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給我們講述了“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偉大愛情。因為愛情,可以跨越一切阻撓,甚至跨越生死。當然,這在如今的我們看來,似乎有些荒謬,但是讀來卻讓人感動。

這是一個關於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杜麗娘生於官宦之家,一直以來受到嚴格的管教,嚴格恪守當時的封建禮教,按照當時的規定,女子是不可以踏進後花園遊春的。然而,在丫環小春香的勸說下,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時光裡,她來到了後花園,看到了滿園春色,不禁感慨萬千。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長居深閨之中,看到如此美景自然感慨萬千。遊園賞花累了之後,她便在後花園裡睡著了。夢中她遇見了一個男子,弱冠之年,氣度不凡。夢中那書生手持柳枝前來求愛,並與杜麗娘在牡丹亭畔幽會。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夢醒後,杜麗娘始終無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相思成疾,最終離世。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託丫環把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先生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後,柳夢梅上京趕考途經此地,恰巧看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於是,倆人便開始了人鬼之戀。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又重新活了過來。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看到她的棺材被打開,便向杜寶告發柳夢梅開棺劫墓。柳夢梅趕考之後,杜麗娘不放心父親的安危,於是讓柳夢梅去找她的父親並告知她死而復生的好消息。

誰知杜寶先前已從陳最良那裡得知柳夢梅是盜墓人,不相信他所說的一切。後來柳夢梅中了狀元,無奈卻被杜寶所囚,經過多番周折與解釋,最終杜寶才相信柳夢梅狀元的身份以及他所做的一切。最終,一家人得以圓滿幸福。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杜麗娘與柳夢梅之間的愛情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在封建家長制的壓迫下,女子身處深閨之中,失去了自由,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杜寶是杜麗娘的父親,然而受傳統宗法制的影響,他重男輕女。正如他所說:“吾家杜甫,為飄零老愧妻孥。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憐也。他還有念老夫詩句男兒,俺則有學母氏畫眉嬌女。”他認為自己比杜甫還要可憐,只因為自己只有女兒。

作為出生官宦之家的的杜麗娘,受到的要求則更為嚴格,不僅要“常向花陰課女工”,甚至讀書的目的都只是為了“他日嫁一書生,不枉了談吐相稱”。

陳最良作為杜麗娘的老師,在選擇授課內容的時候,也是突出了男女之別的。“ 《易經》以道陰陽,義理深奧;《書》以道政事,與婦女沒相干;《春秋》 、《禮記》 ,又是孤經,則《詩經》開首便是后妃之德,四個字兒順口,且是學生家傳,習《詩》罷。其餘書史盡有,則可惜他是個女兒。”

由此可見,即使在較為開明的官宦之家,男女之間也是不平等的。封建道德對女性的約束依然存在。雖則說是讀書,但是對於明智方面卻始終沒有多大作用,更多的是束縛女性。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陳最良”,陳舊的,便是最好的。

雖然他也講授了《毛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他卻空知其義,而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其中的情感。那麼,他所講述的一切便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了。反而空惹杜麗娘一身憂傷。“聖人之情,今古同懷,豈不然乎?”老先生所講的內容或許沒有使杜麗娘產生傷感之情,而《詩經》中那種古今相同的美好感情卻使得麗娘難以排解內心的苦悶。因為當時的她正如《詩經》中的女子那般,正處於追求愛情的美好階段。難免會產生某種嚮往與憧憬。

可以說,杜寶和陳最良深受當時封建時代的影響,他們思想保守,甚至有些腐朽。

而此時的杜麗娘仍恪守傳統封建道德,她不敢違背父母和老師的命令,謹聽他們的教誨。幸而她身邊有個機靈活潑的丫鬟小春香。在小春香的勸說下,後來她便來到了後花園遊玩觀賞。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深居閨閣的杜麗娘看到滿園春色,不禁發出深切的感慨。

本是如花般的年齡,卻無法獲得本該有的自由,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折磨。春色如此美麗,對於常人而言本該是見怪不怪的,而到了杜麗娘這裡卻是驚歎與好奇。這也難怪後來杜麗娘一病不起了,見過世間美景、遇見所愛之人,卻終究無法將這些永久地擁有,也是一種莫大的遺憾與不甘了。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空有這番美景,無人觀賞,最終只能在斷井殘垣中慢慢凋謝,想來也是感傷。

觸景生情,美麗的事物總是容易讓人生髮感傷之情。花兒雖美,卻終究無法避免凋零,人也一樣,再美的容顏也會隨歲月而老去。杜麗娘覺得“年以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由花的美好聯想到愛情的美好,即使杜麗娘遵守傳統道德的規定,但是那種天然的感情是無法抑制的,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真實之處。對於愛情、情慾的追求與嚮往使得杜麗娘這整個人物形象顯得更生動、更真實。

杜麗娘這一人物具有矛盾性。她活著的時候,規規矩矩地遵守著傳統封建禮教,不敢有所逾越。而只有在夢中時的她以及死後的她才能夠如此地大膽、不受禮教的約束,這個時候的她則更像是一個完整真實的自己,敢於正視自己的慾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然而死而復生之後,她多少有些像先前活著的時候那樣,更看重世俗眼光。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當柳夢梅提出要和杜麗娘成親時,杜麗娘堅持“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堅持要去揚州問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請個媒人才好。對於愛情,同時也變得現實了起來,“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

雖則人鬼不同,但是愛情的這種情感卻是始終不變的,與現世的“實禮”相比,我倒覺得那“虛情”反倒顯得珍貴地多。最起碼那個時候的杜麗娘能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計較地不多,不受過往所有傳統思想的束縛,那時候的她讓人覺得很直率、坦誠,也足夠簡單、純粹。

杜麗娘從鬼門關走了一回,又回到人間,恢復人身。然而這種不同的體驗似乎沒有給她的思想帶來什麼巨大的改變,這讓我覺得很惋惜。

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人總是要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更何況陽間是杜麗娘生活了十六年地方,又怎麼可能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完全消除曾經根深蒂固的傳統禮教呢?即使是在陰間,也還存在著封建思想,“千金小姐哩。也罷,杜老先生分上,當奏過天庭,再行議處。”

可見,陰間也是有著與世間相似的封建等級觀念存在的。儘管這樣,陰間作為一種區別於人世的特殊地方,使杜麗娘有了抒發自己個性與追求慾望的機會。正如湯顯祖在題詞中所說:“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恪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但不管怎樣,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很讓人耳目一新。她敢於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敢於去追求自己的夢中情人,去實現自己對幸福和快樂的嚮往。她看似柔弱,卻有著當時許多女性不曾有的執著與果敢、大膽與超脫。不管怎樣,杜麗娘最後還是幸福的,她等來了柳夢梅,也圓滿了曾經的夢。

古往今來,稱頌愛情的名篇不在少數。《牡丹亭》的獨特之處便在於它所體現的對於人的本性的肯定與直接表達。在這裡,更為鮮明生動的是對人的慾望的直接展示,所謂的性慾、情慾等。這裡的愛情,更注重人性,追求個性解放,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

跨越生死之戀——讀《牡丹亭》


《牡丹亭》中傳遞了這樣的一種生死觀:“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而促成這生死之間的轉換的便是所謂的“至情”,也即愛情。

關於這其中的生死之間的轉換,現在聽來多少讓人覺得很難以置信。畢竟在如今的現在社會中,也不會有人相信愛情可以讓一個人死而復生;也鮮有人會僅僅因為一個夢境而終日鬱鬱寡歡。但是《牡丹亭》所講述的愛情故事卻讓我們動容,也讓我們選擇去相信這真的是有可能發生的。畢竟,每個人都向往著美好,有誰不願意看到圓滿的結局呢?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謂的真假之間,只有當中所流露的感情最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