是在58同城买了端口的房产中介。他们看到个人信息后,会立刻联系要求独家,或者要钥匙,然后再自己再把房屋信息发出去,赚一手中介费。

2015年,58同城先后收购安居客、赶集网、中华英才网,在国内信息分类领域一家独大。姚劲波曾在《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中表示,58同城、安居客跟经纪公司是一种合作关系,他想要的效果是,“如果一套房子在58同城、安居客上找不到,那么基本上全网都找不到了”。

2018年初,58同城安居客宣布上调端口费30%~50%,引发了包括我爱我家、链家、麦田在内的中介联盟的联手抵制。中介公司们用下架旗下所有房源作威胁,来对抗58同城安居客通过流量垄断来收割房产经纪公司的利润。

这件事成为了导火索,同年4月链家上线贝壳找房,准备自己做平台。被戳到痛点的 58集团立即联合了我爱我家集团、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万科二手房物业、麦田房产等房产中介,发起了“双核保真·以誓筑势”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随后又入股了我爱我家。

如上文所言,虚假信息对58同城有弊更有利,而且不止58同城,长期以来“假房源”给各家线上房产中介平台都贡献了非常高的流量,“真房源”能有几分真?

21世纪不动产总裁卢航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比如整个北京只有10万套在售房源,58上面放了100万套,现在全搞真房源,它的收入可能起码减一半,这是58要做的取舍。”

“神奇”的58同城为何要裁员?


2019Q4,58同城在线营销服务费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长19.3%,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而付费商家收入11.124亿元,同比下降0.9%,首现负增长,报告期内58同城、安居客等平台付费会员约330万,环比下降30万。

不管这是58同城的“取舍”的结果,或是中介逃离平台的垄断,58同城的日子都不如以前了。


裁员是要吃老本?


从创业之初,58同城就是走平台流量+广告的轻模式,再配合大量销售人员,走到了今天。


58集团的核心产品58同城、赶集、安居客、中华英才网,都是平台信息平台,底层动作无非买流量、卖流量,毛利率极高。


但随着流量获取成本的不断上涨,字节跳动、微信自媒体等形态兴起,各垂直细分领域被分流,58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神奇”的58同城为何要裁员?


2014年,姚劲波在i黑马的活动上说“58同城靠中介起家,现在它们(中介)正被干掉”。那年58同城踩上O2O风口,推出“58到家”品牌,姚劲波的思路很明确:“传统的分类信息市场经过十年时间发展变化已比较成熟,往深入、闭环和O2O转化则刚刚开始。”

从58到家开始,58集团又相继独立出转转等品牌,58到家旗下58速运也分拆融资。无一例外,这些业务都是基于LBS定位生活场景的闭环交易平台,垂直领域做深而创造更多盈利能力。

除了上面财报中有披露的新业务,58集团还在不断孵化、投资,比如:招才猫招聘、斗米兼职、好租、58快拍、58甲妆、58学车、58配配、58钱柜、屋米合租、帮帮、番茄快点、货车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但大部分都已一地鸡毛。

尝试转型这么多年,58同城的问题已经很明显:表面上是“大而全”,但分拆到房产、招聘、黄页、交友、二手等单个行业上没有一个能做到行业顶尖,真实业务水平受限,以至于每个细分业务外扩都有“小而精”的专业公司挡在路上。

现在,58同城最有潜力的明星项目是58同镇,目标是在中国四万个乡镇,要在乡村再造一个58同城。当年58同城的崛起,是因为那时有大量刚刚接触互联网,还只会被动地从互联网上接收信息的“初级网民”,现在下沉市场依然有一批刚触网的人群。

回到开头的裁员消息, 58同城的模仿对象、分类信息巨头Craigslist没有过多的销售团队,员工数量只有50人左右,跟58同城的两万员工形成强烈对比,可见单纯的分类信息业务并不需要过多的员工维护。

58同镇延续了58同城的基因,但以合伙人的形式开拓市场。58同城付费会员数量已趋于稳定,如果逐渐进入“吃老本”的状态,那销售和客服团队的需求将减少,那么组织调整缩减人数将是大概率事件。


1. 《58的自我“掏空”》范向东

2. 《58凶险》吴倩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