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早在秦汉时期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往便十分频繁,几千年的文明交流中彼此相互学习,

合作交流,给予对方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对日本的影响更为广泛,典型的日本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就包含中国经济影响的因素。据史载,公元708年,日本就仿唐“开元通宝”铸造了第一枚自己的铜钱“和同开珎”,之后的二百五十年间日本政府又先后铸造了十一种货币,并与“和同开珎”一起,统称“皇朝十二钱”,皇朝十二钱可以说见证了日本古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变迁。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以“皇朝十二钱”的发展过程为例,来谈一谈日本古代货币的历史演变。

仿唐系列的“皇朝十二钱”

朝代的货币演变,记载了一个皇朝的经济兴衰过程。朝代的经济的兴衰与当时的政策律也有较大关系,初期日本的货币制度就是仿唐政而制。

仿唐而制,日本古代那些金、银、铜钱的出现

公元708年,元明天皇期间,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盛唐的律令制度。受唐朝货币制度的影响,于和铜元年开始铸造以唐开元通宝为模板的货币。据《续日本纪》记载:“和铜元年五月壬寅,始行银钱”,“和铜元年七月丙辰,令近江国祷铜钱;八月己已,始行铜钱”,这就是和同开珎银钱与铜钱货币的发行之初。

公元760年,淳仁天皇期间继“和同开珎”钱之后,又开铸了一种新铜钱“万年通宝”,与此同时还新铸了“開基勝宝”金钱和“大平元宝”银钱。据《续日本纪》卷十六记载:其新钱文曰万年通宝,以一当旧钱之十。银钱文曰大平元宝以一当新钱之十。金钱文曰开基胜宝,以一当银钱之十”。不过,当时金、银钱的铸造数量都很少,作为货币流通作用并不大。

皇权所需,政治意义浓厚的“皇朝钱”

公元765年,称德天皇时期又铸造了一种新铜钱

“神功开宝”,和之前的铜钱共同流通于市面。但当时政府为了推行铸造的铜钱,也采取了“以一当十”的比率去鼓励新钱的流通。

据史记载,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大规模模仿唐朝长安城进行城市工程建设。而这一时期为解决建城的资金问题,政府开始频繁地铸行新铜钱,以填补劳工费用。而这一做法自然造成当时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政府一味的造新钱,却没有顾及到老百姓和市场流通的需要,因此,埋下了后期经济混乱的伏笔。

公元794-890年期间,皇室又铸行了承和昌宝(仁明天皇)、长年大宝(仁明天皇)、饶益神宝(清和天皇)、贞观永宝(清和天皇)、宽平大宝(宇多天皇)多种货币,每次新铸铜钱间隔都在10至20年间。在这一期间,皇朝钱的出现只是为了皇室自身的政治统治,为推行货币发布律令强制市面流通使用,造成钱不值钱,经济混乱的状况。而当时的民间为逃避使用也采取“沉默”的“反抗”,例如,制造私钱等,可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另外,平安京城市工程建成之后,皇室朝廷又新铸发行了两种铜钱,分别是:公元907年醍醐天皇期间新铸行“延喜通宝”和公元958年村上天皇期间新铸行“乾元大宝”。这一时期,由于前期货币发行过多经济低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百姓对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抵触和厌烦,以至于后期皇朝钱的流通更是困难,而日本古代最后的货币“乾元大宝”最终也没能流通于市面。至此“皇朝十二钱”结束了日本古代货币的使用和发展。

日本古代货币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

日本古代关于货币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683年,据《日本书纪》载:天武天皇十二年颁布诏书,要求“自今以后,必用铜钱"。说明在此以前日本市面流通货币并非铜钱,而从日本货币简史中也能看出之前市场流通多为纸币,自我国盛唐时期,日本“仿唐”风气盛行之后,日本古代早期货币开始才出现并流通起来。

和铜精良,始于奈良

据《续日本纪》卷四记载:“和铜元年春正月乙巳,武藏国秩父郡献和铜。”元明天皇认为铜是罕见之物,且色泽形状独特,故有祥瑞之意。为了让“和铜”的吉兆幸及万民,于是改年号为“和铜”。并仿效中国唐“ 开元通宝 ”钱铸造自己的第一种货币“和同开珎”。币材先用银 , 后用铜,钱文隶书。旋读、铜币钱文由藤原鱼养书写。在皇朝十二钱中出现最早且且制作最为精良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淳仁天皇期间铸行的“万年通宝”文与唐“开元通宝”钱一样,为隶书,相传为入唐留学多年的吉备真备所书。据《续日本纪》记载:“神护景云元年二月丁未,从五位下吉备朝臣真事为铸钱员外次官”。由此可以看出吉备真备铸钱能力较好,足以胜任相关职位。而且日本首次在钱币上直接刻上“通宝”二字,可以说是直接模仿开元钱的最好的例子。

奈良时代最后的铜钱——神功开宝。《续日本纪》中记载:“天平神护元年九月丁酉,更铸新钱,文曰神功开宝。与前新钱,并行于世。”说明“神功开宝”的发行并没有替换掉万年通宝,而是实行旧钱停铸、新旧钱并行的政策。因此,奈良末期呈现的是三钱并行流通的模式。“神功开宝”钱文四字亦隶书,相传也为留唐学者吉备真备所书。

政治象征深厚,“盛产”的平安时代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即位,延历三年迁都山城国长冈京。择葛野之地营造新京,名平安京。延历十三年迁都平安京,由此,日本进入

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朝廷共铸造和发行九种货币。这九种货币在外形上除继续延续唐开元通宝钱的基本特征外,也开始出现自己的风格。

据《续日本纪》卷四十记载:“延历九年十月己酉,从五位下多治比真人乙安为铸钱长官。”延历十五年铸造“隆平永宝”,隆平永宝钱文是由桓武天皇御书,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天皇书写的钱文,由此可以看出对其赋予浓厚的政治期望。

《日本纪略》载:“弘仁九年三月庚寅,改长门国司,为铸钱使。同年,政府下诏发行“富寿神宝”。富寿神宝钱文是由入唐高僧弘法大师所书写,尽管形质依然跟唐开元通宝一致,。弘仁十一年二月政府裁减铸钱司判官、主典各一名,缩小了铸钱规模但货币质量已经远不如早期,因此,其铸造量也大量减少。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承和二年正月“承和昌宝”钱的诞生。《续日本后纪》承和二年正月戊辰条:“资币已贱,不有平量,何救流弊,是以今制新钱,以叶通变”。可见货币发行主要是为了促进货币流通,改善现状。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作为钱名,且钱文由原先的隶书变为楷书,由此之后,钱文开始出现转变。

货币粗劣,泛滥的“皇朝钱”

仁明天皇期间,嘉祥元年九月,政府直接以改年号之名再造“长年大宝”钱。币材用铜 , 钱文楷书,旋读,钱文由仁明天皇御书,但货币的质量大小制作皆粗劣。长年大宝的流通相对艰难。

到了贞观年间,第一次出现一代天皇再次造币。先是贞观元年铸行“饶益神宝”,后是贞观十二年又发行了“贞观永宝”。饶益神宝依旧沿袭了

“以新换旧,新旧并行”的政策。但由于此钱含铜量极低,且重量较轻,易被仿制,因此引发了民众“撰钱”的风潮。为改善现状,政府不得不停止货币流通,又于贞观十二年重新铸造新钱——贞观永宝。据《日本三代实录记载当时:“新铸贞观钱,文字破灭,轮郭无全。凡在卖买,嫌弃太半,谴责铸钱司,令分明铸作”。可见钱币的质量并没有得提高,经济混乱的现象也并没有改善。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宽平二年。宇多天皇期间,铸造新钱“宽平大宝”,币材用铜铸造,钱文楷书,为宇多天皇所御书。据《类聚三代格》宽平八年的太政官符记载,当时一年内向国家缴纳的钱币只有五六百贯,仅达到约预期目标的七分之一。说明在这一时期货币铸造量锐减,难以满足当时国家的需要。到了延喜七年十一月,醍醐天皇期间“延喜通宝”发行。货币为铜或铅所著,虽相比贞观年间货币含铜量有所提高,但质量依旧劣质。延喜钱是继“和同开珎”以来流通时间最长的钱币,共持续了五十一年。

最后的“皇朝钱”——乾元大宝”的发行。乾元大宝始铸于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币材用铜或铅铸造,钱文楷书,为阿保怀之所书写。由于长久以来货币发行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长期的经济混乱,物价膨胀,乾元大宝也终没能顺利流通起来。尽管政府强制使用,效果也不佳。

结论

“皇朝”二字体现的是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

中央集权制律令制的政治制度。“皇朝十二钱”是日本皇室朝廷对古中国唐朝铜钱币制的模仿,皆是以铜材铸币,而铸造铜钱,日本古代货币制造前期,质量材质相对较好;但到了后期由于铜矿短缺等因素,钱币铸造量骤减,呈现粗劣的倾向。再加之,较高的公定价值的规定,人们更加排斥使用。最终导致货币流通的终止。

日本古代货币经济:仿唐而制的“皇朝十二钱”在日本到底适不适用

在日本古代历史上,皇朝十二钱的铸造和使用,不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成熟使市场自发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而是由律令制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结果。皇朝十二钱不适用日本的经济发展,它只是为强化律令国家的体制而仿唐政制造,随着律令制国家开始解体,政府被迫放弃了货币的铸造发行。最终,以乾元大宝为终点,这些见证了日本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的货币“皇朝十二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日本书纪》

2.《续日本纪》

3.《日本纪略》

4.《续日本后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