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明成祖朱棣駕崩的一幕引發了網友的紛紛熱議。英雄遲暮、美人白頭,從來令人惋惜心痛。而劇裡,卻將這悲傷的落幕,化作了一個奇絕瑰麗的夢。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這位征戰半生,功績赫赫卻也飽受爭議的帝王,就那樣身披鎧甲,騎在駿馬上,馳騁山河。背後是無限燦爛的夕陽流火,漸漸變作大明廣袤的疆域圖,見證著永樂帝朱棣那華麗的謝幕。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五次親征蒙古、鄭和三下西洋、修築恢弘壯麗的紫禁城(今故宮)、疏通大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締造永樂盛世。而與此同時,他又是王朝的篡位者與殘暴的屠夫,啟用宦官,開設東廠,恢復錦衣衛。

但令人驚異的是,這位頗有雄才壯志的千古帝王,卻其實大字不識幾個。毛澤東就曾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恰恰是他,卻主持編纂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中國的文化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難”之名,攻入南京,趕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臨帝位,是為明成祖。

叔侄間的皇位之爭,畢竟是有悖於君臣之道,於是以方孝孺為首的一些士大夫紛紛反抗。朱棣為了消弭一些人的質疑不平,便提議修撰《永樂大典》,以炫耀文治,來籠絡人心。

於是便在朱棣的大力主持下,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迅速開始了修撰的歷程。朱棣明確這部書的宗旨是:

爾等其如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

即是說,這本書的定位便是一部內容廣博、包攬所有的百科全書。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書葉


公元1408年冬,在足足耗費了五年時間,動用約2000多人的龐大編纂人力後,《永樂大典》終於完成。在當時,天下便只有這一本,一直到明代嘉靖末年,才重新錄了一部副本。

然而在此後數百年的朝代更迭中,《永樂大典》也終於沒能避過被損毀的厄運。從《大典》修成之日起,正本漸漸失去下落。而副本,在此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等入侵後,更是散失損毀大半。一直到解放以後,才在國家的努力收集下,得到保存。但最終也僅存215冊,只佔原書的3%。

書籍的損毀,往往便是某一段民族文化的斷層,丟失的是我們所共有的文化的流脈,不能不令人感到痛惜。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卷3518-3519“門”字冊


足以與《永樂大典》相匹敵的另一部叢書,是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同朱棣編纂時“一字不加刪改”相比,《四庫全書》其實帶有更多“禁燬”的成分。

在當時,它其實是以修書為名,對全國的書籍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審查,將有可能威脅清王朝統治的書籍進行修改乃至損毀。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若單單以此相較的話,卻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對文化所呈現出來的更寬廣的胸襟。所謂“永樂盛世”,我想,文化的包容與繁榮必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朱棣:這位大字不識的帝王,卻修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像




參考文獻

求實.從流通角度看《永樂大典》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