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學校的背後推手,教育焦慮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私立學校的背後推手,教育焦慮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在教育上越來越焦慮?今天的這篇文章,給我們一個宏觀角度的解讀,觀點新穎有力道,比如:

1、根源在於我國是個典型的高篩選型社會。每一步都在篩人,被篩掉可能就意外著被固化在現有的階級;

2、等教育講高篩選,而基礎教育卻在高喊均衡、減負

你同意嗎?對此,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在這種現狀下,我們又要如何跟這種教育焦慮相處呢?留言區聊聊吧!

|

這段時間,一直追蹤北京大學王蓉教授關於中國教育的觀點。拜讀了她和同事們出版的《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她的《人們對教育如此焦慮,是因為活在“高度篩選型”的社會里》《直面中國的“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戰》等文章。

每一篇反覆閱讀深有感悟,覺得很有必分享出來,

幫助大家理性地減輕焦慮和不安

先來簡單瞭解一下王蓉教授吧——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的王蓉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教育財政學領域專家;

20年前,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成回國,立刻來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進行農村基礎教育研究;

她和國內外幾十位學者一起,花了5年的時間研究甘肅的九年義務教育項目。2005年,還受邀成為財政部專家,親身參與設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隨後又參與義務教育政策的討論與打磨,見證了我國9年義務教育的落地實現。

王蓉教授,自稱是一位“公立教育的信奉者”。從她學成回國伊始,就投身我國義務教育制度設計事業,一干就是20年。所做工作大多致力於推動公立教育的發展。

但近些年來,民辦、國際學校獲得越來越多的家長的青睞,特別依託互聯網技術孕育而生的教育新業態,校外輔導機構、在線教育、虛擬校園等等的蓬勃發展,

讓她更清楚看到當代中國父母的焦慮和不安,推動開始重新思考公立教育的未來方向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1 最好的學校全是民辦的?

目前,有一個現象在國內很多大城市普遍存在,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最好的初中學校幾乎是民辦學校的天下,且眼見著民辦學校與公辦初中的質量差距將越拉越大

就拿上海市2015年中考成績來說,排名前10所學校全部是民辦初中,沒有1所是公辦初中。從中考分流結果看,民畢業生的去向也相對較好,進入市、區重點高中的比例很高,相比之下,公辦畢業生進入職校、技校的比例很高。

相似地,在南京,六城區中考成績排名靠前的也基本都是民辦學校,很多公辦初中的辦學質量之低,以致一位公辦學校校長會這樣說:“學生不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就是家裡沒錢沒權的。”

於是,我們就能明白,在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全面覆蓋下,民辦學校一年學費動輒十幾萬、二十幾萬,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家長擠破頭、削尖了腦袋也要把孩子往民辦學校裡送。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2017年,王蓉教授在《直面我國的“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戰》一文中,借用“教育拉丁美洲化”來形容這一奇怪現象:在人口收入差距顯著的社會中,大量中高等收入的家長可能逃離公共教育體系而在私立部門中尋求更高水準的服務,公立學校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逐漸成為低劣質量機構的“代名詞”

早在2005年,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克勞奇(Luis Crouch)就曾向王蓉教授表達過反對“免費教育”的觀點。

他認為,收入差距的急速擴大會促進人們教育需求的迅速分化,特別是,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家庭教育需求的分化。而標準、規範的公立教育供給無法差異化地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有辦法的”中高收入家庭會選擇離開公立學校,並帶走一部分的公共預算支持;而沒有其他選擇的低收入家庭,只能被困在越變越差的公立學校裡

當時,王蓉教授並不認同克勞奇的觀點,但這些年國內教育的發展現狀,中國父母在教育上的焦慮和一擲千金,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相對力量變化,推動她去發現變化背後的原因。

2 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怕被篩選掉!

2017年,她與同事們在國內29個省、353個縣共計四萬餘戶家庭中進行大樣本深度調查、統計,並深入調研多種類型的教學機構,終於在去年完成並出版了《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

。而他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數字和事實來解讀中國家長的焦慮,國內教育根本癥結所在。

他們的調查發現,除了民辦學校的大受歡迎,各色各樣的校外培訓同樣風生水起。從總盤子看,全國校外培訓行業總體規模已經高達4900多億

從參與率來看,48.3%的中小學學生會參與各種校外培訓,人均支出約為5616元。其中,一線城市學生的人均支出達7781元/年,二線城市為4863元/年,其他縣市僅為2395元/年,不足一線城市的1/3。

不同收入家庭之間的差距明顯:年消費支出排在前5%的家庭,孩子校外培訓人均支出高達14372元/年,是排在最後5%家庭的20倍

從校外培訓的類型看,雖然興趣拓展類正在成為校外培訓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平均參與率21.7%),但學科補習、應試仍是校外培訓的主力(平均參與率37.8%)。

中國家長,特別中高收入的中國家長,對民辦學校、校外培訓的不惜重金投入的背後,是近年來越演越烈的教育焦慮、糾結和不滿,甚至可以說快要到達瀕臨崩潰的邊緣。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為什麼會這樣?

王蓉教授認為,根源在於我國是個典型的高篩選型社會每一步都在篩人,被篩掉可能就意外著被固化在現有的階級。

目前決定我們在社會上“位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報告》這樣寫道: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領域中更多體現為人民對於教育的位置物品屬性的覺醒和追求,這種覺醒和追求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集體的心理焦慮。

教育在階級定位上的作用,讓我想起《世界小史》中這樣的描述: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統治中國的不是貴族,不是軍隊,不是神職人員,而是學者。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有著高貴或低賤的出身,並不是特別重要。誰能較好地通過考試,誰就能成為官員;誰能以最好的成績通過難度最大的考試,誰就能獲得獲得更高的官職。

而現在教育的高篩選性,突出體現在高等教育上一直以來,高等教育都在沿用“拔尖”的發展思維,從最早的211,到985,再到現在的“雙一流”。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清華、北大等985高校和其他院校之間涇渭實在太分明。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篩選很殘酷,但好的結果卻能強有力地影響孩子長遠的職業發展,甚至一生。

比如,最現實的一個,太多機構、組織在招聘時,會把985、211作為篩選簡歷最基本的標準線。

高中教育也是類似。看看2017年北京高中“六小強”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就會明白為啥現在連中考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重要。

2017年,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人數為639人,其中來自人大附中119人,十一學校72人,北師大實驗中學64人,北京四中57人,清華附中53人,北師大二附中50人,6所學校就包攬了近65%的名額

足可見好高中的重要性。但要考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好小學。每一步都在篩人,被篩下來,就可能意味著和上一層優質資源的絕緣。所以,家長一直在焦慮,擔心孩子每一步可能的落後於人。(北京雖然仍然是公立學校主導,但通過天價學區房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效果)

更讓家長焦慮和糾結的是,公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嚴重不協調。高等教育講高篩選,而基礎教育卻在高喊均衡、減負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大家的心都清楚,如果安於公立基礎教育的“輕鬆”,在不久的將來,在面對更有準備的競爭者時,孩子很有可能就是被篩掉的那部分。

怎麼辦?於是,有條件的轉而選擇辦學質量更高的民辦學校,或者在正常學校學習之餘,拼命給孩子報校外補習班,甚至不惜花費重金,送孩子出國,徹底躲開被層層篩選的命運。

而那些沒有其他選擇的家長呢,被困地更加“焦慮”。

3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所以,王蓉教授說,不是個人,而是制度導致了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

社會的高篩選性決定了基調,而教育在篩選中的位置定位作用,奠定了我們面對教育難以避免的焦慮。

所以,光靠個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最終還得依靠制度的變革。

王蓉教授說,她依然支持免費教育,但她也盼望看到公立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在標準化的大方向下再做的精細化,努力去滿足孩子差異化的需求。

即使引入市場力量,更好地滿足不同家庭、孩子的教育需求,也要增加對民辦學校的規範,比如對生源的限制,但根本上還是儘可能把公立學校辦的更好些,減少民辦和公立之間的隔離,讓社會的階級固化,來的更緩一些。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對我們個人來說,即使國情如此、現實如此,非個人能力所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適應它,努力讓自己和孩子過的坦然些。

我一直覺得,決定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選擇無非這兩類因素:現實條件和教育觀念

首先,正是王蓉教授一直髮現和強調的,限制我們選擇的是骨感的現實。最庸俗卻是最現實的物質投入,沒有足夠的錢,沒法買學區房,沒法送孩子出國,沒法上民辦學校,沒法上補習班。

但我一直覺得,更影響我們選擇的是觀念。

比如,最簡單的是認可快樂教育,還是覺得努力拼搏才是王道,就會顯著影響我們在教育上的很多選擇。同樣是買學區房,以北京學區房選擇來說,不願孩子太辛苦的家長會傾向選擇教育資源相對平衡的西城,而放棄作為“宇宙中心”的海淀。

比如,同樣是買不起學區房,積極的父母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途徑來彌補,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培養他的成長型思維,在家打造一個書房,用家庭教育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但消極的父母,會怨天尤人,或者乾脆選擇放棄,用“每個孩子都終究平凡”來麻痺自己。

想通了這幾點,我真的不那麼焦慮了。

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現實條件也不是一蹴而就,只要盡力去做好。有條件,當然要選擇把孩子送進更好、更合適他的學校。

如果沒有條件,好在我們還可以用心去經營我們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也許走的會慢一些,但只要努力就能看到前進的希望。

每日話題

你教育焦慮嗎?焦慮點在哪裡?

留言區聊聊吧!

- END -

文章來源丨來自mom,家有愛讀書愛旅行的孩子請關注mom,ID:xyzmom

  • 受挫丨孩子為一件小事情緒崩潰,這次失敗的溝通,讓我重新思考了抗挫力

  • 創傷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傷害,沒有人會記得,但孩子的大腦已被影響

  • 撒謊

    有時候,撒謊只是孩子迴避痛苦和懲罰的“捷徑”

  • 親子關係| “你一在家,孩子就不聽話!”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更容易任性不乖?

  • 女孩社會| 沒大人管,十個女孩住在一起會發生什麼?會比“男孩社會”更文明嗎?

  • 男孩社會|沒大人管,十個男孩住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後臺回覆“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