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最後名將僧格林沁為何會被一個騎騾子的16歲小兵給宰了?

疑今察古幾復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加之軍備落後,導致對外作戰幾乎都屢戰屢敗。但是,晚清並不乏能征善戰的武將。只是時勢所逼,使他們無法一展身手。左宗棠、曾國藩等都聲名遠揚,但是毫不遜色的僧格林沁卻少有人知。

他軍功卓著,被咸豐親賜寶刀,最後卻被無名小兒斬於劍下,這是為何呢?

僧格林沁仰仗自己武藝高強,過於託大,身犯孤軍深入之過。僧格林沁戰功赫赫,無論應對太平天國,還是抗擊英法,都未落下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決議北伐之時,風頭最盛。不足三月,太平天國軍就攻入京畿重地。形勢危急之下,咸豐將努爾哈赤曾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對他給予眾望。僧格林沁果然不負所托,屢敗太平天國軍。兩年之內,就將太平天國統帥李開芳與林鳳祥生擒,威震海內。

若說對抗裝備落後的太平天國軍難以體現其實力,那麼面對武器精良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在大沽口戰役中,英法聯軍不顧勸阻進入大沽口,遭到中國官兵的抵制。僧格林沁親自督軍,擊毀三艘英國戰艦,殲滅重傷英軍四百餘人。一番對峙後,英法聯軍不得不撤退。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作戰的首勝。僧格林沁如此戰功赫赫,在應對起義的捻軍時,難免會有輕視之意,從而落入對方圈套。

捻軍首領張宗禹設下圈套,算無遺策。張宗禹深知僧格林沁的個性,必然會試圖全殲處於劣勢的捻軍。張宗禹邊打邊撤,誘敵深入,在曹州設置下埋伏。僧格林沁認定捻軍已無還手之力,果然窮追不捨,正中張宗禹圈套。僧格林沁雖然與少數部下殺出重圍,但他也身受重傷。張宗禹還派出士兵搜索殘敵,如此一來,本就身受重傷的僧格林沁也就無處可逃了。

僧格林沁被無名小兒所殺,其實也是因為他身負重傷,難以反抗。僧格林沁遭遇伏擊,拼死力戰才殺出重圍,已經身負重傷。捻軍小兵張皮綆在麥田搜索時,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即使有心反擊,也無力抵抗了,這才讓無名小輩所殺。

僧格林沁最終慘死於小兒之手,其實罪魁禍首乃是他誓死效忠的清朝。無論是太平天國起義,還是捻軍起義,都是官逼民反的結果。自然災害本就頻繁,人民生活並不寬裕。此時的清朝皇室仍然以自己享樂為主,慈禧太后一頓飯就要上百餘種菜品,所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如果說,這還勉強可以容忍,那麼清政府對列強的賠款徹底將農民逼上了絕路。鉅額賠款導致重稅,這是農民無法負擔的。各地起義頻發,即使僧格林沁逃過死於捻軍之手的命運,也難逃被其他起義軍或是列強所殺的命運。

如此英雄人物,死於無名小兒劍下,固然讓人感覺憋屈。但是僧格林沁之死卻是必然的,是其效忠的大清將他推上斷頭臺。作為後人,也只能感嘆他生不逢時!


鄧海春


僧格林沁(1811—1865),博爾濟吉特氏,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是蒙古的一位王爺,僧格林沁一生,久經沙場,不僅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也長了中國人民之志氣,就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都對其讚歎有加。


道光,咸豐兩朝,僧格林沁以忠勇聞名於世,備受重用。道光十四年(1834),僧格林沁就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開始參與軍機。此後,僧格林沁累累進封,在勘亂剿匪之事上,立功頗多。道光駕崩後,遺命其為顧命大臣。咸豐皇帝繼位,大清內憂外患加劇,咸豐登基當年(l85l),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便爆發了。

僧格林沁因此走向了更加廣闊的戰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誓師北伐,在林鳳祥,李開芳的帶領下,太平軍前鋒直指京師。僧格林沁受命督辦京城防務,領導八旗將士抗擊太平軍。咸豐還特將太祖努爾哈赤所用寶刀賜給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不負眾望,數次大敗太平軍,並於咸豐五年,生擒了北伐軍統領林鳳祥,李開芳。由此,僧格林沁名聲大震。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僧格林沁又受命督辦大沽口防務。在大沽口保衛戰中,僧格林沁下達了堅決抵抗的命令,督軍力戰,清軍取得輝煌戰績,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也深受重傷。這一戰也因此震驚世界,大大長了國人之士氣。儘管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是以清廷戰敗收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僧格林沁因戰事不利,被革除王爵,留任欽差。不久咸豐於熱河駕崩,同治繼位,由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賞還僧格林沁博多勒噶臺親王爵,又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南有曾國藩,北有僧格林沁,慈禧試圖徹底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1864年,湘軍攻佔天京。太平天國餘部在遵王賴文光帶領下在山東一帶,仍堅持鬥爭。同治四年(1865),賴文光以少量兵力作誘餌,將僧格林沁大軍引至山東曹州高樓寨一帶,幷包圍之。

“龍行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儘管僧格林沁很厲害,曾經尤如戰神一般大殺四方。但老虎也有打盹之時,因為老僧的一時大意,掉進了太平軍的包圍圈,兵敗如山倒,僧格林沁孤身一人突圍出來,精疲力竭的他躲進了麥田之中,太平軍窮追不捨,不巧,16歲小兵張皮綆,發現了這位滿清大將,張皮綆絕不會放過如此良機,順手就結果了老僧的性命。




這就是僧格林沁的結局,雖然有點戲劇化,但確實是真實發生的。上天曾給予他榮光與波瀾壯闊,也給了他令人唏噓的收場。清廷以親王規格厚葬了老僧,並配享太廟。僧格林沁一生忠君愛民,體恤士卒,其靈柩返京時,男女老幼,無不痛哭流涕。這就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歷史故事。


風雪夢不逝


人們常說有些人大風大浪都見過,卻一不小心陰溝裡翻船了,這還真不是個笑話。

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典故,著名的晚清時期的名將僧王僧格林沁,就真是被一個16歲的小兵給宰了。

剿捻背景,心機重重

話說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但事情還牽扯的比較複雜,當時太平天國是平定了,然後曾國藩的湘軍就被裁撤了。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當時清朝主要依靠的呢,就是僧王的蒙古兵和李鴻章尚未成熟的淮軍,但這時候左宗棠的楚軍也算是一隻比較重要的力量。

太平軍雖然平定了,沒有了心腹大患,但是疥癬之患還是存在的,比如說捻軍,您在張愛琴的領導下,在天太平天國時期,曾經是臣服於太平天國,並且向清廷開炮的。

本來太平天國在的時候,作為清朝的頭疼對手,他們只把戰略重心都放在合力圍攻太平軍上,對於勢力相對較小的捻軍,並沒有怎麼在意。

這個時候呢,清朝已經平定了太平軍。所以就開始決心把捻軍給消除掉,但是他們一開始沒打算讓湘軍淮軍或者楚軍出馬,清朝統治者也有自己的打算。

這些人心裡的小九九是,當年平定太平天國是因為滿清八旗腐敗,綠營也是一片潰不成軍,朝中無人的情況下,不得已啟用漢人。

但是統治者畢竟對漢人保持著有著強烈的戒心,他們心裡的想法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對漢臣是矛盾的,他們既想利用這些漢族臣子的能力,又害怕他們做大功高震主。

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曾國藩在率領湘軍去攻打太平軍的時候沒有一個統帥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後來在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曾國藩立刻就要要求裁撤湘軍,害怕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打算用漢人了。

僧王出馬,輕敵冒進

用誰呢?當然是用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滿蒙貴族嘛,滿蒙一家親,只有蒙古貴族才是值得信賴的統治階級,才是真正的自家人,而且僧王還是名將。

那個時候呢,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打了敗仗,不僅被剝奪了親王的爵位和三眼花翎,還被指派南下鎮壓捻軍帶罪立功,所以就迫切的希望證明自己。

在這種心理下,雖然他一開始是勢如破竹的,但打到了山東,因為迫切的急於求成,他在沒有後方支援的情況下輕敵冒進。並且在1863年的皖北制和集和霍山黑石渡兩地重創捻軍 並殺了當時的其頭領張樂行。

在這種情況下,森格林沁更是決心要趁你病,要你命,要一鼓作氣,把捻軍殘部斬草除根,他不顧部下的阻攔和勸告,乘勝追擊,對捻軍開始了窮追不捨,很快捻軍在新首領的帶領下重新組織反擊。

1865年。捻軍在山東設伏,一舉將僧格林沁前來追擊的部隊全殲,部下保護著他堅持突圍,奮戰至天明,肩膀重傷的身亡,騎著馬逃到了吳家店,在這裡他遇見了他的致命殺手,一個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無名少年,震動天下

我們要記住他的名字,他叫張皮梗,當時只有16歲。不知道眼前這個身穿黃馬褂的人是誰 ,他憑著直覺知道他是一個大官。

看到渾身是血的這個人藏在麥田裡,他只知道這是敵人,走上前去最近眼睛都不眨的捅了一刀,氣呵成,好像殺狗一樣嫻熟,然後把他的黃馬褂拿下來,穿在身上,最後騎著騾子回到軍中,而人們才知道他竟然殺了清朝的大將,著名的僧王僧格林沁。

和張皮梗的名聲也響徹捻軍和清廷,清廷震動,立即徵召曾國藩統帥軍隊前往剿捻,當然這是後話。

這位張皮梗,最後的下場也很慘,因為後來捻軍也失敗了,他在最後因為母親病重,沒等到捻軍失敗就回家去了,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改名為張凌雲。

即便如此,在同治12年的時候,仍舊被山東巡撫的暗探給揪了出來,因為殺害僧王的大罪,被押解至濟南凌遲處死。


歷史好奇怪


是人就會犯錯誤!尤其是被功勞簿把性格壓得變了形的人!僧格林沁就是這樣的人!

一貫膽兒大的僧格林沁,已經經歷過了無數戰場的廝殺,他那把捻軍放在眼裡;更何況,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個人性格已經變得狂妄自大和不顧一切了!


於是,1865年5月18日當夜,僧格林沁被軍改以後的捻軍,誘騙至現在的山東荷澤地區高樓寨吳家店鎮,結果大敗!僧格林沁在突圍的過程中,被一捻軍士兵誅殺在麥田,死時,終年55歲。

有的野史說,僧格林沁的腦袋被砍掉了,後來下葬的時候安了個黃金的腦袋。據史料,這也是無中生有的事。《清史稿》記載:“夜半突圍亂戰,昏黑不辨行,至吳家店,從騎半沒。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


圖解:僧格林沁被毀的墓地。可以說:死前榮耀無限,死後卻片骨無存!

歷史最後和僧格林沁開了一個玩笑!他死前榮耀無限,死後卻片骨無存。後來,不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毀掉,就是與他同歸科爾沁故里的兒子和孫子的墓也同期被一起搗毀,只遺留下一塊聖旨碑,其它早就成了一片玉米地。



圖解:如今,曾格林沁的墓地就只有這塊聖旨墓碑了,說起來,曾格林沁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歷史兵說


這事怪曾國藩,僧格林沁讓曾國藩算計了

當時大清有兩個戰場,南方曾國藩負責掃平天平天國,北方僧格林沁主要去鎮壓山東周邊捻軍,曾國藩被稱南帥,僧格林沁則叫北王,一南一北,互不干涉,互有競爭

對於八旗,曾國藩是看不起的,都是些玩鳥在行的老爺兵,上了戰場讓太平軍打的屁滾尿流,還得湘軍救急。對於湘軍曾國藩,作為老八旗的僧格林沁一樣看不起,他骨子裡就看不起漢人,當然他也有本錢看不起,他麾下的蒙八旗是少有的精銳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各自戰場都有建樹,二人本來還算相安無事

但從1864年開始變了,這一年,曾國藩麾下的湘軍攻入天京,滅了太平天國。自己看不起的人,竟然能滅掉太平軍,比自己先結束戰局,僧格林沁很是不忿。同時呢,曾國藩還有意識去刺激僧格林沁,他派人對僧格林沁說,僧王辛苦哈,小弟這邊活幹完了,看你這麼辛苦,咱幫幫你,這有左宗棠的兩個標兄弟,僧王看著辦……

給曾國藩這麼一刺激,僧王火了,本來穩紮穩打的局面也不要了,嫌綠營步兵太慢,對於曾國藩支援的兩個標更是不理,他直接率領7000騎兵孤軍深入到處尋戰。而這時呢,捻軍也出了個叫張宗禹的統帥,他定下了運動戰計策,帶人拉著僧格林沁到處跑,這一跑就是三四十天輾轉數千里路……

當時有軍情通報傳給曾國藩,上面描述僧王對賊軍緊追不捨程度,說連天追擊,僧王手都綁在馬韁上

看到通報之後,曾國藩就說,僧王完了……

果不其然,1865年五月,經過個把月的放風箏,張宗禹認為時機已成熟,把僧格林慶引入了伏擊圈——高樓寨,以逸待勞,在這個地方經過一下午激戰,僧格林沁7000八旗兵基本被全殲,只有僧王自己等個別人逃逸

深入“敵後”,人家精心選擇的戰場,逃又能逃哪去呢?第二天早上,一個叫張皮綆的捻軍小戰士,發現有個老清兵在麥田休息,上去就一刀梟首,領功時,根據其身上裝飾,判定他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完了,最後的八旗也完了,曾國藩嘿嘿一笑


靈石蘊珠寶


僧格林沁,是清朝晚期的著名將領,他出身於蒙古貴族,精通騎射,深受道光、咸豐、同治三帝的賞識。他在對太平天和外敵聯軍的戰爭中,都有很大的成就,同時他又愛護百姓和士兵,所以僧格林沁也是晚清時期一個深受愛戴的將軍。但是後來僧格林沁卻被年僅十六歲的張皮綆殺死於麥田。僧格林沁死後,諡號為忠。

那晚期名將為什麼會死於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張皮綆之手呢?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做過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領侍衛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爵位為博多勒噶臺親王,這些可以說明僧格林沁當時的地位和對大清的功勞,而這些也說明他的實力。

後來捻軍擾亂不斷,於是就讓當時的名將僧格林沁去平亂和捻軍作戰。

僧格林沁在對捻軍作戰時,多次打敗捻軍,然而後來在公元1865年時,僧格林沁卻因為輕敵,而被捻軍包圍,之後僧格林沁在突圍時卻深受重傷。

當時捻軍有一人名為張皮綆,生於公元1849年,僧格林沁受傷時因行走不便,所以就藏在麥田之中,這時捻軍張皮綆就手拿著刀進行搜索,在搜索時發現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並不知道他就是僧格林沁,只認為他是清朝軍隊的軍官,於是張皮綆趁僧格林沁受傷時,殺了僧格林沁。後經過辨認後,才知道他殺的是僧格林沁。


張皮綆在公元1849年出生,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殺時,張皮綆年僅十六歲。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因為陷入捻軍包圍,在突圍時深受重傷,所以會被十六歲的張皮綆所殺。

因為僧格林沁對百姓和士兵平常都不錯,所以僧格林沁深受愛戴,僧格林沁死後,當時一片哀哭。清朝朝廷也給僧格林沁舉辦了以親王規格的隆重葬禮。

僧格林沁雖然死於十六歲的張皮綆之手,但也並不說明他徒有虛名,畢竟他是戰死沙場,馬有失蹄、人有失足,在厲害的人也會有出錯的時候,同時將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死傷也是不能避免的,不能以一戰一地的失敗、被殺就否定他的軍事能力。


亦有“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之說,所以僧格林沁並非徒有虛名。


中孚鑑


僧格林心可以是說是清朝騎兵最後一抹夕陽。但是清朝騎兵質量已經急劇下降,而西方近代的槍騎兵才是當時騎兵改革的方向。當然,僧格林沁能成為名將,不僅僅是運氣好。他先後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反擊英法聯軍入侵、鎮壓捻軍起義中,戰功無數。不但爵位從郡王升為親王,還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僧格林沁後面失民心,將領也不擁戴,再加上派系鬥爭失敗是必然的。後期蒙古和滿清騎兵戰鬥力下降的嚴重,挽弓多少石就可以看出。總之清朝軍事改革已落後於時代



觀汗青


晚清名將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人,滿蒙親貴中傑出的將才。1855年,僧格林沁擊敗太平天國派出的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被押解京城,凌遲處死。僧格林沁因戰功卓著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人稱僧王。僧格林沁的死有著多重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其自身急功近利,驕傲輕敵之故。

1860年9月,英法聯軍入侵,僧格林沁兵敗八里橋,咸豐帝龍顏大怒,革除其王爵。不久,捻軍肆虐山東,直隸等地,僧王被起復,率部南下剿捻。僧格林沁急於挽回失敗顏面,一路窮追猛打,斬殺捻軍首領張樂行於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

張樂行死後,侄兒張宗禹繼續率領捻軍,在皖北,河南一帶對抗清軍。捻軍總結前期失敗經驗,決定易步為騎,組建騎兵部隊,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待清軍大隊趕到時早已逃之夭夭。捻軍行蹤飄忽不定,令清軍防不勝防。僧格林沁統領蒙古馬隊往往只能跟在屁股後面瘋狂追趕,卻徒勞無功。

1864年7月,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攻陷天京,持續長達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落下帷幕。清廷的目光聚焦到剿平捻匪上頭,朝中不時傳出讓曾國藩率部平捻的聲音。僧格林沁一向輕視漢人,又極重顏面,於是加緊了對捻軍的追擊。僧王以身作則,輕騎追敵,時常一晝夜間追擊一二百里。宿營時衣不解帶,席地而寢,稍稍進食假寐便再度上馬疾馳,隨行的只有數千蒙古馬隊,把數萬步兵遠遠的拋在後面。

捻軍被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張宗禹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召集諸將在山東曹州高樓寨設下埋伏,專等僧王領著蒙古馬隊鑽進伏擊圈。僧王不知有詐,戰敗後退入一座空堡,被捻軍重重圍困。馬隊以輕便靈活為要素,軍糧本就帶得不多,根本不能長期堅守,見此情勢頓時軍心大亂,紛紛請求突圍。僧王與眾將當晚趁夜突圍,自然免不了一場惡戰。捻軍趁機發起進攻,雙方混戰在一起,殺得人仰馬翻。亂軍之中,僧王與大隊失散,又被一條飛來長矛刺中左肩,順勢跌下馬來,坐騎受驚後逃得無影無蹤。他扔掉了象徵著尊貴身份的紅頂官帽和官服,步行逃至吳家店的一處麥田中,在麥壠之間穿行,想要趁亂脫身。

一名眼尖的捻軍娃娃兵發現了神色慌張,極度狼狽的僧王,從那雙上好的官靴中斷定此人一定是位大官。娃娃兵大喝一聲:“妖頭莫走!”衝上去舉刀就砍。餓渴至極,身中數創的僧格林沁此時已無任何還手之力,眼睜睜地看著少年的大刀砍向自己的胸膛。1865年6月12日,曾經威風八面,屢立戰功的僧王身受八創而死,時年55歲。
當時只有16歲,名叫張皮綆的娃娃兵熟練的割下了首級,返回大營去請賞。他這一刀不僅終結了晚清一位名將,而且在歷史上流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張皮綆由此立下大功,獲得重賞。後來回到老家娶妻生子,開了一間糧坊成為一名生意人。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派暗探將其捕獲,奉旨押赴濟南,慘遭凌遲處死。


歷史茶坊


我來回答問題,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

最早知道僧格林沁還得感謝周星馳老師(星爺真是歷史科普小能手呀),還記得武狀元蘇乞兒裡這個人嗎?

留小鬍子的這位就是僧格林沁,趕上了照相時代的他,其實是長這個樣子的。

看著這張照片,為啥我覺得僧格林沁特別像一個人呢?

別看僧格林沁長得像劉能,可一個僧王打十個劉能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不客氣的說,僧格林沁應該是晚清冷兵器時代的第一猛將。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鬥裡,僧格林沁就跟開了掛般,接連生擒了林鳳祥和李開芳,打得太平軍聞風喪膽。

僧王最擅長的就是率領騎兵突擊,這招用來打裝備差的太平軍特別好使,碰上長槍短跑的英法聯軍那可就沒戲了。1860年,僧王甩幾千鐵騎和英法聯軍大戰於八裡橋,僧王率隊衝鋒,英法聯軍一輪炮火齊射,就把僧王的騎兵打得潰不成軍,僧王只能單騎逃跑。英法聯軍趁機追殺,順勢佔領了北京城,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僧王也因此被革職。

英法聯軍走了之後,捻軍又開始起義,朝廷一看,這爛攤子還得靠僧格林沁去收拾呀,結果僧格林沁不僅官復原職,而且還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詔世襲罔替。之後在僧王的帶領下,捻軍很快被打得找不著北,僧王自己呢,也是日益驕橫。

同治四年,僧王孤軍深入,中了埋伏,陷入重圍。僧王單騎突圍,跑到一個叫吳家店的地方時,受傷落馬,被一個叫張皮綆的十六歲小兵給斬殺在了麥田裡,時年五十五歲,僧王一死,舉朝震驚,從此大清再無悍將。

再來說殺死僧格林沁的十六歲小兵張皮綆,雖說是殺了僧王立了大功,張皮綆在捻軍裡卻沒有升官發財,還是當他苦哈哈的大頭兵。過了沒多久,張皮綆家裡出事了,他媽死了,因為爸爸和哥哥早就戰死了,所以家裡就剩下了一個寡嫂。於是,張皮綆帶著銀子開小差回了老家,給自己改了個名叫張凌雲,又用錢做了點小買賣,開了個酒店,過了六七年滋潤的好日子。

開了酒店,張皮綆沒事兒自然就得喝兩口,喝完了酒,結果有一次張皮綆酒喝多,就犯了油膩中年人的老毛病,開始吹牛,說自己當年多麼英勇,整死了僧格林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很快就傳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的耳朵裡。丁寶楨就派人緝拿了張皮綆,在張家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

後來張皮綆被押到了濟南,被凌遲處死。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喝完酒可千萬別吹牛bi~


楊過的大仙


大家好,我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

僧格林沁

晚清時期著名的將領,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人。1855年,他擊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軍,並將他們的主將林鳳祥押到京城凌遲處死,他在當時也是戰功赫赫,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人稱僧王。但就是這位風光無限的大將軍,卻死在了一個十六歲的無名小卒的手上,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

這位小兵屬於捻軍,捻軍是什麼呢?“捻軍”的“捻”通“股”、“夥”、“眾”,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成群結隊的武裝分子,在晚清就是說那些橫行淮河南北兩岸的農民起義軍。早期的時候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他們被宗族和地域所分割,你可能會好奇這些鬆鬆散散的組織的實力也是很弱,那他們是怎麼做到一個小兵就把清朝大將僧格林沁給殺了呢?

死因

其實他的死是有很多的因素的,有人說僧格林沁政治生涯的後期可能精神上和心理上有些不正常。首先他整個人是盲目躁動的,更是由於曾經他也是消滅過太平天國的北伐軍,並在大沽口抗擊英法聯軍,心理上肯定是無比的榮耀和自豪。但是他在天津和八里橋的戰役中失敗了,心裡上有著很大的落差,深受打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過於的急於求成,想要挽回自己在朝廷裡的地位,不顧客觀的條件,實行“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最終導致自己喪命。

事情發展


當時捻軍在山東肆虐,僧格林沁急功近利,率領部下去殲滅叛賊,對捻軍一路窮追猛打,前期是不錯斬殺捻軍首領張樂行。但是他並沒有滿足,也沒有仔細的制定作戰計劃,一直被捻軍牽著鼻子走。僧王深入追敵,但是他的步兵部隊根本是跟不上他的行程。他就是這樣追的捻軍走投無路,於是他們設下陷阱,等著僧格林沁進去全套,也是由於僧格林沁迫切的想要立功,也沒有多想便進入圈套,被敵方團團圍住,於是雙方廝殺,亂軍之中僧格林沁見己方不敵,又身受重傷便逃跑,他來到一處麥田,在麥田中穿梭想要脫身。



一名眼尖的捻軍娃娃兵發現了神色慌張,極度狼狽的僧王,從那雙上好的官靴中斷定此人一定是位大官。於是便殺向他去,身受重傷的僧格林沁已經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乖乖等死。這個16歲的捻軍小戰士也是輕而易舉殺掉僧格林沁,他殺掉的不僅僅是一個晚清的大將,更是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