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寶貝不是賈伯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當下很多家長推崇這種“靜待花開”的育兒理念,主張不干預孩子成長,順其自然,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到了該會走的時候自然會走,該說話的時候自然就會說話了,該自己可以上廁所的時候自然知道自己上廁所,隨著孩子長大,該會的自然就會了,沒必要干預引導。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靜待花開”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靜待花開”不是什麼都不做

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作為家長你不知道也無需刻意強求它開出怎樣的花朵,但要為這株植物悉心培土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01 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裡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狼孩)。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如果狼孩在出生時不屬於先天缺陷,則這一事例說明

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也並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

如果看不到大人站立行走,寶寶不會有站起的慾望,也不會嘗試學走路;如果沒有人和寶寶說話,寶寶意識不到自己可以說話。也不會嘗試說話;如果沒有社交,寶寶不會知道:原來大家一起玩比自己玩更有趣;如果沒人告訴寶寶性別的意義,寶寶就永遠不會理解“男女有別”。

靜待花開是對結果的不強求,但不是過程的不作為

年幼的寶寶如同白紙一樣,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為人父母在尊重孩子個體差異,遵循孩子生長規律的基礎上,給予孩子適時的引導,非常有必要。

等寶寶長大了,有了足夠的視野,足夠大的力量的時候,他要選擇什麼樣的路,選擇走多遠,就是他的事情了。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早期啟蒙是有意識地把啟蒙融入在寶寶日常生活和遊戲互動中,絕非個別家長口中的干預孩子成長。

早期啟蒙培養的是“思維模式”,而非單純的“招式”。招式都可以被工具取代,思維才是關鍵。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01 寓教於樂:遊戲中認識“紅燈”與“綠燈”

自己做一個圓形的紙板,正面塗上紅色,反面塗上綠色,舉起紅色的一面,喊:紅燈停,並給寶寶示範“原地不動”,舉起綠色的一面,喊“綠燈行,並作出走路的姿勢。

開始時我和胖豆兒在家玩,後來只要我們一起出去,看到交通燈,我就會指給胖豆兒看:這是交通燈,紅燈亮,就要停下,綠燈亮,就行走。並且我會抱著胖豆兒在路邊等候,紅燈亮的時候一邊讓胖豆看,一邊和他玩我們的遊戲。胖豆兒十分開心。

我沒有刻意教過,只是在遇到的時候就一邊玩一邊幫孩子輸入信息。

現在我說紅燈,胖豆兒會立刻停下。綠燈會做出踏步的姿勢。如果對面來車我就說紅燈,他就立馬靠邊停下。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02 情景模擬:學會社交融入

有一段時間,帶胖豆出去玩,到了地方他總是哭鬧不進去。特別是人多的時候尤其明顯。而且在玩的過程中不是獨來獨往,就是遠遠的看別人玩,想參與又不知怎麼參與。

回家後,我陪胖豆兒玩磁力片,我故意把我的和胖豆兒的分開,當胖豆兒想來拿我的磁力片時,我會故作不高興的把磁力片“搶回來”,並且說:這是媽媽的,媽媽不想給你玩。起初胖豆兒不以為然,重複說了三四次後,胖豆兒開始表情凝重。這是我立刻變回“平時的媽媽”對他說:你想和媽媽一起玩對不對?那你要說:媽媽,我們一起玩好嗎?如果你不說媽媽不知道自然不會和你一起玩呀。

現在胖豆兒看見想玩的小朋友,會走過去揮揮手說:玩玩,或者拿東西和小朋友交換。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03 生活中學會區分大小

胖豆兒玩套環的時候,經常把小的放在下面導致套環無法貼合。

我會在他琢磨半天,百思不得其解,小眉頭皺成一團的時候跟他說:小的放在下面當然不穩,應該先放大的再放小的。我會一邊說著,一邊拿兩個吊環對比給胖豆看,告訴他哪個是大的,哪個是小的。

然後有一天分糕點,我發現胖豆兒把大的拿走,小的留給了爸爸…

我今天舉例的只是我和胖豆兒平時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早期啟蒙不是干預成長,而是讓孩子在快樂遊戲中學習知識,在孩子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為幼苗完成“施肥”“除草”,讓其長得更好。

溫馨提示:

在啟蒙教育過程中心態需要放平和,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孩子處理信息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大人不要著急。也許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後續會激發出來。

我們只要持續地按照科學思維的方式去引導,不糾結結果,慢慢地都會產生正向的作用。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三、“靜待花開”不等於放任不管

01

有一次我帶胖豆兒在遊樂場玩,碰到了一個小男孩5歲還在穿尿不溼,而且因為拉的太多,導致玩的過程中屎從尿不溼漏出來,弄了一褲子……

通過男孩和爺爺的對話可以確定:這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他知道自己要大便,但是玩得開心又穿了尿不溼就直接拉在裡面了,沒想到自己拉的太多……

整個清理過程爺爺一直在說:你看你弄的這個臭,別人都沒法玩了……

這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拉在尿不溼有何不妥,他一定以為只是自己拉漏了爺爺才罵自己。所以他還像小寶寶一樣站在人群中理所應當的享受大人幫忙清理大便的待遇。顯而易見:這是家長沒有引導孩子自主如廁的結果。

02

閨女的女兒朵朵,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小時候奶奶為了防止小孩子打架阻止朵朵和小朋友玩耍,總是一個人帶著朵朵在角落裡吃自己的零食,玩自己的玩具。

現在朵朵4歲了,已經上學,但還是性格孤僻,獨來獨往,不喜歡和人分享……

03

我表妹楠楠前幾天來我家,閒聊中提起幼年腳傷復發,父親揹著她跑遍了各大醫院幫其治療,她因為年幼不懂“瘸腳”的代價,為了避免疼不配合治療。從來沒有對她發過脾氣的爸爸在苦勸無果後和他說:你現在不知道不治療的代價,必須聽爸爸的,必須治,疼堅持一下就過去了,爸爸不能讓你以後的人生受影響。

表妹說成年後特別感謝爸爸,感謝爸爸當年的堅持。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付出了什麼才能收穫什麼。

“靜待花開”是用心引導、默默耕耘的稱職父母專屬的勇氣和底氣。

沒有一種能力,僅僅是天賦使然。孩子所有的成就,都是細心觀察、精心栽培、用心引導的結果。

你家寶貝不是喬布斯,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運動能力強,身體好,那一定是平時父母經常引導孩子做運動,有時間就要帶孩子去做各種運動的結果。

羨慕別人家要想孩子的表達能力強,知識面廣,那一定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花時間陪他親子共讀,與孩子一起博覽群書的結果。

別把靜待花開當成不作為的藉口開得最美最正、獲得了均衡營養、可以保證花期更長的花朵,無一不凝聚了園丁的默默耕耘

在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為人生把握方向的時候,做一些預判,給一些建議;當孩子意識不到,積累對成長的意義深遠的時候,給一些引導和鼓勵;當孩子不懂得從時代飛速變化中,吸取必要的能量時,請牢牢牽著他的手,帶他去感受,去獲取。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允許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來,學會等待中澆灌,方可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