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的屍體該如何處理?火葬,掩埋,還是充當“軍糧”

古代的封建王朝,國與國之間幾年一小仗,幾十年一大仗的例子數不勝數,即使在大一統的王朝時期,中原農耕文明也會與北方遊牧民族衝突不斷。由於古代醫療衛生條件很差,冷兵器時代戰爭雙方都是近身肉搏,每次戰爭雙方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員兵力,因此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成千上萬的屍體,那麼古人究竟如何處理這些屍體的呢?

古代戰場上的屍體該如何處理?火葬,掩埋,還是充當“軍糧”

1.火葬

古代中原地區流行土葬,而對北方少數民族來說,火葬是處理屍體最高效便捷的辦法,把屍體鋪在乾草木柴上進行焚燒,當然屍體大多燃燒不充分,因此焚燒處理的大部分是敵人的屍體。在公元前284年,燕軍圍攻齊國的城市即墨,為了強迫齊人投降,他們就將齊國居民的祖墳掘開,並且放火焚燒齊國先人的屍體,即墨城的百姓看後嚎啕大哭,心中更加堅定了守城的意願,可見火葬在中國古人眼中是一種不尊重死者的處理方式。

古代戰場上的屍體該如何處理?火葬,掩埋,還是充當“軍糧”

2.土葬

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從秦朝的清朝,都會要求屍體務必以完整的方式下葬,即使是那些罪大惡極的罪犯,若能夠得到留全屍的懲罰,也會認為是對自己的一種恩賜。屍橫遍野的戰場如果放置不管的話,過不了幾天當地環境就會變得十分惡劣,它們不僅會汙染附近的空氣、河流和土地,並且還有可能傳播疫病。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挖一個大坑,將所有死難者的士兵遺骸全部就地掩埋,這樣就能夠隔絕空氣和屍體進行接觸,阻止瘟疫的蔓延。

相比挖大坑深埋,還有一種名為“築京觀”的屍體處理方式,即將戰敗方的屍體全堆在道路兩邊,然後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狀的土堆,既處理了敵軍屍體,還能炫耀軍功跟國家武力。後來,“築京觀”這種方法被漸漸淘汰,因為屍體堆積在一起,僅僅只是蓋土夯實,時間一久的話,不僅汙染環境,還會造成瘟疫。

古代戰場上的屍體該如何處理?火葬,掩埋,還是充當“軍糧”

3.充“軍糧”

這種方式就有點野蠻血腥了,類似於像原始的食人部落,不同於原始部族認為吃掉敵人可以獲得敵人的力量和智慧,不到萬不得已糧草斷絕也不會出此下策。安史之亂時,亂軍圍攻雎陽,唐將張巡死守經年,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無奈之下,張巡拉出自己的小妾當從宰殺,命將士食其肉。彼時城中百姓已然餓的開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張巡便下令先抓婦女充軍糧,沒過多久,婦女被吃光,又抓老弱和役夫為食,直至雎陽城破,城中單是被吃掉的人就達二三萬。極端情況下,敵人的屍體就成為一種充飢的“軍糧”。

杜甫曾做過一首描述戰場屍橫遍野悲慘景象的詩,其中說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總而言之,打掃戰場這種事一般都是由戰勝的一方來做的,因為失敗者連逃都來不及呢,更別說好好安葬自己同伴的屍體呢。而戰勝方肯定是會好好對待自己同伴的屍體的,甚至還可以被帶回家中交於親屬處理,讓這些英雄魂歸故里。然而如何處理戰敗者的屍體,那就需要看勝利者的心情是怎樣的了。戰爭殘酷,生命可貴,願世界沒有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