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沒有口罩,是怎麼預防瘟疫的?

沒有人會想到,口罩——這個最廉價的醫療用品,有一天會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成為暢銷貨。並且在很多地方達到「一罩難求」的地步,甚至頻頻出現「天價口罩」。

要是放在四個月以前,或許大家還會覺得難以置信,然而,這一切都成真了,看起來似乎有些魔幻的意味在裡面。其實,人類同傳染病抗爭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那個時候,沒有口罩的人類,是如何預防這種災難性的疾病的呢?

古時的「口罩」

歷史上最早記載「口罩」的時候,應該是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在祭祀的時候都需要戴上面罩,因為覺得聖火是純潔的,而人類呼出的氣體是不潔的。並且拜火教崇尚白色,因此面罩也是白色的,無論是從功能、還是樣式顏色來看,當時的「面罩」和如今的口罩都是如出一轍。

以前人沒有口罩,是怎麼預防瘟疫的?

後來在公元一世紀的時候,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為了過濾粉碎硃砂時產生的毒汞化物,用動物膀胱來捂住口鼻。在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比較奇特又可笑的方法,但是在那個沒有口罩的年代,這實屬“無奈之舉”。

到了我國南宋時期,大家的防護觀念又加強了一點,驗屍官們在驗屍的時候需要用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自己,於是他們採取用浸油紙捻塞住鼻孔,用其過濾汙穢的氣體。:“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隨後一些西方人認為口罩是我大天朝發明的,因為他們看到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有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有人說這塊布不簡單,使用蠶絲和黃金製成的,因此很多貴婦紛紛效仿,將用蠶絲做成的布掩住口鼻,但同元朝宮廷之人不一樣的是,她們只不過用其來增添一絲風韻而已。

現代口罩的誕生

要說現代口罩的雛形,其實還是和十四世紀的那場肆虐全歐洲的「黑死病」有關,醫生設計出一種「鳥嘴面具」

這種面具能夠將你整個臉遮蓋住,並且頭上有尖頂或者是高頂大簷帽,眼部有鏡片,並且在面具前段塞滿香料和香草來過濾空氣。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穿一件長及腳踝的大衣,大衣由多層布料組成,並且外部還會塗滿石蠟,目的是為了隔絕瘟疫的侵襲。

以前人沒有口罩,是怎麼預防瘟疫的?

而為細菌防護型口罩打下理論基礎的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他證明了空氣中存在會使物質腐敗的微生物。在1876的時候,外科醫生米庫里茲提出,醫務人員接觸病人的時候需要佩戴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這也是歷史上記載的首個有意義的醫用口罩!隨後法國醫生又將這種單層口罩改良成六層紗布製成的口罩,將這種口罩縫在手術服的領子上,用的時候只要將衣領翻上即可,再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

於是,現代醫用口罩就這樣華麗麗的誕生啦!

現代口罩的發展

然而,一項事物的誕生、發展以及被人們接受,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還記得1918年的那場著名的「西班牙流感」嗎?全球大約20%的人口都感染上了,死亡人數約為1億,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

也是那一次流感,使得口罩徹底進入了全世界人民群眾的視野裡。在那次流感中,病人被強制要求戴上口罩,尤其是紅十字人員以及其他醫護人員。對於不願戴口罩的病人,對此給予告誡“若是不佩戴,那你就進監獄吧!”

以前人沒有口罩,是怎麼預防瘟疫的?

而此時口罩的發展,歸功於一位名叫「伍連德」的醫生,在西班牙流感爆發之前,我國東三省就出現了嚴重的瘟疫,屍骸遍野,令人觸目驚心。這位年輕的醫生,不顧身邊的人的反對,同醫學院的一名教員和一個學生來到哈爾濱,在貧民窟裡解剖了中國歷史第一具屍體,並判斷瘟疫來源於肺鼠疫,靠飛沫傳播。為了很好的防控疾病,他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的口罩,並用60多天的時間,控制住了鼠疫。

如果說「鼠疫」讓口罩在中國得以發展,那麼「西班牙流感」就使口罩被世界眾人所知曉。我們可以從「西班牙流感」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口罩已經完完全全的成為人們預防疾病的一種手段。

以前人沒有口罩,是怎麼預防瘟疫的?

隨著口罩的逐漸發展,各種保護醫護人員的工具,例如隔離服、防護服以及一些醫療用品也都出現了,此目的是為了防止大規模的疾病的發生,並且讓醫護人員能夠更加的安全。

口罩一度讓人以為其已經銷聲匿跡,而這次疫情卻又讓人們意識到它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它的演變過程也讓人覺得十分神奇,它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經過人們不斷實驗和探究得來的,匯聚著前人的智慧。口罩的歷史,是世界醫學衛生髮展的歷史,也是世界傳染病史的上的一個卓越的進步。

新品頭條,網羅全球新品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