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二个社会试验——北碚乡村建设。卢作孚出任此职的第一个棘手问题,既是清除北碚周边地区严重的匪患问题。为什么当时北碚地区匪患特别严重,这就要从北碚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说起。

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嘉陵江小三峡之一——温塘峡

所谓嘉陵江小三峡,是嘉陵江流域重庆至合川间的三个峡谷——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周围地区的总称,全长30余公里。这个地区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共辖三十九个乡镇。峡区内山岭重叠,地势险要,交通困难,主要依靠嘉陵江水路与外界相连接。

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北碚文昌宫

民国成立后,由于四川军阀割据,内战不绝;兵痞盗匪乘机而动,啸聚峡中,沿江据险行劫,致使河运梗塞,商旅难行,峡中民众,苦不堪言。嘉陵江三峡,成了歹徒的乐园。1918年时,当地人士为了安定地方,成立了峡防营,意图治理峡区治安,1923年江、巴、璧、合四县绅民,又共同商议组成为峡防团务局;次年开始抽取过往船捐,充作团练经费,以防御匪患,维持峡区治安。局址设在紧靠嘉陵江滨的北碚乡庙嘴文昌宫内。时任峡防局局长胡南先虽然采取一些治理措施,尽管如此,峡区的匪患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民众疾苦并未得到彻底消除。

1927年春,地方人士一致推举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并在社会有相当名望的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全面担负起维护峡区安全的责任。

卢作孚对嘉陵江三峡早已怀有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并不只是在他所著的《两市村之建设》一书中所阐述的开发三峡地区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尤其是要以嘉陵江三峡作为基地,以现代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试验,推行一种全新的乡村建设运动。他在进行这个试验的目的时说:这“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而是“中国根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卢先生担任峡防局局长后,使他有了使自己的这一理想变成现实的绝好机会,因此他不顾民生公司正面临困难,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推举,并且就任峡防局长以后立即响亮地提出自己的行动口号:

“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

“建设是破坏的前锋,建设到何处,便破坏到何处。”

“造公众福,急公众难。”

他随即迅速地迈开了乡村建设的步伐。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了荆棘和困难。首先,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队伍,将原来的常练队改为常备队,常备队又分别组织了手枪队、学生队、民团模范队、特务队等等,不合格的人员,大量淘汰。重新罗致人才,招考本地青年,施以政治、军事训练。创建少年义勇队,委任在黄埔军校毕业并有一定军事才干的卢子英为队长,襄助卢作孚处理团务。

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1939年穿军装的卢子英

要建设,要创造,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和有秩序的社会。卢作孚决定以解决地方安宁为第一步,展开了肃清匪患的工作。他一面整顿组织,训练士兵;一面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群众,一齐起来参加清匪斗争,提出:“社会不安宁,绝没有安宁的个人或家庭”;“要使地方安宁,必须使匪不安宁”, 他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亲率学生、士兵巡回各乡镇、各山区,清除匪患;不仅帮助到本地区,而且帮助到周围地区;不仅不让匪活动,而且不让匪藏若。

他特别注重策略,对匪进行分化瓦解,使之自新,给以生活出路,帮助他们回乡生产。有一次,北碚峡防局抓住了一个匪徒,认定他是一个著名的匪首。但是,那个匪徒抵死不承认自己是匪首,大家都感到没有办法,卢作孚决定亲自审问。他让士兵将那匪徒押到他自己面前,出其不意,突然大声呼叫那个匪首的名字。那匪徒竟大声回答到:“有!”面罩一下子就揭穿了。经过教育,这个匪首后来不仅改邪归正,而且还积极帮助进行匪徒瓦解工作,劝说许多匪徒走上了自新之路。这就是卢作孚所制订并实施的剿匪政策:“以匪治匪,鼓励自新”,“化匪为民,寓兵于工”。

经过卢作孚这一套行之有效剿匪措施的实施,北碚周边地区的匪患得到有效清除,并帮助了周边多个县的清除匪患,使北碚及嘉陵江三峡地区成为安定的地方,从此,卢作孚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在北碚进行了乡村建设试验运动。


以史为鉴,但,不以史论今!

书写北碚情怀!

书写你心中的北碚!

北碚历史丨卢作孚剿匪

出品人 | 刘懿锋

排 版 | 狙击哥

策 划 | 高晨露

讲述人文故事 | 写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镌刻时代瞬间

新时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