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養中蜂為何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王潮濤


土法養中蜂要想長期維持強群,要注意以下幾點:(1)蜂箱要做大一點,因為是土法養蜂,無法加繼箱擴大蜂巢,所以必須把蜂箱做大些,讓蜂群在裡面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提供一個比較合適的尺寸供參考:長70釐米,寬37釐米,高38釐米。(2)不過度取蜜,一年最多取兩次,不取帶子的蜜脾,儘量取顏色較深的老舊蜜脾。(3)每年清掃兩次箱底,不讓滋生巢蟲,夏秋季節也可在箱內放置巢蟲清木片。


太極峽蜂情


土養中蜂為何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無論是土養中蜂還是活框養殖中蜂,長期維持強群都是難以實現的。這是中蜂的特點,也是中蜂的弱項。中蜂不能維持強群的因素很多,除了中蜂自身的特性限制外,更多原因是養殖方式。蜜蜂種類主要有中蜂、意大利蜂、東北黑蜂等。大家都知道,東北黑蜂與意蜂在養蜂過程中都需要不停地追花轉場,這樣就形成了蜂群連貫的產蜜鏈,蜂群所處的氣候溫度等環境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工蜂不斷採集,後勤飼餵蜂不間斷給蜂王和幼蟲飼餵蜂乳,由於營養供給即時合理,迫使蜂王產卵,幼蟲繁育不休,這是東北黑蜂與意蜂強盛的關健所在。

中蜂則宜於固定養殖,這就造成蜜源植物的單純性。工蜂採集鏈時斷時續,而且氣候溫度變化等因素。由於外界蜜源和溫度的變化,蜂王產卵受到很大限制,這就是中蜂不能維持強群的原因。我們一般認為,標準蜂箱七至八脾的蜂群就是強群了。就這樣的蜂群越冬之後也所剩三到四脾,越冬減員一半甚至更多。




百花土蜂


感謝提問:關於土養中蜂為何難以長期維持強群?採用土法飼養中蜂,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了,是我國傳統的養蜂方式,目前仍然還有很多蜂農使用此方法,有利也有弊,說土養中蜂不能長期維持強群,真的是這樣嗎?

土養中蜂的利與弊

土養中蜂的好處:投入養蜂本錢少,花費的養蜂精力也不多,採用土法養蜂的人,大部分都是兼職或者業餘愛好,與主業互不衝突,土法飼養的中蜂,受到人為打擾較少,弱群扶強的速度相對快,群勢發展比較穩定。

土養中蜂的壞處:檢查蜂群比較麻煩,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對於蜂群自然分蜂,難以掌控,這也是許多人說土養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的原因,割蜜對蜂群影響較大,蜂蜜產量也不高,不易更換蜂王。

土養中蜂為何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蜜蜂自然分蜂:在很多人看來,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是與蜜蜂產生自然分蜂有關,土養中蜂不好人為控制分蜂,強群遇上分蜂期,就會把強群分化為幾群弱群,一年中蜜蜂有兩次自然分蜂期,這是長期維持不了強群的原因。

養蜂人:在山娃看來,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原因不只是分蜂期,主要與養蜂人有關,雖然土養中蜂的歷史悠久,但絕大多數的蜂農都屬於業餘養蜂,所以在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多,自然產生不了好的效益,甚至於對中蜂的習性都不是很瞭解,在山娃的家鄉,有幾位70多歲的老蜂農,雖然有幾十年的養蜂經驗,但是對蜜蜂習性並不是很瞭解。

蜜源:蜜蜂發展好與不好,與蜜源有著密切的關聯,蜜蜂要長期維持強群,需要外界有豐富的蜜源做支撐,不說四季都有,起碼一年當中至少有兩次大蜜源。

蜂王:蜜蜂之所以會產生自然分蜂,與蜂王也有一定關係,蜂王不夠優質,或者老化嚴重,維持不住強群,蜜蜂便會築起自然王臺,從而產生分蜂,破壞群勢。


土養中蜂如何飼養強群

把土養中蜂發展為強群並不難,但要長期維持強群,還是可以做到的,需要多下點功夫,把幾個方面做好。

首先是養蜂人,一定要了解中蜂的習性,熟悉掌握好土養中蜂的技能,不要總認為土養中蜂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其實投入的精力與收穫是成正比的,為什麼別人能夠長期飼養強群,就是別人投入的精力肯定比你多,掌握的養蜂技能也比較全面。

採用人工育王,在分蜂期到來之前,進行人工換王,能夠阻止蜜蜂起自然王臺,蜂群就不會出現分蜂,強群也就不會被自然分割,在配合日常合理檢查蜂群,根據不同的季節,做好蜜蜂病蟲預防,冷要保溫,熱要通風,合理取蜜,才能保證蜜蜂長期維持強群。


總結:土養中蜂不能長期維持強群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原因不在蜜蜂,而且養蜂人的能力與付出,與蜜源也有一定關係,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土養中蜂的群勢比現在強,與這些年減少的蜜源不無關係。


山娃養蜂


當“巢過樑、寬達肩、蜂近底”即可割蜜。巢過樑,是指巢脾超過中間十字架以下。寬達肩,是指超過十字架以下的所有巢脾兩邊,都粘連在蜂桶兩壁。蜂近底,是指包裹蜂巢的蜂群接近蜂桶底部。這時蜜、巢、蜂與桶達到最佳群勢,割蜜不會出現墜脾,因割蜜而破損的巢脾修復快,倒轉蜂桶後造脾快。2•什麼時間割蜜?油菜花中期至中秋節為止,這中間都可割蜜。油菜花中期,自然桶的中蜂繁殖旺盛,蟲卵子脾連片,花粉大量湧進,蜂蜜反而不多,雖能割蜜,產量不高。此時正值分蜂期,從最後一次分蜂開始計算,二十天前後割蜜,產量最高。柑桔花,芝麻花等都在花期結束時割蜜。.中蜂3•箱內儲蜜的判斷“彈指問箱”,如何不開箱判斷內部儲蜜情況。在箱外用手指從上往下輕彈幾下,聲音沉悶是即蜜層,輕響是子脾層,空響則無。聲音判斷靠經驗積累,時間長了就能掌握。“提箱試重”把箱用手輕輕抱一下,特別沉重,就是蜂蜜收穫時候4•割蜜工具幹艾葉一紮,菜刀,長窄刀,割脾刀,飯勺,瓷盆。5•如何割蜜?用刀把在箱外輕輕敲擊,讓其騷動。提前發個信號,會降低中蜂兇狠度。用艾葉煙對箱內吹幾口,蜂群會扎進巢內大量吸蜜。蜜蜂遇到危險後,吸蜜飛逃,是遺傳基因決定的。稍等一會,這時吸飽蜜的蜂就溫順多了。拿刀在蜂桶上蓋四周用力一劃,揭開上蓋,滿滿的巢蜜就呈現在你面前。把蜂桶按巢脾方向與地面成九十度放平,在底部墊一厚木塊,使蜂蜜這邊低於另一頭。艾煙驅蜂,瓷盆在桶口接好,用長刀沿桶內壁四周切到十字架為止。需要巢蜜的客戶,拿割脾刀順蜂路插進後,扭轉90度,平穩地從這頭劃到另一頭,小心取出整張巢蜜脾。只需液態蜜,就用飯勺直接挖到盆中。邊挖邊看,挖到粉脾即停。若蜜脾還在十字架以下,也只能挖到十字架為止,以防墜脾。邊割邊驅蜂,割完蜜後,蜂桶復原,箱外的蜜蜂自會爬進桶內。蜜蜂修復巢脾一夜,第二天,把蜂桶倒轉,蜂兒又會從上往下做脾發展。結束後用水衝、土蓋處理掉在地面的蜂蜜。

蜜蜂(Bee/Honey bee)在昆蟲分類學上屬於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部、蜜蜂總科、蜜蜂科昆蟲的統稱,是膜翅目重要的類群。

根據化石資料,蜜蜂在第三紀晚始新世地層中己大量發現,蜜蜂科的許多種類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在中國古代就有對蜜蜂及其用途的記載。不少種類的產物或行為與醫學(如蜂蜜、王漿、蜂毒)、農業(如作物傳粉)、工業(如蜂蠟、蜂膠)有密切關係,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人工馴養用來釀蜜的意大利蜜蜂和東方蜜蜂[1] 。

蜜蜂屬膜翅目、蜜蜂科。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體長8—20毫米,黃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頭與胸幾乎同樣寬;腰部較胸部、腹部纖細;觸角膝狀,複眼橢圓形,口器嚼吸式,後足為攜粉足;兩對膜質翅,前翅大,後翅小,前後翅以翅鉤列連鎖;腹部近橢圓形,體毛較胸部為少,腹末有螫針。蜜蜂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蟲態。

蜜蜂是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三型蜂都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成蜂)4個發育階段。蜜蜂的4個階段在形態上均不相同。

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細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頭。蜂王產下的卵,稍細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內的胚胎經過3天發育孵化幼蟲。

幼蟲:白色蠕蟲狀。起初呈C字形,隨著蟲體的長大,蟲體伸直,頭朝向巢房。在幼蟲期由工蜂飼餵。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前3日飼餵在蜂王漿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 蟲漿,它們就發育成工蜂。同樣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幼蟲期被不間斷地飼餵大量的蜂王漿,就將發育成蜂王。

工蜂幼蟲成長到6日末,由工蜂將其巢房口封上蠟蓋。封蓋巢房內的幼蟲吐絲作繭,然後化蛹。封蓋的幼蟲和蛹統稱為封蓋子,有大部分封蓋子的巢脾叫做封蓋子脾(蛹脾)。工蜂蛹的封蓋略有突出,整個封蓋子脾看起來比較平整。雄蜂蛹的封蓋凸起,而且巢房較大,兩者容易區別。工蜂幼蟲在封蓋後的 2日末化蛹。

蛹:蛹期主要是把內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種器官。逐漸呈現出頭、胸、腹3部分,附肢也顯露出來,顏色由乳白色逐步變深。發育成熟的蛹,脫下蛹殼,咬破巢房封蓋,羽化為成蜂。

成蜂:剛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較軟,體表的絨毛十分柔嫩,體色較淺。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體內各種器官逐漸發育成熟。


勐海宋郭茶業


怎樣才能讓桶養中蜂達到旺群,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反過來的意思就是為什麼中蜂達不到旺群。其實相對來說土養的中蜂達到旺群是比較簡單的,只要養殖的地方蜜源不是過少,基本上能夠快速達到旺群,根據觀察,土養的中蜂不是達不到旺群,而是達到旺群以後維持的時間不長,要麼越分越小,要麼最後逃群或者滅群,所以我們可以從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決的辦法。

一、土養的中蜂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

對於土養的中蜂來說,一般只要我們養殖,蜂群達到強群的條件就是一個,蜂王質量好,對於我們養殖的位置和蜂箱處理科學,這樣蜂群一般幾個月就會達到強群,但是往往達到強群以後就比較難以維持。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呢?主要是土養的中蜂管理上以一個蜂群為單位,我們是不用經常開箱檢查的,而且土養中蜂大多是自生自滅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達到強群就比較快,主要還是養蜂人打擾比較少,蜜蜂充足,土養的養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習性。

二、為什麼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個人認為這才是土養中蜂的重點,那就是為什麼難以維持強群。從個人養殖的經驗來看,造成土養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學、沒有巢蟲防治概念、從來不飼餵、從來不換王、沒有培育適齡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學

對於活框養殖的取蜜我們都知道,雖然活框養殖可以過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後只要遇到惡劣天氣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時間,養蜂人都會通過飼餵來滿足蜂群的日常營養需要。但是土養的很少這樣取蜜,一般土養的就是選擇一個時間取蜜,根據養蜂人的感覺,想取多少取多少。由於土養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時候把幼蟲脾也去掉,導致幼蟲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惡劣氣候,蜜蜂難以度過難關,最後被餓死。

第二:沒有巢蟲防治概念

這是土法養蜂最常見的現象,在小時候注意觀察過,我們當地沒有巢蟲的說法,一般說棉蟲,其實就是巢蟲。我們當地養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蟲的,一般就是等巢蟲自生自滅,所以在我們當地養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滅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比較簡單,因為巢蟲滋生的時間一般在一年左右,因為新的蜂群中巢蟲是不會滋生的,但是超過一年以後如果蜂群中還有較多的老舊蜂脾,巢蟲必然氾濫,強群勉強堅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堅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養中蜂養殖失敗。

第三:從來不飼餵

對於土養的蜜蜂來說,飼餵比較困難是一個問題,養蜂人從來沒有飼餵概念也是一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是純天然的蜂蜜,沒有飼餵過,但是在過去那麼多年蜜蜂的發展中,沒有經過飼餵蜂蜜的產量一直上不去,應該說蜂蜜的產量提升除了活框養殖出現外,科學的飼餵也是一個關鍵。在這裡我們不否認有部分蜂蜜因為飼餵出現質量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就算蜂蜜質量高,其產量也遠遠高出了過去的養殖方式。

第四:從來不換王

由於土法飼養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較困難,對於單純採用土法飼養的蜜蜂來說,蜂王幾乎都是自生自滅,最後導致蜂場中產生大量的老齡蜂王,雖然說蜂王分走的時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點養蜂經驗的養蜂人都會把分蜂團收回來,實際上我們蜂場中老蜂王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導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齡蜂王,帶群能力差,產卵能力差,難以繁殖為強群。

第五:沒有培育適齡蜂概念

這裡我們說的適齡蜂一般包含兩種,一種是適齡的採集蜂,一種是適齡的越冬蜂,這兩種養殖方式在傳統土養的蜂群中都是沒有被採用的,導致了蜂群在該採蜜的時候奪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該越冬的時候適齡越冬蜂數量少,最後產蜜不高,越冬失敗。

三、解決辦法

其實找到了原因,想要解決就比較簡單了,我們根據上面的原因來尋找解決辦法。

第一:科學取蜜

怎麼科學取蜜呢?可以採取一掃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須根據取蜜後的氣候條件進行餵養,該獎勵的獎勵,該輔助的輔助,保證蜂群不會因為取蜜而飢餓。

第二:堅持巢蟲防治

土養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蟲其實在過去就已經有了方法,小時候我們當地的老人也採用割脾的方式來對巢蟲進行防治,但是並沒有注意到老脾對蜂群的危害,所以在過去防治巢蟲都是割掉多餘的巢脾,其實僅僅是保持了蜂群的強群,如果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割掉舊脾的同時,注意每年取蜜的時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舊脾全部去除,然後定期打掃, 這樣巢蟲就無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學飼餵

蜜蜂飼餵是一個科學的養殖方式,這不管是多權威的書籍或者機構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為消費者認為不行就不使用,否則我們養蜂的產量會很低,養殖也容易失敗,只要我們養殖過程中注意蜂產品的質量把控即可,至於飼餵方法,土養的蜜蜂並非沒有辦法飼餵,不管採用蜂團底部飼餵或者蜂箱壁掛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與土養結合

對於活框保持蜂王優質來說,比較困難的問題就是育王,那麼我們如何讓土養的蜜蜂保持蜂王優質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養殖幾箱活框的蜜蜂,採用活框的蜜蜂來培育蜂王,在每年我們最後一次取蜜的時候換掉土養蜂群中的老王,這樣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夠長期保持優質了,分蜂性會大大減弱,產蜜和產子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第五:堅持培育適齡蜂

對於適齡蜂的培育來說,活框養殖講究可以控制蜂王產卵,但是土法飼養想要控制蜂王產卵是比較困難的,一般培育適齡採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產卵的,所以我們可以計劃好大流蜜期時間,提前培育適齡採集蜂,對於越冬蜂來說,我們無法保證培育出來的越冬蜂都能夠不參與哺育和採集工作,但是隻要我們在越冬前進行大量的飼餵,讓蜂王大量產卵,到了冬季的時候還是會有大量沒有參與哺育的適齡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野外獵人小莫


中蜂是中華大地上的土生蜂種,比較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中蜂土養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但依然野性十足,依然愛分蜂、愛飛逃、難於長期維持強群。土養中蜂難於長期維持強群,蜂語語認為,主要是下面五種原因。

土養中蜂為何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一、土養中蜂沒有有效控制分蜂熱

土養中蜂最大的優點就是管理少、用工少,最大的弱點就是管理麻煩,很難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管理,甚至根本就沒有管理。在外界溫度適宜、蜜源豐富的季節,擁有一定群勢的蜂群很快就能發展為強群,出於生存的本能、繁衍的目的,工蜂便會築造王臺,發生自然分蜂,不加以人工干擾,任由分蜂,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自然分蜂,不管多強的群勢,剎那芳華便土崩瓦解。因此,

土養中蜂野性難馴,如果對蜂群的自然分蜂不加控制,任由發展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強群的。

二、土法取蜜無異於殺雞取卵,有礙蜂群持續發展

有些土法取蜜,不管季節、氣候,採取“一鍋端”割蜜,無異於殺雞取卵,嚴重阻礙蜂群的持續發展。大多數的土法取蜜,都是毀巢取蜜在繁殖期,中蜂王產卵按每天600粒計算,工蜂21天羽化,那麼,一個蜂巢中就有卵、蟲、蛹合計20天*600=12000只,全部羽化成蜂,相當於4脾足蜂。殺雞取卵式取蜜後,20天內少了4脾工蜂羽化,新陳代謝的老蜂會不斷死去,整個蜂群的蜜蜂數量呈銳減趨勢。雖然土養中蜂一年只取蜜1-2次,對蜜蜂來說,每次都是滅頂之災,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生存都成問題,更別說長期保持強群了。

三、土養中蜂,蜂王缺乏更新

什麼樣的蜂王就帶領什麼樣的蜂群,新蜂王產卵力強、能維持強群、不易產生分蜂熱 ,而老蜂王產卵逐漸減少,只要蜂群得到一定的發展,就會遭到工蜂嫌棄,只能另立門戶、重建家園。當新家一旦繁榮,產卵越來越少的老蜂王又得拋家舍業、重開礓土。如此循環,總是新桃換舊符,所有蜂王都難逃此卻,所有蜂群也難免此難。長此以往,不更換蜂王的土養中蜂,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強群的。

四、蜂群定地養殖的消長規律

土養中蜂,一般採取定地養殖,定地養殖的蜂群,會隨著氣候環境和蜜源狀況的變化,而呈現週期性的消長規律。外界溫度適宜、蜜源植物豐富的季節,往往蜂群就強盛。反之,高溫或低溫、蜜源缺乏的季節,蜂群就會逐漸變弱。定地養殖的蜂群,不可能一年四季都風調雨順、蜜源不斷,土養中蜂不能長期維持強群,也在情理之中。

五、土養中蜂缺乏科學管理

相對於活框養殖來說,土養中蜂缺乏科學管理,沒有計劃和目的、聽之任之,這樣發展起來的強群,是很難維持長久的。

1.自然繁殖的蜂群,往往在蜜源之物開花流蜜時,蜂群還沒有發展起來,浪費大量的資源,等到蜂群發展起來了,流蜜期已經過了,反而大量增加飼料消耗,嚴重阻礙蜂群持續發展。這樣的蜂群,一旦進入蜜源匱乏的度夏期,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強群,眨眼間,就不復存在了。

2.越冬前,蜂王的產卵量會隨著溫度越來越低,變得越來越少,不加以管理和控制,任由發展,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越冬蜂就會越來越少 ,對於越冬期短的地方來說,造成的後果也許不算太嚴重,但如果對越冬期長的地方來說,這樣的蜂群,看起來很龐大,但真正的越冬蜂數量非常少,即使能夠順利越冬,蜂量也所剩無幾了。

總結:土養中蜂野性難馴,如果對蜂群的自然分蜂不加控制,任由發展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強群的。土法取蜜,不管季節、氣候,採取“一鍋端”割蜜,無異於殺雞取卵,嚴重阻礙蜂群的持續發展。不更換蜂王的土養中蜂,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強群的。土養中蜂,一般採取定地養殖,定地養殖的蜂群,會隨著氣候環境和蜜源狀況的變化,而呈現週期性的消長規律。相對於活框養殖來說,土養中蜂缺乏科學管理,沒有計劃和目的、聽之任之,這樣發展起來的強群,是很難維持長久的。


蜂語語


怎樣才能讓桶養中蜂達到旺群,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反過來的意思就是為什麼中蜂達不到旺群。其實相對來說土養的中蜂達到旺群是比較簡單的,只要養殖的地方蜜源不是過少,基本上能夠快速達到旺群,根據觀察,土養的中蜂不是達不到旺群,而是達到旺群以後維持的時間不長,要麼越分越小,要麼最後逃群或者滅群,所以我們可以從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決的辦法。

一、土養的中蜂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

對於土養的中蜂來說,一般只要我們養殖,蜂群達到強群的條件就是一個,蜂王質量好,對於我們養殖的位置和蜂箱處理科學,這樣蜂群一般幾個月就會達到強群,但是往往達到強群以後就比較難以維持。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呢?主要是土養的中蜂管理上以一個蜂群為單位,我們是不用經常開箱檢查的,而且土養中蜂大多是自生自滅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達到強群就比較快,主要還是養蜂人打擾比較少,蜜蜂充足,土養的養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習性。

二、為什麼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個人認為這才是土養中蜂的重點,那就是為什麼難以維持強群。從個人養殖的經驗來看,造成土養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學、沒有巢蟲防治概念、從來不飼餵、從來不換王、沒有培育適齡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學

對於活框養殖的取蜜我們都知道,雖然活框養殖可以過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後只要遇到惡劣天氣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時間,養蜂人都會通過飼餵來滿足蜂群的日常營養需要。但是土養的很少這樣取蜜,一般土養的就是選擇一個時間取蜜,根據養蜂人的感覺,想取多少取多少。由於土養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時候把幼蟲脾也去掉,導致幼蟲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惡劣氣候,蜜蜂難以度過難關,最後被餓死。

第二:沒有巢蟲防治概念

這是土法養蜂最常見的現象,在小時候注意觀察過,我們當地沒有巢蟲的說法,一般說棉蟲,其實就是巢蟲。我們當地養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蟲的,一般就是等巢蟲自生自滅,所以在我們當地養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滅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比較簡單,因為巢蟲滋生的時間一般在一年左右,因為新的蜂群中巢蟲是不會滋生的,但是超過一年以後如果蜂群中還有較多的老舊蜂脾,巢蟲必然氾濫,強群勉強堅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堅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養中蜂養殖失敗。

第三:從來不飼餵

對於土養的蜜蜂來說,飼餵比較困難是一個問題,養蜂人從來沒有飼餵概念也是一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是純天然的蜂蜜,沒有飼餵過,但是在過去那麼多年蜜蜂的發展中,沒有經過飼餵蜂蜜的產量一直上不去,應該說蜂蜜的產量提升除了活框養殖出現外,科學的飼餵也是一個關鍵。在這裡我們不否認有部分蜂蜜因為飼餵出現質量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就算蜂蜜質量高,其產量也遠遠高出了過去的養殖方式。

第四:從來不換王

由於土法飼養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較困難,對於單純採用土法飼養的蜜蜂來說,蜂王幾乎都是自生自滅,最後導致蜂場中產生大量的老齡蜂王,雖然說蜂王分走的時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點養蜂經驗的養蜂人都會把分蜂團收回來,實際上我們蜂場中老蜂王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導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齡蜂王,帶群能力差,產卵能力差,難以繁殖為強群。

第五:沒有培育適齡蜂概念

這裡我們說的適齡蜂一般包含兩種,一種是適齡的採集蜂,一種是適齡的越冬蜂,這兩種養殖方式在傳統土養的蜂群中都是沒有被採用的,導致了蜂群在該採蜜的時候奪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該越冬的時候適齡越冬蜂數量少,最後產蜜不高,越冬失敗。

三、解決辦法

其實找到了原因,想要解決就比較簡單了,我們根據上面的原因來尋找解決辦法。

第一:科學取蜜

怎麼科學取蜜呢?可以採取一掃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須根據取蜜後的氣候條件進行餵養,該獎勵的獎勵,該輔助的輔助,保證蜂群不會因為取蜜而飢餓。

第二:堅持巢蟲防治

土養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蟲其實在過去就已經有了方法,小時候我們當地的老人也採用割脾的方式來對巢蟲進行防治,但是並沒有注意到老脾對蜂群的危害,所以在過去防治巢蟲都是割掉多餘的巢脾,其實僅僅是保持了蜂群的強群,如果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割掉舊脾的同時,注意每年取蜜的時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舊脾全部去除,然後定期打掃, 這樣巢蟲就無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學飼餵

蜜蜂飼餵是一個科學的養殖方式,這不管是多權威的書籍或者機構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為消費者認為不行就不使用,否則我們養蜂的產量會很低,養殖也容易失敗,只要我們養殖過程中注意蜂產品的質量把控即可,至於飼餵方法,土養的蜜蜂並非沒有辦法飼餵,不管採用蜂團底部飼餵或者蜂箱壁掛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與土養結合

對於活框保持蜂王優質來說,比較困難的問題就是育王,那麼我們如何讓土養的蜜蜂保持蜂王優質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養殖幾箱活框的蜜蜂,採用活框的蜜蜂來培育蜂王,在每年我們最後一次取蜜的時候換掉土養蜂群中的老王,這樣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夠長期保持優質了,分蜂性會大大減弱,產蜜和產子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第五:堅持培育適齡蜂

對於適齡蜂的培育來說,活框養殖講究可以控制蜂王產卵,但是土法飼養想要控制蜂王產卵是比較困難的,一般培育適齡採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產卵的,所以我們可以計劃好大流蜜期時間,提前培育適齡採集蜂,對於越冬蜂來說,我們無法保證培育出來的越冬蜂都能夠不參與哺育和採集工作,但是隻要我們在越冬前進行大量的飼餵,讓蜂王大量產卵,到了冬季的時候還是會有大量沒有參與哺育的適齡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我是張二哥


為什麼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個人認為這才是土養中蜂的重點,那就是為什麼難以維持強群。從個人養殖的經驗來看,造成土養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學、沒有巢蟲防治概念、從來不飼餵、從來不換王、沒有培育適齡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學

對於活框養殖的取蜜我們都知道,雖然活框養殖可以過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後只要遇到惡劣天氣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時間,養蜂人都會通過飼餵來滿足蜂群的日常營養需要。但是土養的很少這樣取蜜,一般土養的就是選擇一個時間取蜜,根據養蜂人的感覺,想取多少取多少。由於土養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時候把幼蟲脾也去掉,導致幼蟲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惡劣氣候,蜜蜂難以度過難關,最後被餓死。

第二:沒有巢蟲防治概念

這是土法養蜂最常見的現象,在小時候注意觀察過,我們當地沒有巢蟲的說法,一般說棉蟲,其實就是巢蟲。我們當地養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蟲的,一般就是等巢蟲自生自滅,所以在我們當地養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滅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比較簡單,因為巢蟲滋生的時間一般在一年左右,因為新的蜂群中巢蟲是不會滋生的,但是超過一年以後如果蜂群中還有較多的老舊蜂脾,巢蟲必然氾濫,強群勉強堅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堅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養中蜂養殖失敗。

第三:從來不飼餵

對於土養的蜜蜂來說,飼餵比較困難是一個問題,養蜂人從來沒有飼餵概念也是一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是純天然的蜂蜜,沒有飼餵過,但是在過去那麼多年蜜蜂的發展中,沒有經過飼餵蜂蜜的產量一直上不去,應該說蜂蜜的產量提升除了活框養殖出現外,科學的飼餵也是一個關鍵。在這裡我們不否認有部分蜂蜜因為飼餵出現質量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就算蜂蜜質量高,其產量也遠遠高出了過去的養殖方式。

第四:從來不換王

由於土法飼養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較困難,對於單純採用土法飼養的蜜蜂來說,蜂王幾乎都是自生自滅,最後導致蜂場中產生大量的老齡蜂王,雖然說蜂王分走的時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點養蜂經驗的養蜂人都會把分蜂團收回來,實際上我們蜂場中老蜂王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導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齡蜂王,帶群能力差,產卵能力差,難以繁殖為強群。

第五:沒有培育適齡蜂概念

這裡我們說的適齡蜂一般包含兩種,一種是適齡的採集蜂,一種是適齡的越冬蜂,這兩種養殖方式在傳統土養的蜂群中都是沒有被採用的,導致了蜂群在該採蜜的時候奪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該越冬的時候適齡越冬蜂數量少,最後產蜜不高,越冬失敗。

三、解決辦法

其實找到了原因,想要解決就比較簡單了,我們根據上面的原因來尋找解決辦法。

第一:科學取蜜

怎麼科學取蜜呢?可以採取一掃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須根據取蜜後的氣候條件進行餵養,該獎勵的獎勵,該輔助的輔助,保證蜂群不會因為取蜜而飢餓。

第二:堅持巢蟲防治

土養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蟲其實在過去就已經有了方法,小時候我們當地的老人也採用割脾的方式來對巢蟲進行防治,但是並沒有注意到老脾對蜂群的危害,所以在過去防治巢蟲都是割掉多餘的巢脾,其實僅僅是保持了蜂群的強群,如果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割掉舊脾的同時,注意每年取蜜的時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舊脾全部去除,然後定期打掃, 這樣巢蟲就無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學飼餵

蜜蜂飼餵是一個科學的養殖方式,這不管是多權威的書籍或者機構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為消費者認為不行就不使用,否則我們養蜂的產量會很低,養殖也容易失敗,只要我們養殖過程中注意蜂產品的質量把控即可,至於飼餵方法,土養的蜜蜂並非沒有辦法飼餵,不管採用蜂團底部飼餵或者蜂箱壁掛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與土養結合

對於活框保持蜂王優質來說,比較困難的問題就是育王,那麼我們如何讓土養的蜜蜂保持蜂王優質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養殖幾箱活框的蜜蜂,採用活框的蜜蜂來培育蜂王,在每年我們最後一次取蜜的時候換掉土養蜂群中的老王,這樣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夠長期保持優質了,分蜂性會大大減弱,產蜜和產子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第五:堅持培育適齡蜂

對於適齡蜂的培育來說,活框養殖講究可以控制蜂王產卵,但是土法飼養想要控制蜂王產卵是比較困難的,一般培育適齡採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產卵的,所以我們可以計劃好大流蜜期時間,提前培育適齡採集蜂,對於越冬蜂來說,我們無法保證培育出來的越冬蜂都能夠不參與哺育和採集工作,但是隻要我們在越冬前進行大量的飼餵,讓蜂王大量產卵,到了冬季的時候還是會有大量沒有參與哺育的適齡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青松垂釣S


怎樣才能讓桶養中蜂達到旺群,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反過來的意思就是為什麼中蜂達不到旺群。其實相對來說土養的中蜂達到旺群是比較簡單的,只要養殖的地方蜜源不是過少,基本上能夠快速達到旺群,根據觀察,土養的中蜂不是達不到旺群,而是達到旺群以後維持的時間不長,要麼越分越小,要麼最後逃群或者滅群,所以我們可以從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決的辦法。

一、土養的中蜂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

對於土養的中蜂來說,一般只要我們養殖,蜂群達到強群的條件就是一個,蜂王質量好,對於我們養殖的位置和蜂箱處理科學,這樣蜂群一般幾個月就會達到強群,但是往往達到強群以後就比較難以維持。為什麼容易達到強群呢?主要是土養的中蜂管理上以一個蜂群為單位,我們是不用經常開箱檢查的,而且土養中蜂大多是自生自滅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達到強群就比較快,主要還是養蜂人打擾比較少,蜜蜂充足,土養的養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習性。

二、為什麼土養中蜂難以長期維持強群?

個人認為這才是土養中蜂的重點,那就是為什麼難以維持強群。從個人養殖的經驗來看,造成土養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學、沒有巢蟲防治概念、從來不飼餵、從來不換王、沒有培育適齡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學

對於活框養殖的取蜜我們都知道,雖然活框養殖可以過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後只要遇到惡劣天氣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時間,養蜂人都會通過飼餵來滿足蜂群的日常營養需要。但是土養的很少這樣取蜜,一般土養的就是選擇一個時間取蜜,根據養蜂人的感覺,想取多少取多少。由於土養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時候把幼蟲脾也去掉,導致幼蟲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惡劣氣候,蜜蜂難以度過難關,最後被餓死。

第二:沒有巢蟲防治概念

這是土法養蜂最常見的現象,在小時候注意觀察過,我們當地沒有巢蟲的說法,一般說棉蟲,其實就是巢蟲。我們當地養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蟲的,一般就是等巢蟲自生自滅,所以在我們當地養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滅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比較簡單,因為巢蟲滋生的時間一般在一年左右,因為新的蜂群中巢蟲是不會滋生的,但是超過一年以後如果蜂群中還有較多的老舊蜂脾,巢蟲必然氾濫,強群勉強堅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堅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養中蜂養殖失敗。

第三:從來不飼餵

對於土養的蜜蜂來說,飼餵比較困難是一個問題,養蜂人從來沒有飼餵概念也是一個問題,雖然聽起來是純天然的蜂蜜,沒有飼餵過,但是在過去那麼多年蜜蜂的發展中,沒有經過飼餵蜂蜜的產量一直上不去,應該說蜂蜜的產量提升除了活框養殖出現外,科學的飼餵也是一個關鍵。在這裡我們不否認有部分蜂蜜因為飼餵出現質量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就算蜂蜜質量高,其產量也遠遠高出了過去的養殖方式。

第四:從來不換王

由於土法飼養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較困難,對於單純採用土法飼養的蜜蜂來說,蜂王幾乎都是自生自滅,最後導致蜂場中產生大量的老齡蜂王,雖然說蜂王分走的時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點養蜂經驗的養蜂人都會把分蜂團收回來,實際上我們蜂場中老蜂王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導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齡蜂王,帶群能力差,產卵能力差,難以繁殖為強群。

第五:沒有培育適齡蜂概念

這裡我們說的適齡蜂一般包含兩種,一種是適齡的採集蜂,一種是適齡的越冬蜂,這兩種養殖方式在傳統土養的蜂群中都是沒有被採用的,導致了蜂群在該採蜜的時候奪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該越冬的時候適齡越冬蜂數量少,最後產蜜不高,越冬失敗。

三、解決辦法

其實找到了原因,想要解決就比較簡單了,我們根據上面的原因來尋找解決辦法。

第一:科學取蜜

怎麼科學取蜜呢?可以採取一掃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須根據取蜜後的氣候條件進行餵養,該獎勵的獎勵,該輔助的輔助,保證蜂群不會因為取蜜而飢餓。

第二:堅持巢蟲防治

土養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蟲其實在過去就已經有了方法,小時候我們當地的老人也採用割脾的方式來對巢蟲進行防治,但是並沒有注意到老脾對蜂群的危害,所以在過去防治巢蟲都是割掉多餘的巢脾,其實僅僅是保持了蜂群的強群,如果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割掉舊脾的同時,注意每年取蜜的時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舊脾全部去除,然後定期打掃, 這樣巢蟲就無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學飼餵

蜜蜂飼餵是一個科學的養殖方式,這不管是多權威的書籍或者機構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為消費者認為不行就不使用,否則我們養蜂的產量會很低,養殖也容易失敗,只要我們養殖過程中注意蜂產品的質量把控即可,至於飼餵方法,土養的蜜蜂並非沒有辦法飼餵,不管採用蜂團底部飼餵或者蜂箱壁掛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與土養結合

對於活框保持蜂王優質來說,比較困難的問題就是育王,那麼我們如何讓土養的蜜蜂保持蜂王優質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養殖幾箱活框的蜜蜂,採用活框的蜜蜂來培育蜂王,在每年我們最後一次取蜜的時候換掉土養蜂群中的老王,這樣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夠長期保持優質了,分蜂性會大大減弱,產蜜和產子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第五:堅持培育適齡蜂

對於適齡蜂的培育來說,活框養殖講究可以控制蜂王產卵,但是土法飼養想要控制蜂王產卵是比較困難的,一般培育適齡採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產卵的,所以我們可以計劃好大流蜜期時間,提前培育適齡採集蜂,對於越冬蜂來說,我們無法保證培育出來的越冬蜂都能夠不參與哺育和採集工作,但是隻要我們在越冬前進行大量的飼餵,讓蜂王大量產卵,到了冬季的時候還是會有大量沒有參與哺育的適齡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苦惱的烏鴉


土蜂也要引進外面的蜂王進行雜交改良,優選能維持大群的蜂王,長期不引進容易造成近親繁殖,維持不了大群,按照西蜂管理方法,產量能增加一倍,中鋒也可以小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