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

歷史好奇怪


不論是影視劇還是真實歷史,我軍在長期的抗戰中確實繳獲了不少日本軍用物資,其中軍大衣就包含其中,至於為何少有人穿,在我看來與怕被誤認為敵軍並無多大的關係,而主要跟當時的我軍的政策、我軍的發展和士兵情誼有關係。

根據史料和現存的一些檔案記載,在抗戰時期我軍在戰場上確實繳獲了不少日軍軍大衣,但是依據規定,所有繳獲的物資必須上交,然後由司令部統一安排,優先補給那些急需物資的部隊,這種做法確實有利於軍隊紀律,也有利於後勤統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比較麻煩。

首先是信息傳遞、交通運輸不方便,雖然當時已經有電臺,但是我軍當時多敵後根據地,部隊比較分散,不少時候還是要靠人力傳遞信息,等信息傳遞上去然後千難萬險將物資上交給指揮部再運下去會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果遇上什麼不可抗因素,可能過了一冬,有些物資都還沒有運送到位。

其次,當時打的多是游擊戰、運動戰,遇到撤退或者掃蕩時,很多物資是運不走的,但又不能讓日本人再繳獲回去,所以難免會出現士兵將帶不走的物資焚燒銷燬的事情,這種消耗,在當時是著實肉疼,所以後來才修改規定,如果繳獲的物資夠多,可以在第一時間將軍大衣、軍靴等物資下發部隊,於是就出現了個別部隊清一色軍大衣的場景,這讓其他的友鄰部隊可是著實羨慕。

而後就是我軍的發展,抗戰時期,雖然條件艱苦,但是我軍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繳獲的物資相對於不斷髮展的人數來講確實是九牛一毛,因此大多數的士兵在冬天依舊穿的是棉衣,而不是軍大衣,而且繳獲的物資也有限,抗戰前期確實繳獲了不少,但是隨著日軍將注意力放到我軍身上來以後,大規模繳獲日軍物資的機會便變得比較少了。

最後我們看到軍大衣數量較少的原因和我軍士兵之間的情誼也有關係,在冬天的時候,很多士兵會把僅有的軍大衣讓給更有需要的戰友,特別是在戰鬥中受傷的戰友,自己冷點都不怕,能撐便撐,所以在軍大衣本來就較少的情況下,軍大衣更多的時候會被用在後方傷病員身上,於是便給了人們很少有人穿的錯覺,在當時物資極端缺乏的情況下,軍大衣又怎麼可能會被棄之不用呢?


戰甲裝研菌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舊事。

當時才十幾歲,剛讀高中,班上有個姓閆的同學,穿了一件非常特別的軍大衣。說這件大衣特別,是因為它的顏色,標準的米黃色,與建國後我軍的大衣截然不同。同學們都很好奇,問這位同學,他說這是他爺爺的,當年爺爺是八路軍,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難怪這麼眼熟呢,原來經常在電影上看到。

這是一個普通八路軍士兵的故事,我還從歷史資料上看過這樣一件事,是關於林彪的。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林彪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平型關戰役後,林彪部繳獲了許多日軍軍用物資,其中就包括不少軍大衣、皮靴和戰馬等。當時正值冬季,山西一帶氣候寒冷,不少115師軍官都發了一件日本軍大衣,林彪當然也不例外,另外他還挑選了一匹純種東洋軍馬。

1938年3月初的一個凌晨,林彪照例外出遛馬。晉南山區冬春之交早晚多霧,幾步之外便看不見東西,當地有這樣一首歌謠:“呂梁春多霧,聞聲不辨物。只聽耳邊響,不見眼前過。”林彪萬萬沒有料到,這次遛馬竟然差點要了他的命。

當時閻錫山的晉綏軍與八路軍防區接近,他們的流動哨聽見馬蹄聲,隨之隱隱約約看見一個身穿日軍軍大衣的軍官馳騁而來,看外表好像是日軍的高級軍官。此人正是林彪,不明就裡的晉綏軍哨兵馬上開槍,林彪應聲落馬。

林彪

閻錫山和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被誤傷,大吃一驚,馬上派軍醫治療,好在林彪命大,但最後還是留下了終身後遺症。

這兩個小故事中,穿日軍軍大衣的既有八路軍普通士兵,也有高級將領,說明當時穿日本軍大衣的八路軍指戰員不在少數。這是我的理解,歡迎諸位留言討論。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兄dei,在抗日時期,我軍繳獲日本軍大衣的話,不穿才怪。日本的軍大衣一般都是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軍官穿的軍大衣那都是毛呢大衣,還有純羊毛大衣,保暖效果特別好。普通的日本兵軍大衣也是製作精良的棉大衣,保暖效果也不是當時的單衣能比的,這樣好的軍大衣我軍簡直太需要了,而且有多少想要多少,那為啥大家認為很少有人穿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日本軍大衣不好繳獲

你以為一場戰鬥能打死多少鬼子呢?其實小規模的戰鬥是消滅不了幾個鬼子的,而且打死了鬼子也要撤退,無法得到日本兵的軍大衣,屍體和物資會被日本打掃戰場。

我軍全殲日本兵的機會並不多,主要因為我們的武器裝備很差,戰鬥力不如人家,所以不能勝的情況下,也就無法獲得戰利品,最後戰場的物資還是被對方收走。

當然了,我軍會有機會殲滅小股的日本兵,偶爾獲得幾件軍大衣,但是子彈無眼,有時候一場戰鬥下來,子彈打壞了軍大衣,還有被燒壞的時候。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得到的日本軍大衣戰利品本來就不多。

物資需要上繳

我軍軍紀嚴明,戰利品需要上交組織,然後根據需要分發下來,即使偶爾繳獲了一些完整的軍大衣也上交了,所以一般人穿不到日本軍大衣。後來上繳的制度取消了,這才逐漸有戰士能穿上戰利品軍大衣,有的部隊作戰勇猛,消滅日本鬼子,能穿上不少繳獲的軍大衣呢,這樣的部隊在當時也受人尊敬,這說明他們消滅鬼子多。

曾經有一位老革命和我聊天,當談及日本軍大衣的時候,他笑的特別開心,他說他當時特別牛,繳獲了一件軍大衣,穿起來特別拉風,周圍都是投來羨慕的目光,當時他很驕傲,這是他的榮譽。

我方生產能力提升

到了抗日後期,我軍的服裝生產能力提升,可以生產自己的軍裝了,保暖性也非常好,就沒必要穿日本的軍大衣了,穿日本軍大衣的情況也就逐漸的消失了。

怕被誤傷

林總曾經穿著日本軍裝,挎著日本戰刀,結果被我軍戰士給遠程射擊了,幸好沒有致命,這也是不穿日本軍裝的一個原因,但是不是什麼主要原因。

結語

日本軍大衣當時是稀罕玩意,繳獲的並不多,都被人當寶貝似的穿起來,並沒有題主說的繳獲後沒人穿的時候,當時很多的幹部也都穿日本軍大衣,日本軍大衣在當時是很好的軍備,不可能浪費不穿。


野史日記


戰場上有很多注意事項,不要隨便撿敵人的槍用,不要隨便穿敵人的衣服,不要隨便吃敵人的東西……否則後果很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相當有講究的。

為什麼不能隨便撿敵人的槍用?戰鬥過程中,整個戰場是很複雜糟亂的,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士兵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依靠對方的服裝判斷是敵是友,而是依靠槍聲,如果隨手撿了敵人的槍使用,很可能被戰友判斷為敵人,導致友軍誤傷。

再說繳獲敵人衣服穿著,就更危險了。

打仗很危險,但有一天和足球比賽類似,那就是雙方穿著不同顏色、款式的服裝,目的是為了區分,軍隊制服也有這樣一個作用,所以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方想要冒充另一方軍隊,首先就是穿著對方的制服,然後是使用對方的武器裝備。

如果在戰場上直接繳獲敵人服裝,當場就穿上,就相當於把自己打扮成了敵軍,在戰鬥的緊張節奏下,此舉無疑把自己置於十分危險的地位,簡直就是找死。

如果在戰後打掃戰場,繳獲了敵人槍支、服裝後,能不能私下穿著使用呢?

應該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特別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裝備極其落後,自己又缺乏生產製造能力,繳獲成為獲取武器物資的重要途徑。

八路軍主要活動在北方,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八路軍禦寒保暖主要靠棉衣,但棉衣供給有限,並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棉衣厚度不夠,保暖效果不好,不過總比沒有強。

至於穿在外面的大衣,更屬於“奢侈品”,限量供應,只有到了一定級別的將領才有資格配發,這一點就算是國軍也是這樣,不是人人都能披軍大衣的,所以八路軍繳獲日軍大衣後,絕對不會浪費,都是發放給將領穿著,或者使用裡面的棉絮加工棉衣。

始料未及的是,仍有人因為穿繳獲大衣受到傷害,比如林彪。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主力配合閻錫山作戰。1938年1月15日,林彪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率軍行進經過山西隰縣以北的千家莊,為行軍方便,林彪派人提前聯繫了駐防此地的閻錫山晉軍部隊,但晉軍往下通知時出了點岔子,最底層的哨兵沒有得到通知。

林彪的隊伍一直遠遠跟著日軍走,而且隊伍中有不少將士穿著繳獲日軍的黃呢大衣,也有將領騎著馬,林彪就騎著馬走在前面。

晉軍的哨兵先看見日軍的大部隊過去,沒敢放槍,結果發現後面又來了一支“穿黃呢大衣,騎大洋馬”的隊伍,很像是日軍後續部隊。

哨兵一看後面是支小部隊,就瞄準騎馬領頭的“日軍將領”,砰!給了一槍。

將領應聲而倒,倒下的不是別人,正是林彪。

林彪本人當時穿的其實不是日軍的黃呢子大衣,但由於部隊中有一些人穿了黃呢大衣,使得晉軍哨兵誤認為這是一支日軍小部隊,進而連累了走在隊伍最前頭的林彪,而且就是這次誤傷讓林彪受累終身,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實際上,我軍確實繳獲很多日本大衣,但是在抗戰結束以後。

在抗戰期間,除了平型關戰鬥打掉第5師團一個輜重運輸隊,繳獲了一批向前線運輸的軍大衣以外,沒有大規模繳獲日寇軍大衣的記錄。

而實戰中,八路軍實際上也無法繳獲很多敵人的軍大衣。

因為游擊戰的特點,你一次消滅不了幾個敵人。

規模最大的百團大戰殲滅日寇的數字也是有限的。

這裡有個概念,殲滅和繳獲不能劃等號。

這是因為,殲滅包括打死和打傷。打傷的敵人並不在你的控制下,還是被日軍帶走了。

只有被打死的,日軍一時來不及轉移屍體,你才能在屍體身上進行繳獲。

這樣一來,你能夠繳獲的軍大衣就很少了。

而游擊戰又需要打完就走,沒有辦法深入去打掃戰場,主要是拿走武器彈藥,根本沒有時間去扒衣服。

況且,既然是被打死的,衣服上面肯定不是槍眼、大量血跡,就是被手榴彈撕裂的痕跡。

這衣服能不能穿也是個問題!

所以,抗戰期間,我們沒有什麼繳獲,當然沒法穿。

多說一句,很多人認為林彪是穿著日本軍大衣被誤傷的。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

林彪是穿著八路軍普通的棉衣被誤傷的,有很多當事人可以作證。林彪只是倒黴的騎馬走在最前面。

至於抗戰結束以後,我軍在東北接受了蘇聯轉交的六十萬關東軍和三十萬偽滿洲國軍的大量武器裝備以及被服,這才有了大量的軍大衣。


當時剛出關的一些部隊,鳥槍換炮,不但清一色的日式裝備: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甚至92式重機槍,從頭到腳也都是日軍的軍服,只是不帶日軍的徽章而已。


薩沙


我軍曾繳獲很多日軍大衣,為何少有人穿?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

很多人第一感覺是,某位高級將領因為穿了日軍的大衣,被誤認為是日軍大官,差點被友軍打死。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那位高級將領,就是我們的林帥並沒有穿著日軍大衣。恰恰相反,穿著日軍大衣的,不是林彪本人,而是林帥的警衛員。林帥不是因為穿大衣而被友軍誤傷,恰恰是因為走騎著馬在最前面,目標太大被擊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八路的傳統——官兵一致,好的物資大家都要共享。行軍打仗,將軍也不免成為為戰友擋子彈的"排頭兵"。

更令人無語的是,林帥不僅沒有因為這次受傷不穿日軍大衣,反而離不了軍大衣了。

晉綏軍狙擊手這一槍,打在了林帥的胸前,從此讓林帥有了怕風、怕冷、怕雨、怕打雷等後遺症。抗日戰爭八年時間,林帥有7年在蘇聯養病。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時期,林彪對日本軍大衣這樣的東西,更加依賴。

這種情況下,絕對不存在林帥不讓戰士穿日本軍大衣的情況。

八路軍戰士不穿日本軍大衣的原因,其實更復雜,歸結起來大概有5點:

1,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路軍是軍機嚴明的正規軍,從井岡山時期就形成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規定"一切繳獲要歸公"。繳獲的戰利品,當然要先上交,然後統一分配。所以,打一次勝仗,就扒下敵人衣服來穿,那是土匪,八路軍幹不出這事來!

2,繳獲彈藥比繳獲被服更重要。

八路軍在抗日戰爭初期就極其重視數據的統計和使用,所有的軍需物資每月生產多少、消耗多少、留存多少、配發多少,都有明確的統計。作戰中,八路軍化整為零,經常襲擊日軍的輜重隊和小據點,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一些彈藥和糧食。彈藥和糧食都是保命用的,而被服是保暖用的,當然彈藥的繳獲是至關重要的數據,而被服,常常沒有數據上報,或者數據很少。

3,軍大衣常常要改裝後才配發給戰士。

日軍的軍大衣,不管穿上有多大風險,畢竟是好衣服。大多數的八路軍,都是苦哈哈出身,讓他們浪費這些好布料好衣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繳獲的衣服和布料,常常會送入根據地的被服廠,成了被服廠的生產物資。戰士們直接穿上軍大衣的可能性並不大。

4,打勝仗太難,繳獲數量實在是太有限。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1941年,華北方面軍各部與中共交戰次數為17198次,日方損失是戰死2352人,負傷501人。這樣的戰績下,想要繳獲大批軍大衣,滿足一個團甚至一個營的裝備都做不到,更何況八路軍是數十萬上百萬的軍隊數量。

5,軍大衣數量遠遠更不上八路軍擴軍。

整個抗日戰爭,八路軍到底能繳獲多少的日軍大衣?恐怕最多幾千件。號稱殲滅日軍10萬以上的薛嶽,在長沙會戰後也僅僅拿出來300支日軍長短槍作為戰利品,至於俘虜更是一個沒有!這樣的數量,比起八路軍的百萬軍隊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即便是有少數人穿了日軍衣服,也可能沒幾天就犧牲了。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作戰始終把殺傷敵人、繳獲槍支彈藥作為主要作戰任務。八路軍前期擴張迅速但戰鬥力堪憂,中央軍委乾脆下令,沒有槍就不擴軍!這才把八路軍的人均槍支提高到了0.4和0.5。當戰士們打掃戰場時,當然第一時間是撿槍,而不是扒衣服。

身處在和平時期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抗日戰爭的具體場景,所以要了解抗日戰爭的具體情況,不能想當然,更不能找一些不知所謂的網文來看,而應該找一些權威的書來看。

對抗日戰爭的書,我推薦《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八路軍綜述》,這本書以紮實的史料展現整個抗日戰爭的全面圖景,你值得擁有。

只有真正進入具體的抗日戰爭史料中,才會避開那些抗戰神劇的毒,瞭解我們真實的歷史。


歷史知事


抗戰時我軍繳獲的物資本來就不多,至於日軍軍大衣就更少了

軍大衣是抗戰時期的一種重要軍用物資,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天氣寒冷,軍大衣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抗戰時期的日軍配備有質地極好的軍大衣,日軍軍官的軍大衣襯裡甚至是用羊毛製作的,防風防寒的效果都很好,而即便是普通日軍士兵的軍大衣也是用棉花做的。

(日本二戰時的冬季軍裝)

(身著冬季軍大衣的日本關東軍)

而且不只是軍大衣,日軍的靴子也很厚實舒服,在抗戰剛剛打響的時候,日本的戰爭準備尚且充足,當時日軍軍官穿著的都是長筒軍靴,全部牛皮製作,而是士兵使用的則是“昭和五式軍靴”,同樣全部都是用純牛皮製作的,靴底裝了32枚防滑釘,後腳內還裝有馬蹄鐵。

後來隨著戰爭的退役,日軍的後勤日漸吃緊,物資供給也出現了問題,發給前線的軍大衣和軍靴質量都出現了嚴重的縮水。

不過即便是再如何縮水,日軍的裝備在當時的八路軍眼中絕對都是好東西,如果能繳獲一件軍大衣或軍靴,那麼絕對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按照部隊紀律,繳獲的物資要統一上交分配的,不能單獨留下,並且在抗戰時我軍繳獲的物資也不多。

在1940年8月份到1940年12月,為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我軍發動著名的百團大戰。此戰我軍共出動105個團,約40萬人參戰,給予日軍以重創,遲滯了日軍南下的腳步。

戰後按照我軍的記錄,共計斃傷日軍2萬餘人,實乃大勝。即便是在日軍的記載中,其陣亡人數也超過2000人,受傷超過3000人。

不過雖然百團大戰戰果輝煌,但繳獲的物資確實有限,就算加上偽軍,我軍共擊斃、俘虜上萬敵人,可相比於當時八路軍數十萬的兵力,這點物資更是杯水車薪。再者,百團大戰是在夏末發動的,這時候敵人也不穿軍大衣啊。

縱觀整個抗戰時期,我軍繳獲的日軍物資並不多,對於繳獲的日軍軍大衣,只有團級以上幹部才有可能穿上,而且也不是每一個團級幹部都能穿上軍大衣。

其實嚴寒對於八路軍戰士並不是最可怕的,當時我軍最為缺乏的是槍支彈藥,軍隊對於步槍的渴望遠勝于軍大衣,打贏了仗也是有限撿拾敵人的步槍和子彈。

(身披軍大衣的左權)

相比之下,國民黨軍的正面大兵團作戰也沒能繳獲多少物資。

就在百團大戰結束一年後,在1941年年底中日爆發了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共計投入兵力30萬人,日軍則投入兵力6萬人。此戰國軍成功阻擊日軍,重新奪回長沙城。

戰後根據日軍的統計,日軍此戰有1591人陣亡,4412人受傷。而根據國軍的統計,擊斃日軍3.39萬餘人,重傷日軍2.3萬餘人。

從日軍的記載來看,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傷亡並不大,但從國軍的記載來看,日軍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

本文在這裡不討論雙方數據上的差異,但是根據國軍的記載,此戰國軍繳獲的日軍物資確實不多,只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等。

說實話,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規模已經不小了,如此大規模的會戰也不過只繳獲了一千多支槍,可見在抗戰時期想繳獲敵人手中的物資是多麼困難。


千佛山車神


我軍繳獲的日本大衣誰說沒人穿?這純屬瞎說。我們跟日本有仇,但跟日本的大衣絕對沒仇。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物資裝備極度缺乏,戰士們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寒冬臘月禦寒的棉衣,那就更是緊缺了。

而日本的軍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製作的,質地精良,非常保暖。就這樣的軍大衣,在日本軍隊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是能繳獲這樣的大衣,怎麼可能讓它閒置著。能裹著這樣一件羊毛大衣,在寒冷的冬夜眯上一覺,做夢都能笑醒來。

那為何會給大家造成不穿的印象了?

有人說穿上敵軍的大衣,在戰場上會引起混亂和誤傷。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比如林彪曾穿著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就被閻錫山的兵給誤傷了。

但這不是主要原因。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在整個抗戰期間,我們和日軍打了大大小小上萬場戰鬥,但總體情況我們是處於弱勢的,所以很難完整的殲滅日軍的一支部隊。

就算日軍戰鬥失敗了,他們也是儘量帶走屍體掩埋。所以彈藥可以繳獲很多,隨身穿的大衣這些繳獲的就很有限。

再者八路軍有嚴明的紀律和規定。一般繳獲的物資都要統一上交,然後統一分配和處理。所以就算繳獲了軍大衣,也不是誰想穿就能穿的。


但是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當繳獲的物資還沒來得及上交,就遇到敵軍侵襲,這時候像軍大衣等物資來不及帶走,怎麼辦?留給敵軍嗎?肯定不可能,所以只能緊急燒燬。

上級發現了這個問題,及時做了調整。命令每一次只要繳獲了日軍的軍大衣,就第一時間發放給士兵。

1939年在黃土嶺大捷之後,八路軍的一些部隊繳獲了不少日本的物資,其中就有不少日本軍隊配發的黃呢子大衣,因此這些部隊的八路軍戰士幾乎身上都穿上了日本的黃呢子大衣。

主要是繳獲的數量少。很多繳獲的軍大衣磨損嚴重,上面盡是槍彈窟窿和血跡汙漬,基本沒法穿。只能送到被服廠進行再加工。


有一個戰士有一件繳獲的軍大衣,因為穿的時間太久,上面打滿了補丁,多達296處,已經基本辨認不出這是一件日本軍大衣。即使這樣,他還捨不得丟棄。

可想而知軍大衣有多珍貴,不是不穿,是根本分配不到。


說史聽濤


這段歷史,我來劇透。

抗戰前期,我軍實際上較少繳獲鬼子的軍大衣。

換個思路想就很明顯,要繳獲鬼子的軍大衣,首先要消滅或者俘虜鬼子的部隊吧?而抗戰初期,不管是正面戰場的國民黨正規部隊,還是深入敵後活躍在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論裝備都大大遜色於日本鬼子,所以很難壓倒性地碾壓敵人的部隊。

比較成功的殲敵戰,八路軍方面有平型關大捷,林彪的人馬消滅了1000來人的後勤輜重部隊;國民黨軍隊則是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大捷,一個月的激戰報銷掉日軍萬把多人。

平型關那次,八路軍的確繳獲了一批軍大衣,而且還是日軍運往前線完好無損尚未拆封的物資。據說八路軍戰士扯掉上頭的徽章,穿起來走到外頭的時候,還因此引發了來自閻錫山晉綏軍的開槍誤傷事件。

其餘戰役,就很少聽到日軍軍大衣的繳獲情況了。

畢竟需要的外部條件太多了。一要打贏;二要氣溫寒冷的時節開戰,盛夏初秋鬼子總不會穿大衣作戰吧;最後還得是完整俘虜的敵人。

可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日軍,很多時候都是頑抗到底,抓他們的活口十分困難。一場血戰下來,戰場上大部分是佈滿槍眼、刺刀窟窿和手榴彈撕扯的屍體,這樣的情況下,想找出一件血跡較少、大致全乎的軍大衣,基本已經不太可能。

八路軍、新四軍的作戰模式,主要以“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主,打擊的對象通常也是鬼子的小股部隊。

在敵強我弱,鬼子增援部隊隨時都會開到的情況下,留給戰士們打掃戰場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往往只能挑步槍、子彈、手榴彈等我軍匱乏的重要裝備拿。

偶爾有少量棉被、軍大衣等軍需物資的繳獲,也常常會上交到抗日根據地為數不多的被服廠,要麼由上級統一調配,要麼作為生產的原材料改頭換面成我軍的軍裝。

正因為如此,八路軍和新四軍才傳唱開了“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歌謠,並且還給日軍起了一個“運輸大隊長”的外號。

振奮軍民士氣的背後,反映出的是我軍極度缺乏的武器彈藥補給和軍需物資生產能力。由此可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生存環境有多艱難!游擊隊和老百姓不僅要面對兇惡的日本鬼子,而且還得面臨缺吃少穿的生存環境。

困難的狀況,直到1945年八九月份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才有所改觀。

當時的東北,由於蘇軍的在短短7天之內便結束了戰鬥,75萬關東軍和30餘萬偽滿軍隊,他們的武器裝備和被服軍需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

裝備精良的蘇軍拆走了日本工廠的生產設備,但對日軍的單兵裝備看不上眼,而且針對矮小日軍設計的軍服、棉被,也套不進蘇軍高大的身板。

於是這些堆積如山的武器彈藥和被服軍需,有一部分被轉交給了我軍的百萬部隊,大量的軍大衣也因此穿在了戰士們的身上,抵禦著東北寒冷的天氣。同時,這批涵蓋有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甚至92式重機槍的日式裝備,也使我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劇透歷史


在很多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中,觀眾都會看到這樣一幕,就是我軍在和日軍作戰的過程中,會繳獲大量的日本大衣,但奇怪的是,明明有這麼多的戰利品,可是我軍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依然穿著單薄的衣服。很多觀眾認為這是電視劇在拍攝過程中有了疏忽,否則這些日本大衣怎麼會無緣無故消失了,而沒有人穿呢?

繳獲日本大衣之後需要先上交

其實真是的歷史確實如此,我軍確實在很多次作戰的過程中都繳獲了大量的日本大衣,日軍的大衣其實質量很好,在冬季穿非常的保暖,所以在進入嚴冬季節後,戰士們都希望可以穿上一件這樣的大衣取暖。但問題是當時我軍紀律嚴明,不是想穿就能穿的,即便在作戰期間繳獲了大量的日本大衣,也要按照規定先將這些大衣上交,然後領導會將這些戰利品歸為軍需,並按照實際情況進行下發。所以在繳獲了這些日本大衣之後,戰士們不能隨意動,而是要及時將大衣上交,否則就是違反了軍紀。

物資的下發過程比較慢

由於當時正處於作戰環境中,所以交通運輸十分不便,還經常出現戰事,這些都會影響到物資的下發過程。在將這些日本大衣運送到軍需物資處時就需要一段時間,領導還需要按照各個部隊的實際情況下發,隨後才會安排物資的分配情況,所以很多大衣下發到戰士的手中時,已經進入夏季了,這確實很無奈,但是對於當時的我軍部隊來說,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物資有限不捨得穿

當時很多部隊的物資都處於緊缺的狀況,所以即便軍需處瞭解各個部隊的實際情況也是無能為力,為了公平分配資源,每個部隊得到的物資就比較有限了,所以有的時候很多士兵只能擁有一件大衣,無法做到每人一件。面對這種情況,戰士們多半會幾個人輪流穿大衣取暖,所以大部分人在進入冬季後依然受凍,這就是為什麼我軍繳獲了大量的日本大衣,可是戰士們在作戰時依然穿著單薄的衣服作戰的主要原因。

雖然當時的物資緊缺,在冬季戰士們經常要受凍,可是這絲毫不會影響我軍的作戰鬥志,反而激發了戰士們更加勇往直前的戰鬥勇氣,所以在觀看這些影視劇時,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去體會和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