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友情提示:本文虽长,但非常好读。


一、周播剧是什么?

对国内观众而言,周播剧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并不能怪观众,因为国内电视剧创作和播出环境的限制,原本并不利于周播剧的发展。

进入正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剧集名单:

韩剧丨一周播两集:

《梨泰院》、《来自星星的你》、《谤法》、《太阳的后裔》、《W-两个世界》、《蓝色大海的传说》等剧。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美剧丨一周播一集:

《权力的游戏》、《生活大爆炸》、《老友记》、《越狱》、《行尸走肉》、《欲望都市》等剧。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日剧丨一周播一集:

《白色巨塔》、《东京爱情故事》、《半泽直树》、《LEGAL HIGH》、《交响情人梦》、《悠长假期》等剧。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周播剧,是一周播出一次。而周播背后的意义则是边写、边拍、边播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观众对播出剧情的反馈能够及时被编剧接收,从而在接下来制作播出的剧集中做出调整,而广告商也能在新品发布时方便植入,而不用担心时效性。

换句话说,上一集,观众十分讨厌某一个人物,反馈给主创,下一集,编剧就会写死他。

新手机发布时,下一集,你就能看到自己刚买的手机,主角也在用。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梨泰院》中新上市的手机植入

观众羡慕韩国电视剧能及时倾听观众的声音,甚至剧情能紧跟时代,这周现实中发生的新闻,下周就会出现在电视剧中。

这种运作方式对产业链要求极高,从前期策划、编剧到拍摄的导演、摄影、灯光、道具,再到后期的剪辑、包装,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周播背后是从上游投资到下游播出的全产业配合,目前国内较为类似的工作流程是近年来的综艺真人秀节目,那么国内的电视剧有没有可能实现周播剧的制作模式呢?


二、周播剧的市场需求初步形成

电视剧的首要属性是商品,大部分商品是根据需求批量生产或者量身定制,电视剧也不例外。中国长期以来物资和娱乐方式的匮乏,以及官方文化机构的权威性共同造就了中国电视剧的日播传统。“15年前电视剧还是创作,10年前转向娱乐,现在许多直接变成了买卖。”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电视剧的影响。在从精品到泛娱乐化到精准定位观众群体造成暂时性混乱的演化过程中,电视剧制作方、播出方和观众互相成长、适应。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2019年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现场

(一)观众改变收视习惯

中国电视剧以日播剧为主。这种情况与中国社会进关系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选择娱乐方式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娱乐方式呈现多元化,从每天晚上7点半到10点守着电视台的黄金档的单一选择,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电视剧观众的分流十分明显,于是从电视台给什么看什么的时代进入到自主选择看或是不看的时代。

互联网对传统观剧渠道造成颠覆性冲击。互联网的特性是开放和自由,相对于封闭、单向的电视台播出渠道来说,及时反馈和互动性更是致命的优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互联网上观看电视剧和节目,不仅接触国外新的电视剧制播形式和内容,即周播剧,也对电视台的贴剧广告的营收造成巨大影响,电视台不得不与视频网站合作播出,寻求新的赢利模式以弥补渠道广告损失。

周播剧培养起来的观众群体中部分与中国日播剧观众重合,却把观剧习惯全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2013年各地卫视及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收视率超过1%的仅占10%左右。75%的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与此同时,视频网站点击量首次超过传统剧的定制剧。网络周播剧《万万没想到》(导演:易振兴,2013年)和《屌丝男士》(导演:董成鹏,2012年)的播放量分别突破3亿和4亿。”[i]不论在网络上的观看有多大比例的重复,都表明了观众需要新鲜的电视剧题材,并且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周播剧,这些征兆表明中国电视剧观众正在改变收视习惯。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二)制作方加强风险控制

1996年,中国开始实行制播分离的改革举措,2007-2013年,国内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从2442家增长至6175家,持有甲种证机构数量从117家增长至137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制作水平差异很大,两极分化明显。数据显示,70%—80%的制作公司每年只有一部电视剧能够通过审批发行,生产5部以上的制作公司屈指可数。制作资源集中在不足百家电视剧制作公司手中,其中,主要集中于3-5家电视剧制作巨头。

“2011年内地电视剧产量为18000集左右,真正能在卫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只有7000多集。”几年来,一大部分小制作公司倒闭的同时,大公司也展开并购。2014年初,乐视影业并购花儿影视,华谊兄弟收购永乐影视,大公司的整合以及强强联合,一方面收窄了电视剧制作的数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电视剧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对风险控制强大的把控能力给电视剧市场带来更加理性的投资。

现有的日播剧制作模式是一次拍完,打包卖给电视台,前期承担的成本风险及其巨大。而周播剧边拍边播的模式,意味着可以及时得到观众反馈,无论是从对于剧集的可持续性延续来讲,还是从随时终止剧集,减少损失来说,都是大公司倾向的风险较小的选择。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三)电视台寻求差异化竞争

中国电视剧市场中,渠道为王。在视频网站兴起之前,作为传统渠道的电视台掌握着电视剧播出的主动权。而电视台的赢利模式是广告收入,用于购买电视剧的资金也来自于广告收入,同时广告收入的多寡也决定着购买电视剧的价格。视频网站的兴起后 ,一面依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内容抢夺依靠收视率定价广告的传统电视的收视观众,一面出高价与电视台竞争电视剧的独播权。电视台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并且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这一趋势会愈演愈烈。电视台必须寻求内容的差异化发展。

2012年1月1日,电视台禁止插播广告的“限广令”正式实施。这一禁令使电视台的损失仅在当年就已经达到约200亿人民币。安徽卫视2012年黄金资源广告中标金额是4.6亿元,其中“中插广告”的比例是88%,高达4.1亿元。浙江卫视9.2亿元的广告招商,有59%的收入共计5.5亿元来自“中插广告”。高收视率意味着可以提高广告的单价,面对广告收入的减少,电视台对播出电视剧的选择更加谨慎。即使如此,电视台依然无法摆脱电视剧收视率的下滑。而周播剧灵活的广告跟进报价对广告商和电视台双方都具有吸引力。长期以来,这种报价制度在电视栏目上的成功运用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和认可。例如加多宝之于《中国好声音》、999小儿感冒灵颗粒之于《爸爸去哪儿》、立白洗衣液之于《我是歌手》。可见,在众多日播剧的主导的电视台黄金时段,电视台寻求差异化的意愿十分明显。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三、周播剧的立项审查逐步放宽

中国电视剧审查机制决定电视剧从立项到播出需要经过层层审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每年都会对当年的节目和电视剧政策进行调整,“限娱令”、“限广令”等政策直接决定电视台的营收状况。2002年,广电总局叫停全民追捧的《流星花园》(导演:蔡岳勋,2002年),2004年,广电总局规定黄金时段禁止播放涉案剧,2006年,广电总局禁止所有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境外动画片。但是广电总局的审查制度遵循着“大方向不违宪,细则可以商榷”的原则。“限娱令”和“限广令”后电视台的栏目和电视剧播出与营收受到巨大冲击,电视台不得不放弃“撒网捞鱼”的思维,转而寻求少而精的电视剧。与此同时,2012年广电总局对电视编排的新要求实际上暗示各大卫视制播周播剧。在天津卫视、竞速卫视、安徽卫视和浙江卫视等电视台还在观望时,广电总局并未叫停率先制播周播剧的在湖南卫视制播的首部周播剧《藏心术》(导演:袁英明,2011年)。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藏心术》剧照

(一)剧审制度对制作方式的约束

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注:现已拆分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

)《电视剧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国产电视剧应当在电视剧制作完成后,按规定报相应的电视剧审查机构审查。第二十四条规定:电视剧审查机构应当自收到完备的电视剧报审材料之日起30日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并书面通知送审单位。审查通过的,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规定:已经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在发行、播放、进口、出口时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按规定重新送审。”电视剧播出必须要取得许可证,日播剧拍完送审可以等待的30日审查期限,周播剧“边拍边播”的制播方式不能具备这样的送审条件,在政策上具有约束性。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二)电视台对自制剧具有自审机制

政策暂时无法改变,但是政策的约束性也有不完善的部分。在中国播出渠道为王的电视剧制播现状中,电视台拥有主导权。所以电视台改变日播剧的动力也是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周播剧的动力。《电视剧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必须设立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以此负责审查本辖区内电视剧制作单位所制作的或与辖区外单位联合制作并使用本辖区单位《许可证》的电视剧。”这一规定意味着省级广播电视台能够制播自制剧,这使得电视台主导周播剧制作成为可能。湖南卫视多年来对自制剧的投入说明了其中的可行性。

电视台有电视栏目的特殊形式。电视栏目取得许可证后无需每期送审,制播方自审自查,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电视台自制剧可借用栏目试行制播,借栏目剧之名,行周播剧之实,以此规避电视剧送审周期长的弊端。

2014年,湖南卫视推出栏目“青春星期天”,以栏目剧的形式推出《爱的妇产科》(导演:蒋家骏,2014年)、《女王驾到》(导演:刘江,2014年)和《唱战记》(导演:王梓,2014年)等三部周播剧,便采用了这一形式。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湖南卫视周播剧场

2017年,浙江卫视推出“中国蓝周播剧场”,相继推出《秦时丽人明月心》(导演:刘欣,2017年)、《特种兵之深入敌后》(导演:谭俏,2018年)、《重耳传奇》(导演:赖水清、赵箭,2019年)。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浙江卫视周播剧场

受限于制作团队和政策的不可控性,与湖南卫视的《青春星期天》探索边拍边播的方式不同,浙江卫视仍然采用了日播剧的制作方式,集中拍摄并制作完成,只是在播出端由日播改为周播。


四、周播剧的借鉴模式已趋成熟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是英国BBC电视台于1930年播出的《花言巧语的人》,美国于1948年播出第一部电视剧《德克萨斯明星舞台》,此后日本等国家先后出现电视剧。较早的电视剧制作国家对成本的控制已经成熟。有的国家走向精品试探的道路,比如英国和美国,有的国家走向细分观众和市场的道路,比如日本。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由周播剧主导国内的电视剧市场。美剧的丰富和成熟是我国周播剧理应研究的类型,日剧细分市场的能力也值得借鉴,邻国韩剧作为后起之秀,一周两集的周播密度是我国周播剧过度时期最值得参考学习的榜样。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经典美剧

(一)美剧高投入和编剧核心模式

早在1977年,美剧周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导演:大卫·默辛格,1964年)就已出现在中国荧屏上,不过经过重新剪辑整理,并未以周播剧的模式播出。90年代,专门播放引进片的正大剧场先后播出包括《成长的烦恼》(导演:约翰·特雷西,1985年)、《侠胆雄狮》(导演:丹尼尔·阿提亚斯,1987年)等多部美剧周播剧。进入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新千年,2005年,美剧《越狱》(导演:桑福德·布克斯塔弗,2005年)引爆了中国年轻观众的周播剧市场,加上前期《老友记》(导演:凯文·S·布赖特,1994年)和后续诸多美剧培养的粉丝,中国正在形成一股数量众多的周播剧观众群体。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老友记》剧照

美剧的高投入众所周知。横向上对比其他国家,均价每集200万美元左右,超出这个水平的剧集比比皆是。HBO制作的《权力的游戏》(导演:戴维·贝尼奥夫,2011年)(总投资5000万美元,单集成本平均为500万美元,《大西洋帝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2010年)第一集成本1800万美元,《太平洋战争》(导演:卡尔·弗兰克林,2010年)成本高达2.2亿美元,单集成本高达2000万美元。FOX制作的《史前新纪元》(导演:亚历克斯·格拉维斯,2011年)单集成本为2000万美元。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太平洋战争》海报

以中国为例,平均单集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单集200万元人民币已是高投入,《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2012年)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隋唐英雄》(导演:李翰韬,2012年)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隋唐演义》(导演:钟少雄,2013年)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与美剧投资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楚汉传奇》海报

高投资带来更专业、高效的团队,更精致的场景和道具,更逼真的特效以及更广泛的题材。从而边拍边播这一周播剧最重要的特征得以实现。

美剧中的编剧占据核心地位。知名美剧编剧通常由团队组成,团队中有一到两个核心编剧同时身兼制片人。这种整合的身份通常能够很好地保证剧本的质量和持续性。一般情况下,编剧能拿到剧集收益的10%,在身兼制作人时,收益比例就相当高。比如美剧一季带给制片人兼编剧的收入通常超过1000万美元,每当该剧重播一次,编剧还能拿到很高的专利费。通常,一线编剧一年的收入超过绝大部分一线电影演员。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美剧编剧办公室

编剧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分工也有不同,情节、对白、场景等均有专职编剧撰写。例如《CSI》(克里斯·卡特,2000年)拥有总数超过20人的编剧团队,《24小时》(导演:斯蒂芬·霍普金斯,2001年)的编剧有16位。并且这些编剧除开专业的剧作能力,还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如写《律师本色》(导演:大卫·E·凯利,1997年)的编剧是律师出身;写《急诊室的故事》(导演:克里斯多佛·楚莱克,1994年)的编剧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

此外,美剧大多具有专属的“剧本医生”,为剧集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把关,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美剧的可信度与质量得到保证。


(二) 日剧分时段和划类别模式

日剧是亚洲进入周播剧模式较早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参与日本战后重建工作,在政治与军事上进行规训的同时,美国文化给日本带来极大的影响。此时,美剧的周播剧形式进入日本。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剧在1970年代起就进入了十分成熟的“四季档”模式,即春夏秋冬四季。而四季档中,以日为单位,又形成日本独有的分时段制模式,主要有晨间档、午间档、夕方剧、黄金档和深夜档。

每个时段的电视剧的题材不同,时长也不同。由于早晨时间较少,所以晨间剧一集只有15-20分钟,在中午和傍晚休息放松得到时段播放的午间剧和夕方剧长度为20-30分钟。传统的黄金档集中在晚上21点-22点,现在扩充为晚上19点-22点。深夜档一般在23点之后播出。时长多为20分钟左右。

日剧的分时段制对于细分观众人群很有作用。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日剧精细的类别划分模式。

晨间档针对家庭主妇,例如NHK电视台的晨间剧《阿信》(编剧:江口浩之,1983年)和《GEGEGE的妻子》(导演:渡边良雄,2010年)等。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阿信》剧照

午间档和夕方剧也是围绕家庭主妇展开,不同的是夕方剧还会兼顾老年人和放学归来的青少年观众。例如TBS午间剧和东海午间剧的夕方剧《我是主妇》(导演:高成麻亩子,2006年)和《砂时计》(导演:松田礼人,2007年)等,东京电视台的夕方剧《周刊赤川次郎》(导演:石川北二,2007年)和《美味学院》(导演:堀江庆,2007年)等。

黄金档是全民观看时段,是投资最大,使用最有人气的演员出演的电视剧。每一个季度的重头剧都会在本时段播出。例如TBS电视台的《交响情人梦》(导演:武内英树,2006年)和《半泽直树》(导演:福泽克雄,2013年)。

深夜档日剧与其他时段具有很大的差异,其特点是题材和尺度大,还有一些剧集具有试验性质,例如富士电视台的《世界奇妙物语》(导演:雨宫庆太,1990年)和朝日电视台的《变身特派员》(导演:冢本连平,2012年)。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世界奇妙物语》海报

日剧细分市场的努力使电视台制作电视剧和把握心理的能力得以增强,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制作团队。通过深夜剧的试验和探索拓展新的电视剧题材,培养自己的制作团队,并与晨间剧和午间剧一同培养自己的演员。电视台通过细分市场,得到全年龄段的收视群体。


(三)韩剧高时效和观众主导模式

近年来韩剧异军突起,频频在亚洲掀起“韩流”,从2005年的《大长今》(导演:李炳勋,2003年)到2011年的《城市猎人》(导演:陈赫,2011年)再到2013年的《继承者们》(导演:姜申孝,2013年)以及跨年播出的《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侑,2013年),与只在专业人士眼中水平很高的韩国电影工业相比,韩剧的势头猛烈的多。不但在国内取得高收视率,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不俗的口碑和关注度。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与美剧和日剧的大制作公司主导不同,韩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数量众多,时常以小搏大,出现黑马,所有没有哪家制作公司一家独大,竞争相当激烈。

身处这种环境中的韩剧制作公司逐渐演变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模式。时效性是每个国家的周播剧都具有的特点,韩剧把这一特点扩大,成为特色。时效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是在现代剧中与现实社会的时间线略保持同步,另一个是紧跟观众反馈。2010年5月,韩国天安号事件调查结果公布,这一事件出现在随后制播的政治剧《大物》(导演:吴宗录,2010年)中,除此之外,流行歌曲、热门节目都会出现在最近播出的电视剧中。韩剧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坐标通常与播出时间一致,以拉近剧中人与观众的时间差。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大物》海报

时效性的另一个特色紧跟观众反馈与韩剧的另一个特点密不可分,即观众主导模式。观众代表收视率,收视率的高低意味着电视台和电视剧中广告价格的高低,所以在一些剧情出现观众有别于编剧的走向和愿望时,编剧就会在下一周播出的剧本上及时调整。

例如2013年,SBS电视台播出的《继承者们》开播时收视率低迷,编剧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修改剧本,最终以高收视率完美收官。这种情况也出现在2014年2月结束的《来自星星的你》剧中,在最初几集剧中,男主角都敏俊多次穿着高领的毛衣,在观众表达不满后,被制作方取消高领造型。


五、周播剧的制播环境日益改善

在限娱令、限广令的规定下,电视剧的采购成本增加,广告收入减少。主导产业的渠道方——电视台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同步授权剧、引进剧和自制剧的多重冲击下,传统日播剧的收视群体的流失十分严重。对于周播剧这一新型的盈利模式,电视台有很强烈的播出意愿。在政策的松动下,网络周播剧的成功后,湖南卫视的探索中,周播剧的制播环境已然改善。


(一)网络周播剧的成功探索

互联网对传统媒介的冲击是巨大的。国内视频网站在不足十年间完成了从分享平台到购买版权,再到自制内容的蜕变。

从优酷于2009年推出首部网络自制剧《嘻哈四重奏》(导演:卢正雨,2009年)开始,截至2014年2月,网络自制剧不足2000集,但是仅2013年全年播放量已达21亿次。2014年各大视频网站预估的投资是1500-1700集左右,比去年相比,将增长45%左右。[vi]而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透露:“2013年国产剧产出15000集比2012年减少2000集,呈下降趋势。”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分别来看,搜狐视频于2013年投资的《屌丝男士》第一、二季(第二季尚未完结)共13集的播放量已超过7亿,而成本仅为60万和150万,全部制作成本不足搜狐视频购买一集热播剧的版权费用,但给搜狐视频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全网广告收益却不可估量。

搜狐还有《疯狂办公室》(导演:许美君,2011年)、《钱多多嫁人记》(导演:王小康,2011年)等自制剧。

追溯历史,优酷是最早开始自制剧的视频网站,截至2014年2月,《嘻哈四重奏》、《泡芙小姐》(导演:皮三,2011年)已播到第五季,上线不足三个月播放量即超过2.5亿次的《万万没想到》已经播出至第二季,相较之下,2012年网络播放量冠军《甄嬛传》(导演:郑晓龙,2011年),总播放量破亿用时近一个月。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甄嬛传》剧照

无论是搜狐视频还是优酷,他们制播的自制剧都是周播剧。《万万没想到》每上线一集,创作团队都会及时收集观众的评价反馈,以在下一周的剧集中做出调整。

进入2014年,《乐视午间自制剧场》(注:乐视网已倒闭)和腾讯视频的《午间自制剧场》开播,优酷总裁古永锵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将投入3亿元人民币加强优酷的自制内容制作与发行,可惜后来优酷被阿里收购,自制内容并未往周播剧倾斜。

制播了《屌丝男士》和发行大批美剧的搜狐视频总裁张朝阳则喊出了“2014年是自制元年”的口号。不仅如此,知名演员杨幂、海清和吴秀波等电视剧明星都将在2014年推出主演的网络剧。

此外,乐视网邀请到业内威望很高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搜狐视频与著名电视剧导演赵宝刚合作,均有自制剧项目推出,而这些自制剧无一例外是周播剧。

各家视频网站对于自制周播剧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大,在具有政策上的优势的情况下,会进一步与电视台电视剧抢夺观众。


(二)电视台对周播剧的试探

湖南卫视拥有王牌节目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电视台中定位最清晰,最具有创新能力,影响力排在前列的省级卫视。

广电总局“限娱令”正式实施前,凭借《快乐女声》影响力大增的湖南卫视便开始筹备周播剧,于2011年11月13日推出中国内地首部周播剧《被遗弃的秘密》。最终收视惨淡,草草收场。2012年,湖南卫视推出“第一周播剧场”,在首播剧《藏心术》惨淡收场后,周播剧《轩辕剑之天之痕》(导演:李国立,2012年)口碑虽差,收视率却很好,成为2012年暑期电视剧收视冠军。随后接档的《新白发魔女传》(导演:黄伟杰,2012年)却表现平平,之后播出的《艾米加油》(导演:刘俊杰,2012年)等周播剧收视低迷。湖南卫视的周播剧试探事实上已经失败。

边写边拍边播!这集吐槽,编剧下集就改,国内能实现吗?

湖南卫视的周播剧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播剧。他们依然采用日播剧的制作方式,只有周播的躯壳,却没有边拍边播的内核。对于周播剧来说,不采用边拍边播的制作方式意味着丧失了成本控制和灵活修改剧情走向的优势。

2013年12月28日,第一周播剧场正式停播,由栏目剧场《青春星期天》取代。周播剧《爱的妇产科》首播,虽然播出前已拍摄除了最后一集之外的所有部分,但是在现有制作条件下,又向真正的周播剧迈进了一步。

作为广电系的湖南卫视制作真正的周播剧面临诸多难题,首当其冲是大剧的审查,这决定边拍边播模式的困难。

湖南卫视在2014年主推《青春星期天》栏目周播剧却巧妙地化解了随时可能触碰到高压线的制作方式。其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周播剧制播人才的稀缺,高强度保质保量的周播剧制播模式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撑。湖南卫视谢涤葵导演团队制作的《变形记》到《爸爸去哪儿》,其实已经达到这种强度的工作。但是相对于市场需求,屈指可数的制作团队无以为继。


(三)电影导演对周播剧的尝试

现行周播剧的剧情倾向于独立成章。每周播出一集,一集一个故事,每周播出两集,两集一个故事或者两个故事,每周一集一个故事需要节奏更快,高潮迭起的故事,这与传统的日播剧相比具有很大不同,这种故事设定更像是一部电影分割两集的篇幅,事实上更适合电影导演执导。希望越来越多电影导演加入周播剧的制作,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周播剧进入主流播放平台和观众的视野。


结语

中国周播剧制播环境由渠道方、审查部门、制作方和观众共同推动所形成。外部多种模式的成功案例表明了周播剧在风险控制和盈利上具有优势,如今,渠道方意愿强烈,观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审查制度尚处于观望,制作方基于资本最优化的考虑也愿意配合渠道方推动,周播剧的土壤显然已经具备播种的条件。


屏幕前的朋友们,你觉得中国的周播剧能成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