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對於關羽之死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瓦倫木


關羽的死,值得從三個方面來仔細分析。一是個人的性格,二是軍事才能,三是荊州周圍險惡的戰略環境。

第一、性格方面: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犯了驕兵必敗的大忌。

1、對於盟友,傲慢無禮。三國時期,從國力來說,排第一的當然是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曹魏勢力,其次是在東吳經營了三代的孫權,而以劉備為代表的蜀國,實力是最差的。

當時以諸葛亮、魯肅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對天下形勢有清醒的認識,並且制定了吳蜀聯合以對抗北方曹操的戰略。荊州不但是前出攻擊曹魏的前沿陣地,也是吳國想得到的一塊地方,並且從道義上來說,這地方是吳國借給劉備的,蜀國有責任歸還。

關羽作為荊州的守將,第一要務應當是搞好與東吳的關係,貫徹執行兩國聯合以對抗曹魏的基本戰略。可關羽自恃勇武過人,難逢對手,自打周瑜死後,就看不起吳國的程普、呂蒙等一干大將。

尤其是當孫權有意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時,關羽不但拒絕,還當著使者的面說:“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樣極端的侮辱一國的君主,更進一步激化了吳蜀兩國的矛盾。

2、對內,自高自大不得人心。關羽帶兵攻打襄陽和樊城之前,命令糜芳守衛江陵,傅士仁守衛公安,將荊州城的門戶交給了這兩個人來防守。關羽為人待士卒親厚,對士大夫卻常常傲慢無禮,所以這二人與關羽的關係並不好,在後方供給糧草時也不給力。

這當然令關羽相當不滿,公開場合說,等回去了之後就要治這兩個人的罪。這種情況下,二人終日惶惶,估計也是沒有心思守衛城池,抵抗吳軍,所以呂蒙輕鬆的收復了荊州,而關羽最終死在了麥城。


第二、從軍事才能上來看,關羽可能更適合為將,不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帥才。

1、關羽缺乏為帥的大局觀。戰略上,作為蜀國在荊州的軍政負責人,重要職責是保境安民,確保夾在三個國家之間的這塊地盤不丟失,而不應該急著擴大地盤,急急忙忙去爭襄樊地區的控制權。

面對總體實力強大的魏國,即使荊州不計代價奪得襄城和樊城,恐怕自身也會損失非常慘重,奪下來,也不一定能守得住,何況旁邊還有一個居心叵測的東吳。

2、關羽對吳國奪取荊州的強烈意願估計不足。對孫權來說,他感覺關羽佔著荊州,如果再奪下襄樊地區的話,蜀軍佔據了有利地形,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統治力得到鞏固之後,可以順流而下,威脅吳國的大片領土。至於兩國之間的盟約,在國家利益面前也變得無足輕重了,看看劉備前半生的歷史,本就有些反覆無常。


第三、荊州夾在三個國家之間,與益州陸路交通極為不便,可以固守,不可主動出擊。

諸葛亮在“隆中對”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即說明這個地方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經常要打仗的地方。並且也說,需要一個各方面都令人放心的人來駐守。

關於爭天下時的戰略重心,諸葛亮的意見還是按照漢高祖劉邦還定三秦的老路線出兵北伐,荊州方向只需要起個牽制的次要作用。

只要不主動進攻襄樊的魏軍,蜀國防守荊州的力量是足夠的。一方面曹魏剛剛經歷漢中戰役的失利,讓劉備奪了漢中,另一方面,曹魏政權在經歷赤壁之戰的失敗之後,實力尚未恢復過來,在這種情況下,魏國不可能主動來挑釁有關羽防守的荊州。

至於吳國,他在水戰方面或許有一定實力,但面對依託城池防守的蜀軍,不管是呂蒙還是孫權,都沒有取勝的實力。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旦關羽領兵出征,荊州的防守就非常弱,給了呂蒙偷襲的機會。



結語

多年曆史的演變,使得關羽在民間成為忠義的化身。他的死亡,卻沒什麼與眾不同,只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子冬007


關雲長之死,其實與他自己有很大的關係。

他的死也宣佈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徹底地失敗。隆中對的中心思想是,佔據益州和荊州,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聯合孫權抵抗曹操。一旦曹操一邊出現內亂無暇顧及天下之爭時,蜀漢就可以從益州和荊州出兵,謀奪天下。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關雲長其實不是因為“大意”而失去的荊州,荊州之失的原因如下:

第一:關雲長情商不夠

孫權希望與關雲長聯姻,關雲長辱罵使者,不許婚。辱罵使者,這位使者回去肯定是添油加醋地破壞孫劉聯盟。南郡太守糜竺與公安守將士仁平時受關雲長輕慢,在軍需供應上,這兩人由犯錯。關雲長又有“還當治之”的威脅的話。

關雲長的低情商,催化了糜竺與士仁的反叛,後院起火直接造成了荊州之失。

第二:荊州無大將鎮守

荊州是個重要的戰略要地,關雲長攻襄樊,就該派一上將守荊州。錯誤的人員安排,給了東吳有可乘之機,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說襄樊之戰是關羽主動發動的,他就該負主要責任。如果是諸葛亮安排的襄樊之戰,諸葛亮就要負主要責任。

第三:荊州戰略位置

荊州的地理位置地處魏蜀吳三國邊界,在魏和吳的眼中,都屬於必爭之地。

關雲長之死的後遺症

劉備舉國起哀兵為關雲長報仇,還沒出徵張飛也被部下殺害,劉備猇亭兵敗,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荊州之失已經註定了蜀漢興復漢室的目標成為泡影。

關雲長的忠義表現在他對劉玄德的不離不棄,失荊州雖然是大錯,卻被後世選擇性地忽略掉了。


抱影無眠夜歸人


關羽的死,讓人感到很遺憾。歷史名將,以這種方式退場,真的令人痛惜。關羽作為名將,沒有得到一個名將應該有的死法。

可是如果對關羽之死事件深挖,不得不承認,這個結果是關羽宿命必然的結果。被後世稱為義薄雲天武聖人的關羽是有明顯性格缺點的,也是這些缺點導致關羽沒能善終。

而且是以自己認為非常屈辱的方式被俘而死。



驕傲的關羽

關羽的性格十分驕傲。每個人都有看重的東西,側重點不一樣。關羽不太看重錢財和女色,那麼他所側重的點就在聲望上,用現在的話來說甚至有些精神潔癖。

而且關羽很奇怪,他對士兵還不錯,卻對士大夫,或者說其他人,卻通常不放在眼裡,更別說尊老愛幼了。


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這是關羽聽說黃忠被封為後將軍之後的畫面,關羽聽說黃忠被破格提拔,跟自己同列五虎上將,很氣憤,以至於不肯接受劉備的敕封。這也說明關羽驕傲的性格,以及精神潔癖。

關羽內心很牴觸,以及接受不了黃忠跟自己平起平坐,他覺得這是對自己的褻瀆。



自負的關羽

我們可以看到,關羽時常視自己的對手長期發出如“土雞瓦狗、插標賣首”這樣的評價。這種價值觀是不可取的,應該尊重我們的對手,就算對方實力上不如自己。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尊重同僚是一種本分,尊重對手是一種風度,尊重使者是一種常識,尊重所有人是一種修養。

關羽貌似一點也沒做到。

關羽不但不尊重對手,還反其道而行之,喜歡專挑有一定名望的對手單挑,這也說明了關羽是個非常自負的人。

關羽的死呂蒙有直接關係,呂蒙評價關羽還算客觀:

“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

首先是對關羽的肯定,然後說出關羽的缺點,這個缺點在亂世之中是會致命的。



總結

關羽的這些性格特點,形成了關羽鮮明的人物特點,在三國時期找不出第二人。但也正是這些特點導致關羽的隕落,不得善終。

讓後人對關羽之死嘆息的同時,也禁不住思考,如果關羽能夠再謙虛一點,平常心一些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久,可是那還是關羽嗎?

所以關羽之死跟他的性格特點有直接的關係,雖然他的能力可以很好的駕馭這些缺點,但驕傲和自負的性格,我們也並不提倡。


賽半仙


提起關羽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有很高的評價,如忠肝義膽,武藝高強,善於謀略。為報答曹操斬顏良誅文丑。尋找結義大哥過五關斬六將。但關羽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自負過高。如孫權想與關羽結秦晉之好,但被說成虎女豈能嫁犬子,也徹底斷了聯吳抗魏的最基本方針,自負過高,如大意失荊州,最後導致死於麥城。雖然關羽在大事上並不成熟,但他的義薄雲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一部分。




大妮談古今


關羽之死,表面上看可以總結為幾點。

1、驕傲自大,多次挑釁東吳,為國招禍所致。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2、輕怠下屬,下屬叛變所致。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3、戰線太長,孤軍深入曹魏,貪功心切,情報不通暢。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以上是《三國志》中關於關羽兵敗的原因。而實際上關羽之死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的戰略方針有關。劉備奪取巴蜀,命關羽鎮守荊州,初步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意在兩路遙相呼應,劉備軍主力部隊都在漢中整頓,此時關羽在荊州造勢為漢中分擔壓力即可,但此時劉備集團剛剛獲得益州,坐擁荊州,益州,勢力空前強大,而關羽在荊州難免求功心切,在荊州空虛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曹魏,此時劉備諸葛亮也被益州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意識到關羽正在走向滅亡之路。

孫權集團方面,此時全國十三個州,魏國獨佔九州,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孫權和劉備唯有聯合起來才能和曹操抗衡。公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斬龐德,生擒于禁,威震華夏,讓原本一家獨大的曹魏集團出現了危機,此時如果孫權揮軍北上,與關羽遙相呼應,正是削弱曹魏的大好時機,甚至問鼎中原指日可待。然而孫權卻動了奪回荊州的念頭,隨後呂蒙白衣渡江,襲擊關羽,導致關羽前功盡棄,兵敗殞命。孫權雖奪得荊州,但與蜀漢卻結下不解之仇,隨後兩國交戰,互損國力,導致此後再也沒有問鼎中原的機會。孫權奪得荊州實在是以一己私仇而置大局於不顧,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孫權會有如此行為呢,答案就在於孫權只想守江東基業,成為一方諸侯,荊州為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奪回荊州可確保江東無憂,穩固江東基業,相對於問鼎中原,雄居吳越,做一方諸侯才是他的夢想。因此,我們說關羽兵敗被殺的根本原因與劉備軍團貪功心切,盲目自大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孫權集團沒有進取之心,只想稱霸江東有關。作為武將,戰死沙場也許才是最好的歸宿,相比關羽之死,張飛的死才更讓人唏噓不已。


劃過天空的拖鞋


歷史上,關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猛將,斬顏良,禽于禁,無不顯其威猛。個人覺得,同時代的魏,吳將領相比,關羽應該是最強的將領之一。

他的弱點:過分虛榮,而且瞧不起其他將領,馬超來降時,他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誰能比,諸葛說,馬超雖然雄烈過人,但只能於翼德並爭驅,而未及髯之美逸絕倫也。關羽聽後,非常高興,立即到處把諸葛的這封信給別人看。後來,劉備評五虎將時,將黃忠列為後將軍。關羽聽說後,非常不服氣,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也。孫權派人來說媒,要關羽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孫權的兒子,這是非常有利於吳蜀聯盟的,可是關羽居然把媒人罵走,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這麼不給孫權面子,被孫權殺害也在情理之中。可見關羽雖然有很強的軍事才幹,但是個性太強。用陳壽的話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各以短取敗。





靜寅軒主人


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後人尊為武聖,建廟祭祀,塑像供拜,

關羽之死,不能全以《三國演義》作為參考,因為《三國演義》是本小說,不是史書,小說裡的關羽是作者經過加工演義,有些情節是作者虛構想象的,

從史書上了解,關公之死先要從關羽丟失荊州說起,關羽丟失荊州是由於吳國孫權背信棄義,和關羽部下糜芳、傅士仁等小人叛變投敵,互相勾結,狼狽為奸造成的。

關羽雖然用人不當,可是關羽對人對事信守忠義,是非分明,城意待人,難免終為小人所害,於忠義增光!於武聖何損!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歷史上禪宗祖師達摩被小人下毒而死,西方的哲學史蘇格拉底被判服毒而亡,耶穌被綁在十字架燒死,他們的死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哲學家,宗教家的光輝形象,

史書《蜀記》上講:

公初出軍圍樊,夢豬齧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

史書上講關羽死前出兵圍攀,關羽晚上睡覺時夢到豬咬腳,白天對子平講:“我今年時運不好,回不去江表那裡去了”

關羽非常人,預感他要死了,才這樣講,

套用現代說來講,關羽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為後世楷模,崇拜敬仰,

以上是我對關公之死的看法,歡迎讀者指正評論,


李四ns


關羽死後才真正的成為忠義的化身,關羽活著時候。雖然有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這些都威震華夏。這些大多隻是威名。關羽是後世一代一代的傳頌,最終成為忠義的化身。唯一一個能在孔子之後成聖的人。


人道長隆


我認為關羽之死雖然是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實在令人嘆息。關羽被後世稱為忠義的化身,受到歷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江湖幫會、平民百姓的崇拜,確實不枉為英雄,但不應該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出走麥城,而應是在諸葛瑾來勸降時冷靜下來,分析一下當前形式,和諸葛瑾商談一番,假意和談,來個緩兵之計,爭取到更多時間,已待川西劉備的援兵。實在不該使用蠻力和孫權決一死戰,即使後來援兵無望的情況下,也應該和部將王甫、趙累、周倉及關平等人死守麥城,寧可戰死以身殉國,也不該抱著僥倖心理試圖突圍,從而導致被擒獲。反而成就了呂蒙、潘璋、馬忠等人的功勞,還受到孫權的羞辱:“你向來自認無敵,為什麼今天反倒被我擒獲,你今可服?最終關羽還是難免一死身首異處,一顆將星隕落。也不會留下關羽敗走麥城這一千古絕唱,令後人嗟嘆不已


一片丹心對待善良之人


謝謝你的問題!

從史料記載上來看,關羽對劉備忠心不二,作為忠義的化身不為過。同樣,眾所周知,關羽因為自視過高,輕視別人而導致了他身死人手。對於關羽之死,我的看法是:人人都有缺點,但別讓你的缺點致命。

一、關羽的忠義和能力

劉備被曹操打敗後,關羽落到曹操手裡。曹操雖然對關羽禮遇有加,但關羽想的卻是趕緊報完曹操的恩情,馬上回到劉備身邊。很快,關羽就替曹操斬了顏良,曹操也被他感動了,給了很多禮物送他走,關羽都沒要,直接投奔劉備去了。

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三國志》

從這裡看,關羽確實忠義無雙,不僅於此,關羽武力超群,毅力過人。後來關羽攻打曹仁、于禁,打的他們七軍皆沒,于禁投降,龐德被斬。再加上刮骨療傷時的談笑自若,留著長鬚的關羽可以說是真漢子,是許多人崇拜的對象。

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三國志》

二、關羽的狹隘將自己逼上死路

從之前的描述來看,關羽幾乎就快接近完美了。可關羽卻自視極高,心胸狹隘,最終將自己逼上了絕路。我們看看,關羽是如何順著孫權下的套,一步步走向絕路的:

1)求聯姻。孫權派人給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此時的孫劉,檯面上還是聯盟的關係。結果關羽瞧不上孫權,還把來說媒的人連同孫權一起辱罵了一頓。這就給了孫權撕破臉的由頭。

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

2)策反後援。關羽負責前方打仗,後方由糜芳和士仁供應糧草,這兩人名氣不大,自然也入不了關羽的眼。打仗的時候,這兩人輸送糧食不是很及時,關羽卻揚言“等我打完回去一定要治你們的罪。”兩人嚇得慌里慌張,孫權一唆使,他們便叛變了,關羽也就斷了糧。

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

3)背後偷襲。關羽在打曹仁的時候,曹操又派了徐晃增援曹仁。斷了糧草的關羽脫不開手,孫權便趁機把關羽的老婆孩子給虜走了。關羽的部隊被擊垮了,最終被孫權派人給斬首了。

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三、總結

關羽的形象高大威猛,忠義無雙,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視別人如草芥,連蜀國的馬超、黃忠等人也不放眼裡。而孫權正是利用了這一缺點,將關羽擊垮。

關羽的死讓人嘆息,沒有人能做到完美,都會有缺點,但不要讓自己的缺點成為致命的把柄!

{吉橙加鹽 味道更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