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瓦西尋親記 彰顯彝漢一家親

在解放前的舊中國,約1945年的時候,江安縣底蓬鎮有一戶人家,家貧如洗,生活十分困難,父親梁魚兒攜帶著兩個孩子,外出討生活,大的孩子十來歲名叫梁澤明,小的孩子七八歲名叫梁榮華,一家三口外出流浪討飯的過程中,被別人以“娃子”的身份賣到美姑縣瓦西鄉也搭社給奴隸主當奴隸。

新中國成立後,彝區奴隸被解放了,梁澤民、梁榮華兩兄弟在美姑縣瓦西鄉也搭社分得了土地,日子慢慢好起來,後來梁榮華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回鄉後任民兵連長,梁澤民在略有點點積蓄的情況下,湊足路費,於1968年春夏季節,帶著妻子和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回到家鄉底蓬鎮,給家鄉的親人們講述了他們的遭遇,並在江安縣仁和鄉“佛耳巖”他二嬢處臨時居住了半年左右,後因“二嬢”家也不富裕,梁澤民回到了美姑縣瓦西鄉也搭社的戶籍地生活。

時間一晃70多年過去了,在廣大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時刻,底蓬家鄉的親人們無時不在掛念著他們。

2019年7月23日,江安縣底蓬鎮錢塘梁氏家族代表梁崇軍、梁焰秋,在宜賓市派往美姑縣的精準扶貧幹部曾道華、黃仁楷的幫助下,委託原瓦西鄉駐村幹部楊代鵬幫忙,於8月6日在《瓦西鄉幹群微信群》裡發佈了《江安縣底蓬鎮梁氏家族尋找親人啟示》。

《啟示》發出後,瓦西鄉的幹部群眾熱心幫忙尋找。接連收到了幾位人心幹部群眾提供線索的電話聯繫,特別是瓦西鄉瓦西村恩扎阿格書記、恩扎阿子會計、駐村工作隊隊員陳子呷,通過訪查原瓦西鄉人民政府的82歲的老鄉長後得知,梁澤明、梁榮華居住原地址瓦西鄉也搭社,現在屬於

依果覺鄉四季吉村管轄的行政區劃內。

8月9日,瓦西村支部行政一班人,聯繫了阿蘇家兩位村民帶路,在阿格書記的帶領下,驅車20多公里來到依果覺鄉四季吉村,到梁澤明大兒子的家,按照《尋找親人啟示》內容,與梁澤明的兩個兒子核實對比,確定了事實真相:

梁澤明,彝族名“呀才迷”,57歲時已經去世,生育有2個兒子3個女兒,大女兒去世,1個女兒嫁到瓦西鄉峨覺村三組,還有一個女兒就嫁在本鄉,大兒子現在有3個子女,小兒子有6個子女。呀才迷曾經回宜賓江安探親的事實與《尋找親人啟示》吻合,帶去探親的一兒一女都去世,探親過程中,呀才迷媳婦先回到了也搭社,呀才迷在宜賓江安探親半年後才回也搭社。

梁榮華,已去世,曾任過村上的民兵連長,生育有9個子女,有一戶還居住在依果覺鄉,其餘8個子女隨同阿蘇家的阿蘇拉里,約在10年前遷居到馬邊縣荍壩鄉了。

梁澤明小兒子講,爺爺名叫梁魚兒(小名),還有一個堂叔,家在昭覺縣。

美姑瓦西尋親記 彰顯彝漢一家親

瓦西村行政一班人,尋訪梁澤民家人後,親熱地合影留念

美姑瓦西尋親記 彰顯彝漢一家親

圖片說明

全程由瓦西村隊友陳子呷負責拍攝和發佈尋親視頻,最後阿格書記、阿子會計支部行政一班人與梁澤明家人合影留念。

這次底蓬鎮梁氏家族尋找親人的順利成功,美姑縣駐村工作隊、瓦西村支部的黨員幹部們,急群眾之所急,想人民群眾只所想,勇於擔當、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才短短几天,在彝族同胞的協同幫忙下,就為底蓬鎮梁氏家族和梁澤明家人,實現了一段幾十年的尋親夢想,千里親情一線牽,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寫下了彝漢一家親壯麗篇章。

(本文由楊代鵬、陳子呷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