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不管”?孩子竟然越來越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放任不管”?孩子竟然越來越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你怎麼還磨磨蹭蹭的啊!趕緊的啊,上學就要遲到啦。”

這是不是你經常說的話?

是不是延伸一下,可以變成“你怎麼還磨磨蹭蹭的啊!趕緊的啊,作業就要做不完了”“快點啊,飯就要冷了!”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這些問題都不是自己的問題,不然我的問題,你們著什麼急?

“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只要他學會了這句話,孩子一定會這樣懟你。

“放任不管”?孩子竟然越來越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這犯了一個親子界限的誤區,孩子沒有主動意識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

孩子小的時候,是需要事事安排好,但是當他上學了,這個事項就是他每天自己應該操心的必修課,而不是父母大包大攬,推著孩子走。

美國白宮兒童顧問、三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提出了“P.E.T”父母效能訓練這一育兒法。其中有一種工具叫 “問題歸屬原則”,能夠幫助家長學會適當表達,培養良好的親子溝通技巧。

“誰的問題誰負責”

首先,家長得狠狠心;

他磨蹭,遲到了,老師罰站,這是他的問題導致的後果,他需要自己承擔。


“放任不管”?孩子竟然越來越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其次,對於邊界模糊的問題,不要指責;

比方說,孩子拖拉,導致你上班遲到,那你得向孩子表達這樣的行為會對父母造成的不好的影響和感受,得讓他有同理心。

可以這樣說:

“還有10分鐘我們就要出門了,你還沒有收拾自己的東西,我真的好擔心我們等會兒要趕不上車了。”

這樣的話裡沒有命令和指責,有的只是自我的敞開。孩子是因為同理到父母,從而去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且還給了孩子一個機會,去幫助焦頭爛額的我。

因為我非常明確了這是我的問題,我來負責。

U型溝通和I型溝通


這個心理學溝通技巧很常用,U代表你,I代表我,這決定站在誰的立場角度說話。

在遇到邊界模糊不清的時候,通過I型溝通描述自己的狀態,“我擔心趕不上車”,來表明我需要你的幫助;

你想想,如果用U型溝通,話鋒就變成“你還不快點,害我遲到了”,這種責備埋怨是不明智的。


“放任不管”?孩子竟然越來越有責任感和同理心


在孩子生氣失控時,通過U型溝通描述對方的狀態,“你很焦慮,你害怕…”來表達“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擔憂”。

如果用反了,用成了I型溝通,就變成“我覺得你是因為…才生氣”,很有可能表達你的立場,跟他正好相對,他會在意識裡跟你產生距離。

邊界清楚,誰的問題誰負責;

邊界模糊,I型溝通的作用是“我需要你的幫助”,U型溝通的作用“我看到了你的情緒,理解你的悲傷”

聰明的爸媽,恭喜你,又學會了馭娃的又兩招:誰的問題誰負責+ U型溝通和I型溝通



蘇菲課堂

不僅關注3-12歲孩子表達力

更為親子關係智慧父母提供溝通話術和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