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導語: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幾十年裡,亦即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後失敗的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裡,一個全新的風潮開始在法國藝術界流行:浪漫主義。

追溯起浪漫主義的源頭,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就已經開始醞釀萌芽了,這場運動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以至於最終發展在整個歐洲範圍內的思潮。浪漫主義最先興起於文學和音樂領域,其本質是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主義和工業革命帶來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的一種反省與思考。

就像大多數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樣,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同樣是一個複雜而難以定義的體系——藝術家們探索著形形色色的對象,以不同的方式抒發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藝術追求之無限與永恆

當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查爾斯在十九世紀中期描述法國浪漫主義時,他仍然覺得難以為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1846年,當他在一次沙龍中創作時,他曾經這樣寫道:"浪漫主義的真諦既不是藝術家們所選擇創作的物體和對象,也不是他們對現實的真實反映,真正重要的元素是一種內在的感覺。浪漫主義和現代藝術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它們的精髓都在於:親密、靈性與色彩,對無限境界的永恆追求。"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查爾斯

追溯起浪漫主義的最初起源與出現,人們往往會想到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斯·大衛在他的作品《荷加斯兄弟的宣誓》以及《馬拉之死》中所表達的激烈的個人情感與聯繫。如果說雅克·路易斯·大衛以他的畫作宣告了浪漫主義在法國的萌芽和孕育,那麼他之後的無數畫家和雕塑家們則前赴後繼,將這一藝術風尚繼續深入發展下去。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馬拉之死》

1810年,斯塔埃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出版了《在德國》一書,進一步詮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的發展。她在著作中指出,與意大利藝術偏向於從理性刻板的古典主義(例如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中汲取靈感不同,德國與法國的藝術更表現出哥特式的風格,而且慣於將情感、精神與自然的力量置於理性思考之上。

與波德萊爾·查爾斯的觀點類似,法國小說家、評論家司湯達也將浪漫主義與現代感聯繫在一起。1817年,他出版了《意大利繪畫史》,呼籲藝術家們追求新世紀中"湍急動盪的激情"。毫無疑問,司湯達的這部著作對年輕一代的法國藝術家們產生了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法國小說家、評論家司湯達

藝術家個人情感的直接表達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第一個標誌或許是藝術家們創作方法的變革與更新——他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佈局畫面,準備材料。為了更加清楚明確地傳達他們的思想,宣洩他們的情感,法國的藝術家們用色鬆散,筆法流暢,選色鮮明突出,畫風通常十分開放。

而在浪漫主義雕塑家們的世界,他們常常使用誇張的手法,例如創新的姿態和群雕等等來突出內心強烈的情感和體驗。這種藝術創作的方式,標誌著創作者的熱情已經不再受到拘束。

法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創作的對象十分廣博,包括客觀的自然世界和景色、主觀的精神世界中的直覺與感受、"東方世界"的異域情調與他們那個時代的重大政治事件等等。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主題:人類與自然

正如在歐洲的整體情況一樣,法國的浪漫主義繪畫也以人類社會和自然為主題。例如,西奧多·傑利柯的作品《美杜莎之筏》直接表現的就是人類與自然作鬥爭的場景:一群人在木筏上與大海的驚濤駭浪作鬥爭,在最後的沉船一幕中,文明的虛飾在生存面前敗下陣來,給予觀眾巨大的視覺衝擊力;而在這背後,也蘊藏著藝術家對時代政治事件的探索與思考。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美杜莎之筏》

德拉克洛瓦:《納帕勒之死》與《自由引導人民》

浪漫主義藝術家們與文學家們同樣感興趣的一點是人類的精神世界在理性之外的部分,他們認為,就像動物一樣,人類除了理性,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強烈直覺和真摯情感。

席裡柯企圖通過對一些精神失常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描繪,來更好得認識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而其他一些畫家則選擇通過浪漫主義文學中出現的極端情感甚至是暴力作為他們的創作基礎,例如德拉克洛瓦的畫作《納帕勒之死》。

畫家德拉克洛瓦曾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不喜歡理性的、中規中矩的繪畫。"他的名作《納帕勒之死》靈感來源於英國詩人拜倫的劇作《納帕勒》。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個亞述國王殺死自己妻妾、毀壞自己宮殿的荒唐舉止。《納帕勒之死》也是浪漫主義畫家對神秘的"東方世界"的獨特興趣的生動詮釋;"東方世界"亦即北非和近東地區,傳說那裡的統治集團狂野不羈、醉生夢死、奢華綺麗。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納帕勒之死》

德拉克洛瓦對政治事件的描摹與敘述同樣富有浪漫主義特點,例如其名作《自由引導人民》就是建立在對時事的分析之上。1830年,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法國波旁家族的國王查爾斯五世,也就是曾被送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斯十六世的弟弟被迫退位,而代之以時人稱為"平民國王"的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年的這場起義可以說是其後兩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前奏與序章。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眾多藝術創作的主題與素材,其中包括蜚聲中外的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以及其後的一些音樂劇和電影。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精神的盛宴,無限的追求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的佈局看似混亂,但卻在錯雜的表面下隱藏著潛在的秩序與重點。人們往往會立即注意到這幅畫的主角:一個身著黃色長裙的女性,她的右手舉著法國的國旗;她一邊大步向前,一邊回頭張望,確保人們都跟隨著她。毫無疑問,她就是自由的引導者。

結束語:本文首先細緻分析了浪漫主義繪畫的主要特徵,即注重精神世界的比例,突破了古典主義條條框框的束縛。繼而以法國浪漫主義畫家中的核心和代表人物德拉克羅瓦為例,具體闡述了其創作理念與獨特的思想。德拉克羅瓦的名作《納帕勒之死》和《自由引導人民》分別基於文學作品和真實政治事件,可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