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公元1115年,世居北方多年的女真人逐渐开始崛起,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从辽国的控制中逐渐脱离出来,并割土自立,开创了大金帝国。如此,天下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分别是辽、金、宋三国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

由于辽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恩怨情仇,所以北宋君臣在看到金国崛起后决意与其联手吞并辽国,双方在海上签订了秘密条约,这便是"海上之盟"的由来。此后,宋金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双方约定从辽国的西、南两面同时出兵,以攻占辽国首都中京为最终目标。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画像

此时的辽国已经十分腐朽,完全无法抵御来自两国的联合进攻,辽国就这样在金军的铁骑下化成了一堆废墟(北宋的进攻一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金国则取代了辽国的地位,成为北方实力最为强大的帝国。公元1127年,金国将目标对准了北宋帝国,举全国主力展开南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所有的北宋皇室成员,北宋帝国至此宣告灭亡。

同年,康王赵构宣布承继北宋皇统,在南京重新建立宋帝国,史称南宋。然而受国力限制,南宋一直偏安在淮河以南地区,虽然屡次想要北伐收回旧土,但却都未能如愿。

公元1206年,宋相韩侂胄执意发动北伐战争,因发生在开禧二年,故而称之为开禧北伐。开禧北伐不但没有取得宋廷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使南宋再次陷入被动局面。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建立起南宋的宋高宗赵构画像


宋相韩侂胄力主伐金,使南宋再次进入战争状态

公元1194年,宋光宗赵惇将皇位禅让给次子赵扩,这便是后来的宋宁宗。而宋光宗则退位成为太上皇,整日赏花作画,颐养天年。

宋光宗继位后曾经对南宋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南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有所提高,很明显,宋光宗这些努力也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收回北宋旧土。但在改革已经初具成效之时,宋光宗因听信小人谗言渐渐不再理政,并且逐渐与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太上皇宋孝宗赵昚疏远。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繁荣的南宋城市

宋孝宗在位期间,南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如果没有宋孝宗的改革,宋光宗也不可能取得新的改革成果。至此,南宋开始渐渐由盛转衰,国力也大不如前。

宋光宗在禅位于宋宁宗后,虽然身为太上皇,但仍然可以在关键时刻提醒宋宁宗不要胡乱施政和制定国策。但当宋光宗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警醒宋宁宗,这就使宋宁宗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宋光宗赵惇画像

在宋宁宗看来,收复北宋旧土势在必行。同时他也十分不满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意图恢复宋帝国对于天下大势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宋相韩侂胄也提出应当重新开始北伐事业,此言正中宋宁宗下怀,二人一拍即合。

然而,朝中的许多朝臣却力主不要伐金。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些阻止伐金的大臣们是对的。此时的宋宁宗还错误的认为南宋依旧处于巅峰时期,而金国已经出现了衰败的现象。故而与韩侂胄力排众议,执意发动开禧北伐。《论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中曾经提到:

"1204年,韩侂胄决定北伐,'聚财募卒,出封椿库黄金万两','命内外诸军详度纯队法',并'增定关防奸细法',诏命'诸军主帅各举部内将材三人,不如所举者坐之',令'沿令四 川军帅简练军实','增庐州强勇为千人','号召义士以保疆场,赐子弟以补军伍,增襄阳、信阳之戍以备冲突,分屯阳逻五关以捍武昌,杜越境以谨边隙,选试良家子弟以卫府库'。1205年年初,韩侂胄平章军国事,位在丞相之上,更加紧准备北伐。"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开禧北伐的主导者宋相韩侂胄画像

在笔者看来,南宋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没有多大胜算。首先,从大部分朝臣反对北伐来看,南宋朝堂上下并非团结一心。朝臣身上并没有背负"收回祖宗基业"的沉重包袱,所以在分析形势时能够比较乐观。

而身为宋帝的宋宁宗则从继位之日起就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在他看来,如果不能收回北宋旧土,那到了地下则无颜面见列祖列宗,所以在考虑北伐时常常只会注意到南宋的优势,而会选择性忽略那些会导致南宋战败的劣势。

在这种背景下,宋宁宗并不能拿出让朝臣们都信服的胜机,自然使朝廷上下不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北伐事业而努力,故而南宋的胜算从一开始就大大降低了。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宋宁宗赵扩画像

其次,南宋依旧沿袭了自北宋初年开始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帝国初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立颠覆北宋政权,于是对武将的权力进行了全方位制衡,使武将在行使权力时将会受到严密的监控。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宋帝国不发生内乱,但会极大减弱宋帝国的国防力量。而南宋君主也选择"承继祖制",对武将集团极尽能力的打压,却忘记了北宋正是因为重文轻武才导致的亡国。

再者,南宋发动开禧北伐的动机从一开始就不纯洁。如果说此次北伐行动只是为了收回旧土,那么还有一丝获胜的机会。但开禧北伐实际上是宋相韩侂胄为提升自己地位,打击政敌,迎合宋宁宗心意的一种行为。也就是说,开禧北伐被戴上了具有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的帽子。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宋朝军民

韩侂胄虽然官至相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朝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政敌。宋宁宗为控制朝堂的势力均衡,一直在以帝王之术均衡各方势力。韩侂胄为了提高自己在南宋朝堂上的威望和地位,这才向宋宁宗进言建议开始北伐。一旦北伐获得了巨大成功,韩侂胄就可以以第一功臣的身份凌驾于群臣之上。如此看来,开禧北伐实则很难获胜。

战局扭转,金军占据战场主动优势并开始战略反攻

公元1205年,韩侂胄在京师颁布了北伐诏书,正式宣布向金国宣战,随后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方进发。

然而在南宋发动开禧北伐以前,韩侂胄就已经早早开始了准备工作。对此,《论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中曾经提到:

"韩侂胄为了收复中原的北伐大业,启用了宋光宗时被诬罢职的主战派辛弃疾,先后任命为两浙东路安抚使,直至兵部侍郎。韩侂胄广为'收罗知名之士',凡'意在开边,士大夫之好言恢复者,亦多见擢用'。1119年已'立沿边诸州武举取士法'。1202年令'诸路帅臣、总领、监司举任将帅',并宣布解除'党禁'将诸贬滴者复官,启用了北伐的军政人员。1203年又'命殿前司造战舰,出封椿库钱十万缉给之'。各地兴办了制造兵器的作坊···"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被韩侂胄起用的辛弃疾画像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韩侂胄在南宋境内的军事调动规模是非常庞大的。而如此频繁的人员调动,自然会引起身在南宋境内的金国间谍的注意。金国在分析南宋的动向后很快得出了即将北伐的结论,所以金国实际上也已经早早做了备战准备。

然而南宋潜伏在金国境内的间谍却对此浑然不知,还依旧以为金国内部混乱一片,皇帝纸醉金迷,官场腐败黑暗。南宋情报工作的失误间接导致了开禧北伐的失败。

由于金人早有准备,所以南宋不宣而战,想要通过奇袭取得成效的计划便落空了。再加上韩侂胄本就不善于行军打仗,在前线武将战败之时就急忙换帅,致使军令朝令夕改,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本就不足的战斗力更是大打折扣。

此时的战局已经转化为宋金对峙,然而南宋是远征作战,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战线都被拉的很长,并不利于持久作战。在这种情况下,韩侂胄依然不肯选择撤军,而是继续与金军对峙。从这一时期开始,胜利的天平逐渐向金国倾斜。而金军的主力也逐渐抵达预定地点,以三面出击的方式对宋军很快就形成了合围之势。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兵临城下的金军

南宋战败,被迫签订《嘉定和议》

从韩侂胄的兵力调动情况可以看出,他已经意识到了南宋已经失去了战机,唯独只能指望其他的支线部队在其他战场获得胜利,通过连锁反应改变宋军主力的劣势局面。

但可惜的是,韩侂胄的愿望落空了。随着吴曦的投降,四川战场宣告彻底失败,而宋军也顿时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果韩侂胄执意继续北伐,则南宋主力很有可能会被金军完全歼灭,到时南宋也将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虽然韩侂胄不善军事,而且想要借开禧北伐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但他还是能够对时势和即将带来的后果进行一个较为准确地叛乱。于是韩侂胄向金军送去停战协议,相约一同谈判。至此,开禧北伐宣告结束,南宋的军事实力虽然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但仍然挂上了战败的名头。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金军

古代战争很重视"师出有名",而南宋虽然以"收复失地"为出兵借口,但在开禧北伐前,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未对南宋采取军事行动,双方一直处于和平局面之中。所以金国在给开禧北伐定性时,便定义为侵略战争,这就使在谈判桌上的南宋代表十分被动。由于此时的宋帝已经将年号改为嘉定,故而与金国签订的停战合约也被称之为《嘉定和议》。

然而朝中的许多大臣却对此都持有反对意见,认为不应当与金国言和。但在时势面前,这些大臣只好选择妥协,但同时又向宋帝提出预警,应当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再度北伐收回旧土,绝不可安于现状。《史弥远当政时期南宋对金政策之演变—————从嘉定和议到联蒙灭金》中曾提到:

"对于这些士大夫来说,金为世仇之国,屈膝求和,有伤国体,从情感上便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和议一旦达成,朝廷上下可能因此而一味依赖和议,贪图苟安,不思进取。楼钥称:'恐和议一成,喜庆相贺,文恬武嬉,便为无事,则后日之害,其何可胜言。'希望宁宗能'先定规模,内修自治之计,日夕与二三大臣讲明其要,次第施行'。"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宋军

《嘉定和议》的主要内容共有四条:

  • 第一,金宋之间的外交关系转化为伯侄之国,金为"长辈",而宋则为"晚辈"。
  • 第二,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国进贡三十万两白银和绢。在此之前,南宋每年需要向金国进贡二十万两银和绢,数额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同时,南宋还需要额外赔付给金国在开禧北伐战争期间所消耗的军费三百万贯铜钱。
  • 第三,金国将在开禧北伐战争中侵占的南宋土地尽数归还,并将该地的驻军全部撤回本土,而两国的边界依然按照战争以前划分。第四,南宋需要将开禧北伐的始作俑者斩首,并将首级送至金国。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嘉定和议》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屈辱条约。无论是外交关系的变化,还是南宋背负的进贡任务,都意味着南宋基本上成为了金国的藩属国。而且南宋每年进贡的银绢额度也较先前有了大幅提升,虽然南宋依然有能力肩负起,但每年宋廷的财政收入都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开销自然也是固定的。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南宋朝堂上的大臣

多出来的这些贡品费用自然就要从现有的财政收入中支出,那么就注定宋廷只能在其他领域减少财政支出,比如民生的发展、国防力量的建设等等,这无疑对整个南宋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至于第三条,金将侵占南宋的土地尽数归还,实际上也是金国不得已而为之。无论是对于金国统治者还是南宋统治者来说,领土面积自然是越大越好。但此时金国内部确实比较混乱,朝廷根本无心管辖侵占的新土地。

并且为了巩固新土地的控制权,反而还要在此驻扎大量军队,这无疑对财政也是一种负担。所以金国装出一副让步的姿态,将这些土地全部归还给了南宋朝廷。而南宋君臣却还因金国此举"感恩戴德",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

主动发动开禧北伐的南宋,为何会落得被迫和谈的下场?

南宋疆域图


结语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开禧北伐从一开始就暗藏着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从君臣不能一心,到重文轻武的局面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再到此次北伐的动机从一开始就不纯洁,这些因素都对开禧北伐的成功概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宋廷在进行战前准备时没有做好保密工作,致使国内的兵力调动情况全部被金国所探知。而南宋却对金国内部的兵力调动情况一无所知,甚至在战争已经打响后都不知道金军主力的动向。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许多战争正是利用交通和信息传递的不便,才能借助一个时间差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南宋不宣而战的理由之一。可以说,南宋制定的北伐计划还算比较成熟,各方各面都没有太大瑕疵。然而南宋却在战争还未开始的时候就丢失了不宣而战这一优势,如何能够不败?

再者,似乎宋帝已经养成了停战求和的习惯。在金军展开战略反攻,甚至攻入南宋境内后,宋帝便慌忙决定停战求和。或许是因为当年的靖康之变让宋帝担心历史重演,这才会一味的求和。在开禧北伐发生前,南宋两任宋帝就曾经先后发动过北伐战争,但最后都是以求和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不得不说宋廷实在是过于软弱。


参考文献:

1.《论韩侂胄与开禧北伐》,韩隆福著

2.《史弥远当政时期南宋对金政策之演变——从嘉定和议到联蒙灭金》,李超著

3.《从开禧北伐看南宋政治积弊》,王瑛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