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幹這一行,標題相似度99%的公眾號推文很常見,像前不久的“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不少這個標題的文章收穫了十萬,甚至百萬加的閱讀。

近日,多篇標題名為“疫情下的xx(國家名),店鋪關門歇業,華人有家難回,xx(國家名)華商太難了!!”的公眾號推文引起熱議。

50個公眾號被封:內容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國外的疫情漸趨嚴重,對於不少人來說,獲取外國疫情情況的信息渠道比較有限。有熱點就有流量,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些文章: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從標題來看,不少國家被點名,華商們是真的很“難”。然而,更“難”的還在後面。

這些華商們分別化名為王海、大壯等,同一個地球,相同的遭遇。每篇文章的內容基本都是一樣的,除了更換下國家名字以及人名、時間,這一屆被糊弄的讀者真的太難了。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發佈這些文章的公眾號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包括名字、頭像以及公眾號簡介。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發佈這些文章的公眾號主體涉及三家公司,經過果醬妹用天眼查核實,三家公司都是同一個團隊在操控。事情到這裡就很清楚了,這是一個“團伙作案”事件。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來自澎湃新聞


據澎湃新聞報道:

發雷同文章一事,微信方面3月18日回覆澎湃新聞稱,此類文章涉及誇大誤導,微信平臺已刪除相關文章近100篇,封禁3個主體下的50個違規公眾帳號。


目前,這些文章已在微信搜索不到,違規的公眾號頁面提示“涉嫌誤導信息,賬號已被停止使用”。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此外,據上游新聞3月19日消息,這些公眾號的實際負責人郭紅丈夫薛育明回應:

上述假消息與妻子無關,都是其一手策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閱讀量和漲粉。發出後,閱讀量大多是幾百,粉絲也沒漲。現在我還在配合公安和網信部門調查,後悔。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策劃了這麼一起假新聞事件,在沒蹭到流量的前提下反而把自己和公眾號送出去了。

特殊時期,通過造謠蹭流量的事情一直都在發生。

9人200多個公眾號,自媒體造謠有多瘋狂?


想必下圖這篇文章不少人應該看到過(雖然可能沒點開):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一篇造謠文,牽扯出200多個公眾號,9人的“網絡水軍”團隊。

據無錫警方3月17日通報,2020年2月, “嘉*娛*” “警*說事”等公眾號發佈《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等多篇涉疫謠言貼文,李某等人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據介紹,2019年9月以來,李某等9人“網絡水軍”團伙註冊、購買200餘個微信公眾號用於運營自媒體業務,疫情爆發後,為博取眼球、牟取非法利益,將早在2016年即流傳的其他謠言惡意拼接、偷換內容,先後炮製散佈多篇涉疫虛假貼文,引發網民大量點擊轉發,閱讀量達數千萬次。

除了矩陣式造謠,個人自媒體也從未缺席。

3月14日,頭條號“蘇州河”發佈了“從美國回來確診新冠肺炎,還要自己花錢治病”的消息,該信息截圖被瘋狂轉發。隨後,這個賬號更名為“阮星愛電影”,搖身一變成了影評號。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該信息遭到大眾質疑後,其在頭條號發佈了道歉聲明:故事是編的,只是想蹭流量。目前該賬號已被封禁。

流量至上時代,自媒體該何去何從?


無疑,對於自媒體來說,閱讀數、用戶關注數是盈利的關鍵。尤其是在疫情時期,人們對真實信息的渴望程度遠遠高於平時。

就像我們在分析“武漢日記”一文中提到,疫情時期,傳統媒體的實地報道優勢得到充分體現,新媒體單靠資料查閱和信息整合的套路在巨大社會事件面前失去了“法力”。儘管如此,不少自媒體在面對疫情相關內容時,仍能相對冷靜客觀。

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慫人聽聞的標題配上幾張真假難辨的微信對話截圖,這種“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文章隨處可見,被瘋狂轉發。真相有時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不那麼重要,因為好奇心已經得到了滿足。但對於自媒體來說,通過造謠獲取的流量,不會太長久。

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開始實施,對於自媒體人來說一場“大考”正在進行。其中,《規定》明確了內容生產的九條新“軍規”,幾乎已經把自媒體可能違規的內容範圍都涵蓋在內。

大型翻車現場:“這一次,我們欠xx(地區名)一個熱搜”


除造謠外,利用信息不對稱帶節奏的內容也不少。3月2日,《中國青年報》發文“停止妖魔化外國抗疫,國人‘世界觀’別被營銷號毀了”。

那些“專供內銷”的營銷號文章,並非忠實的信息二傳手或忠實的呈現,而帶著強烈的商業變現慾望。一是信源可疑,不是自己採寫,不明來源,缺乏核實,沒有公信力背書,隨意截取某個片段就成文,混入信息不對稱的輿論場中,填補了國人對世界瞭解的空白,卻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二是目的可疑,不是為了讓國人瞭解他國的抗疫情況,讓信息自由流動,消除信息不對稱,而是用某種畸形的價值觀選擇性地截取矮化他者的信息,迎合和消費輿論場上某種自大、自媚、傲驕的不健康情緒,從而成就一筆流量生意。


看似風平浪靜的自媒體江湖,其實每天都在暗湧。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倘若無法核實信息的真假,不參與不吐槽或許才是最該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