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文|鹤鸣甘棠

英国作家王尔德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句很时尚的名言:“漂亮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殊不知,脸蛋的漂亮有时靠粉饰,“恐龙”也会变“凤凰”,穿梭于茂密的雨林,“骄傲”地四处张皇;而有趣的灵魂却是孤独的,寂寞到这个世界仿佛没有时间的考量,夜如白昼,穿透心房。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便是最孤独的一位。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王小波曾说过:“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那么,李渔倾心写就的《闲情偶寄》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读过之后,你会猛然醒悟,漫漫人生竟然有如此妙不可言的开阔境遇。

01 李渔的“闲”是一种洒脱,更是一种精致

周作人说过:“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李渔的“闲”从何而来?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清两朝更替之际,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临政治生活的洗牌与重新开局,他没有“闲”的机会。

纵观李渔的一生,或贫或富,或卑或傲,或显或沉,或清或污,可谓是尝尽了人世之间的酸甜苦辣,他没有“闲”的资本。

虽然有过早年的“神童”传奇,但是一次科考的落第就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仕途之路,开启了古代文人少有的“自谋职业”之旅。

这不是经受不住打击,而是他有一种不同于平常人的思维和权衡 。

他的一生注定是神奇的,刊印自己的小说、经营自己的书坊,再到后来带领自家戏班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俨然是一位风生水起的“大腕明星”,引来众多的网红粉丝。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他把“学而优则仕”的束缚置之脑后,用“洒脱”的标签定义和包装自己,苦与乐皆成了生活的乐趣。

也只有这样,他才会把“洒脱”做成“精致”。

比如房屋整洁问题,李渔认为这是一门学问。

他在书中写到:

欲去浮尘,先用水洒......洒扫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

如何去“浮尘”又不致于“扬尘”?他手把手的教给你,好像是“洁癖”一般,我们反思一下,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房间里的空间器物陈设也要有规律可循,不可随意摆置。

  • 第一就是“忌排偶”:

当行之法,则有时变化,就地权宜,视形体为纵横曲直,非可预设规模者也。

意思是讲摆放物件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根据具体的地点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 第二就是“贵活变”:

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

这里是说物品陈设位置的问题,要“日异月新”,经常变化,这样一来呢,才能给空间增添生机。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读到这里,大家会有什么样的考虑?可以说,一个“闲”字不容易。

而这只是李渔“闲”学问的冰山一角。

他自视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并且善于加以巧妙的类比,或者随心所欲的结合,使人感觉既有新意,又不深奥,更具情趣。

比如在对女性才德的论述中,李渔谈及妻妾之别,通过对园林设计的感悟来阐述:

娶妻如买田庄,非五谷不殖,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

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成荫之树亦栽,不成荫之树亦栽,以其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而轻,不能顾名兼顾实也。

我们一般认为,古代妻妾之分是很简单的事,就是娶妻只有一个,纳妾可以若干。

而李渔不然,“娶妻如买田庄”,“买姬妾如治园圃”,一场关乎风月情场的探讨,他用“置造园亭”的学问给予了有趣地解答,不可谓不精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李渔身处江南,而江南自古以来是富庶地方,推行重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江南文化历来以细腻著称,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细节

这就是李渔“闲”的学问,“洒脱”之外的“精致”。

现在的“细节决定成败”也不过如此。

02 李渔的“情”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

明清时期,由魏晋两代开始萌发流传的园林艺术渐趋成熟,私家造园之风日盛。

而这些私家园林通常建于闹市之中,面积不大,也就是李渔所总结的:“一勺则江湖万里。”

李渔也是一位优秀的园林建筑家,曾先后为自己修建了层园、伊园、芥子园三座精品园林,他经营着这几片小小的天地,看似闲情之举,实则寄情于此。

比如说园林叠山吧,他认为是“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他在造园过程中注重更多的细节,对奇石的欣赏文化从通常意义上的“雕塑作品”,转变为复杂的园林空间,一种独特石构的景观建筑,可以说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倾注了自己的才思情怀。

园林不再是园林,奇石也成了李渔自己的另一个化身。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同时,李渔的情怀是师法自然,更是融于自然发的。比如他对花的研究与品鉴,也是独特的、深邃的。

李渔曾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啥意思呢,他说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了我这一季的命。

《春秋》里说:“海棠有色而无香。”

他却不然,不但对海棠“有色无香”一言给予驳斥,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他认为,为什么一定要像兰麝之香那样薰人才叫做有香气,海棠花的简素淡雅难道就不叫香味了吗?

其实,海棠的香味要像品茶一样慢慢品味,它才会慢慢地沁入你的心底,就像冰融入水一样让你不知不觉,而不可牛饮猛嗅一般。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美是客观存在的,发现美是靠主观的鉴别水平。

有的人处处寻找美,费劲心神只是枉然,最后一味怨天尤人,也不迷途知返,而美恰恰就在身边,视而不见。

有的人时刻面对美,却因情绪干扰,一改初心,把苦把痛的矛头对准了美,使美变得凄愁悲凉。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这是李清照心目中的海棠。

相比较而言,李清照的“海棠之恋”只是闺妇之类的愁思情苦,李渔才是真正的“海棠”研究大师。

他尤其深爱秋海棠。为什么呢?

相传世上本无秋海棠,此花与斑竹相同,皆因女子怀人不至,洒泪而成,“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因此,秋海棠又称“断肠花”。

而李渔对于秋海棠的“花语”理念呢,也深深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其中“大观园诗社”一节是以咏白海棠为开始的。

而据红学专家考证,实际上“白海棠”就是秋海棠。

03 李渔的“偶寄”不是“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说文章本来应为不经人工修饰,自发而成的,是有文化有底蕴的人偶然才思所得。

陆游诗中的“偶然”是有前提的,那是有文化有底蕴。而李渔的“偶寄”也是一生所学所悟、厚积薄发的“必然”。

一个人的阅历与经历都是成长的财富,没有这一切的积累和沉淀,论及都是画上的“一张饼”而已。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冬,李渔将其一生的心得汇聚成一书出版,此书便是《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

  • 1、李渔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特殊的。

明朝是手工业和工商业突起繁荣的时代,商业城市也随之兴起。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国内出现了云集的大商贾和大量的富豪,商品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古语云:“仓禀实则知礼节”。可以说,经济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渔便是这个“新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弄潮儿,年轻的时候家庭富裕物资殷实,虽说此后没落了,但也给李渔切实的生活反差体验。

  • 2、李渔的“生存需求”也促动了自己的“功利目的”。

他写文作曲除了爱好之外,主要的还是解决吃饭温饱问题,由于自己早已放弃了仕途,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工资俸禄,只有自力更生一条路可走。

所以,他的作品受众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实用高效,才会有出路,卖的多,才有钱挣。

于是,李渔瞄准了基层大众,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很少有“子曰诗云”等官话套话。因此,李渔的小说和戏剧在当时就是“热文”和“热搜”,并且经常位居“热榜”前列。

可以这么说,他的一部新作,数日之内,三千里外就能见到刻本。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漫话《闲情偶寄》||李渔之“闲”,也是“真性情”的自然彰显
  • 3、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凸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他虽然经常处于经济的窘迫中,可是在他的文章中看不到愁苦和埋怨,体现出的反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他在用手中的“笔”发声,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知社会大众,生活的美好主动权在自己手中,生活的情趣要靠自己去谋划和感知。

因为李渔经历过,思索过,他要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真知感悟普惠这个社会,寻求内心的一种和谐,释放一种自然的天性。

而这些努力,他不用刻意去想、去拼凑,他的生命本身就赋予了“拈手就来”的原动力,他在传播着最纯朴无暇的生活理念,最贴近实际的生存要义,最令人憧憬的世外桃源。

结语

林语堂先生曾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谈到: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

读罢李渔的《闲情偶寄》,我们可以看到,处处体现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自己在享受人生的同时,倾入了对人生细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浮生偷得半日闲,清茶一盏也醉人。这就是李渔,一位“闲”人的“真性情”,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奉献了毕生心血的结晶,为后人留下绝美精巧的文化奇葩。

1、赵海霞《:闲情中见真性情》

2、李庚明《浅谈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3、张海燕《李渔中的生活美学对的影响》

4、倪文吉《中的平民意识与生活智慧分享》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