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魯迅曾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會有的。”然而,在當今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人們早已將時間切割為“分秒必爭”,時間擠出來了,精力卻跟不上。因此,比起時間管理,我們更需要學會精力管理。

作為職場人,你是否常常會遇到以下情況:

每天上班,一開始總是精力充沛,但三個小時後開始走神,本來早上要完成的事情,硬是拖到了下午;

吃過飯後,你想打起精神繼續工作,無奈哈欠連連,效率直線下滑;

好不容易,結束了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工作,你終於迎來下班,但想到回家還要做家務陪孩子,你暗自叫苦:我上班都這麼累了,回家哪裡還有精力呀?

如果以上情況你都中招的話,那麼你是時候學習精力管理了。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一、什麼是精力

“精力管理”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洛爾和託尼·施瓦茨提出來的,他們根據自己與數百名高級行政管理人員打交道的經驗,發現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管理精力比管理時間更重要,並根據運動員的訓練方法開發了職場人士精力管理訓練系統。這一研究成果被寫進《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時間》一書中。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四個方面。

除了吉姆·洛爾,英國培訓師丹尼爾·布朗尼也在《超級精力管理術》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精力是每個人做事投入度的基礎,可分為精疲力盡、全情投入、遊刃有餘等不同層次。

總的來說,精力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狀態,不僅包括大腦層面(“精”)的狀態,也包括身體層面(“力”)的狀態。假如把人體比喻成一個手機,那麼精力就像我們身上的一顆電池,當精力充沛時,電量滿格,能驅使我們大腦快速運轉,高效工作;當精力不足時,電量告急,我們的身體變得疲憊,大腦變得遲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二、為什麼說精力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我們更應該管理能量,管理精力,而非時間。

這與吉姆·洛爾的觀點不謀而合。吉姆·洛爾認為,在“節奏如電光火石般迅猛”的互聯網時代,時間被切割得很碎,我們每天被事務纏身,卻又精疲力盡;我們每天隨身攜帶日程表和待辦事項清單,揣著電腦和手機,被彈出來的滿屏信息轟炸。這些原本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時間管理的工具,只會讓我們發覺時間永遠都不夠用。

然而,真的是因為時間不夠用嗎?請你回到文中開頭提到的場景,並思考以下問題:

  • 問題A:早上你工作了3個小時,從頭到尾註意力都很集中,但一旦過了11點,你的注意力開始分散,工作效率變得很低。是因為時間不夠還是因為精力不足?
  • 問題B:吃完午飯,你原本想把剩下的工作事項一項項處理乾淨,但發現自己的狀態與上午相差甚遠,容易睏倦和煩躁。是因為時間不足,還是精力問題?
  • 問題C:下班回到家,你想好好陪陪自己的伴侶和孩子,度過難得的家庭時光,卻發現思緒一直在工作上,導致家人責怪你心神不寧。這是時間安排問題,還是精力問題呢?

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不難發現導致工作、生活效率低下,並不是因為時間不夠,也不是因為時間安排不合理,而是因為精力不足。

易效能時間管理培訓師葉武濱在談及精力管理時,曾表示:進行時間管理的基礎是精力管理。

假如將人生比作跑道,我們是在跑道上馳騁的汽車,那麼時間管理就像是精心製作的地圖,有了它,我們不擔心偏離方向;但精力是發動機,沒有足夠的能量,沒有有效的呵護,也無法啟動汽車,讓汽車保持足夠的動力。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三、如何做好個人精力管理

精力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體能、情緒、思維和意志。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關於這四方面的精力來源,接下來我做簡要解析,並針對各個來源提出實操性建議:

(一)體能

體能指的是身體層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能對於運動員、建築工人等體力勞動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他職業由於側重思維勞動,所以體能常常被人們忽略。

實際上,即使我們每天都坐在辦公室裡,體能同樣影響著我們的精力,影響著工作效能:體能充足的時候,我們感覺精力充沛;體能不足的時候,我們容易感覺疲倦,提不起精神。

那麼,如何保持體能以調節精力呢?在《精力管理》一書中,吉姆·洛爾提出:

從實際生活來看,精力儲備取決於我們的呼吸模式、進食的內容和時間、睡眠的長短和質量、白天間歇恢復的程度和身體的健康程度。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保持體能的四個方法:

1.學會腹式呼吸

大多數人在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是胸式呼吸,或者是胸式腹式呼吸混合法,很少有人完全做到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有什麼不同?

胸式呼吸:指吸氣時胸腔上下起伏,空氣大多進入肺臟的上半部,詾式呼吸吸得較淺。僅適用於劇烈運動時需要大量空氣在短時間內進出的情況。

腹式呼吸:當吸氣時腹部凸起,反之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腹式呼吸能把空氣吸到肺部更深處的地方,給肺部足量的氧氣。

簡言之,腹式呼吸有節奏,而且吸氣吸得更深更多。採用腹式呼吸,不僅可以讓體內的含氧量提升,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保養身體,還能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吸氣和深吐氣之間,讓注意力從緊張或壓力中轉移,有助於緩解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2.學會吃

體力的第二個來源是食物。在飢餓的狀態下,人無法對食物之外的東西感興趣。因此,在工作前要先把胃填滿。該吃什麼呢?儘量選擇低脂蛋白和蔬菜穀物等複合碳水化合物,少吃高脂高糖或油炸食品。

又該怎麼吃呢?這裡有幾個小竅門:

  • 早餐一定要吃。一日三餐中,現在的上班族常常出於省時省事而不吃早餐,實際上,醫學表明,在起床時,我們已經有至少8個小時沒有進食,即使我們不覺得餓,體內的血糖水平也在衰退,無法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源。為了保證早上有足夠精力應付工作,早餐一定要吃!
  • 外出吃午餐。“外出吃午餐重啟術”是《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一書中的作者樺澤紫苑提出的點子,他從神經科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上班族越忙越要外出吃午餐:

外出吃午餐,有利於提高體內血清素的活力。血清素是一種跟“治癒心靈”“放鬆心情”“迴歸平常心”息息相關的大腦物質。當血清素分泌不足或活力下降時,人就會焦躁不安,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我們經過一上午的工作,體內的血清素活力已經下降了,所以中午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提高血清素的活力。而激發血清素活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外出吃午餐感受日光浴。

  • 來點下午茶。經過大半天的工作,我們體內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到了下午3-4點的時候,可以通過吃點小甜點、小餅乾或者喝點酸奶來補充能量,以便我們進入下班前最後一個高效期。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3.適當休息

除了呼吸和飲食,睡眠也是恢復精力的重要來源。研究表明,相比於白天上班的人,上夜班的人遭遇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多一倍;同時,誘發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的概率也更高。

因此,學會適當休息十分重要。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得太晚,不僅人容易犯糊塗,工作低效,還對身體有損害。關於休息,這裡也給出2點小建議:

  • 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儘量保證每天7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
  • 午間進行20-30分鐘的小憩。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4.適當運動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每天上班都這麼辛苦了,做運動豈不是讓我更累?”,恰恰相反,通過運動,能夠重啟大腦,恢復精力。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透露了自己的運動習慣:他每天都會堅持跑步1個小時,已經堅持了至少20年。無論颳風下雨,他都沒有斷過這個習慣。他甚至還說“如果我哪天沒跑步的話,就感覺狀態不對,也沒法寫出滿意的文章”。

對於村上春樹,運動已經成為他進行文學創作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那麼對於上班族來說,運動是否真的有助於恢復精力呢?

《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一書中,作者給出了科學的解答:

人在運動後,體內會馬上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有個綽號叫做“積極性物質”,多巴胺具有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的效果。而且經過長期堅持運動,可以增強多巴胺神經元之間的關係,從而提高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積極性,讓人感覺“幹勁高漲”。

所以,想要自己保持充足的精力嗎?不如開啟定期運動的習慣吧!

(二)情緒

可能有人好奇,情緒怎麼會影響精力呢?試想一下,你上班前和伴侶大吵一架,上班時你還能保持和平時一樣的工作狀態,集中注意力嗎?恐怕不能吧!這就是情緒帶來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夠提高效能,而消極的情緒會耗費我們的精力儲備,就像開著一臺高油耗的汽車,再充足的動力,也很快被耗盡。

那麼,如何保持積極情緒?

1.每週花幾個小時做些感興趣的事情

吉姆·洛爾指出,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感。

什麼樣的活動能夠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答案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事情。唱歌、跳舞、畫畫、寫作等等,只要是你喜歡的事情,都不要吝嗇把時間花在上面。每週嘗試把幾個小時完全投入在這些事情上,你會感受到由內而外的快樂。

2.學會與人交流

人與人交流的時候,腦下垂體會分泌一種叫作“後葉催產素”的激素。這個激素被醫學界稱為是“愛的物質”,即當腦內分泌後葉催產素後,人會感覺到“愛與被愛的感覺”。因此,在下班之後,不妨與人多進行交流。不管是和家人共進晚餐,還是和三五個好友小酌幾杯,都能讓你感到放鬆和愉悅。

3.情緒低落時,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心事。當感到情緒低落時,不必逃避或自責,嘗試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當我們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內心的低落。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三)思維

思維層面的精力指的是持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優化思維精力的關鍵在於培養正向思考和提高專注度。

1.培養正向思考

什麼是正向思考?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開發了一份問卷來衡量人們的樂觀程度,並將問卷發給保險公司的業務員。結果發現做事積極樂觀的人,業績更好:排名在前50%的業務員比排名在後50%的業務員銷售額要多37%;排名在前10%的業務員比排名在後10%的業務員銷售額多88%!

不僅是業務員,對其他領域的職場人士,培養正向樂觀的態度也大有裨益。試想一下,在工作中,假如我們一直想著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能不能做好”“要是做不好被領導罵了怎麼辦”,帶著這樣消極的想法,我們做事的積極性怎麼會提高呢?更不用說提高效能了。

2.進入“心流”狀態,提高專注度

什麼是“心流”?其實就是一個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件事情,全情投入,自動忽略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在“心流”狀態下,人會非常享受,感覺非常充實。

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態呢?

  • 創造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環境。為什麼很多人在備考時候會選擇去圖書館複習,而不是在家複習?這是因為在圖書館,身邊的人都在看書複習,這樣的氛圍能讓我們快速進入複習狀態;而在家裡,看到床看到沙發,很有可能你只想睡覺。這種營造氛圍的方式同樣可以應用在“心流”狀態上:上班前換個工裝,整理一下桌面,泡一杯茶等等,這些小儀式都可以讓我們產生一種“我要工作了”的暗示,從而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
  •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操作起來很簡單:設定一個25分鐘的鬧鐘,然後開始工作,在這25分鐘裡不能做與該項工作無關的事情;等到鬧鐘響起,哪怕工作沒有做完也要休息5分鐘;之後再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番茄鬧鐘在這個方法裡起到的是外力監督作用,通過計時,我們對時間有了精確感知,從而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番茄工作法圖解

(四)意志

意志是驅使我們做事的原動力,是精力的重要來源。

而意志,又與人的價值觀最為密切相關。如何補充意志精力?答案是:建立個人價值觀

價值觀是什麼?用柯維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的話來說,是“人生願景”;用華爾街投資大神瑞·達利歐的話來說,就是“原則”;用宗教的語言解釋,則是“信仰”。簡言之,價值觀是指引我們做什麼事、怎麼做事的核心方向

喬布斯將“創新”視為使命,因此,他孜孜不倦地開發新產品,最終成立充滿活力的蘋果公司;

袁隆平把“稻田革命”當做一生事業,因此,即使年事已高,他也願意在養活中國十幾億人口後,繼續前往非洲,為難民們開闢糧田;

鍾南山把“救人”當做己任,因此,即使危險重重,他也願意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地方,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我們樹立了個人價值觀,我們便找到了做事的意義,從而迸發出能量,產生持久的精力。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四、總結

如何做好精力管理?一張概括性的思維導圖告訴你:

時間管理做得再完美,學不會精力管理也白搭

如何管理精力?你還有什麼好建議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

我是週週,專注分享自我成長乾貨,也喜歡寫勵志人物評。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變強變厲害的路上,有你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