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說說你是怎麼智鬥叛逆期的?

喝酸奶就是想舔蓋


判逆期是存在的,

但叛逆期的叛逆行為卻不是必然發生的。

簡單的講,一個巴掌拍不響,溝通是雙方的事情,孩子發生叛逆行為我們應該從雙方來看,不能只盯著孩子,孩子發生了叛逆行為,是因為處於叛逆期。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

相對於父母來說,當孩子發生所謂的叛逆行為時,我們大部人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父母身上。

從人格心理學上來看,在親子互動中,孩子外顯的言行,一定與父母心理狀態有關。如果父母動不動就使用控制型父母心理狀態,那孩子的逆反心理狀態就會被激活,這是一對有相互作用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們不用跟孩子智鬥,只要父母轉變一下慣用的心理狀態就行了。變管控為允許,變批判為安撫。

這是我的一點經驗之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與幫助。


TA知行客


智鬥叛逆期,這個問題,或許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當然也有例外。這裡就說說發生在每一個家庭智鬥叛逆期的故事吧!

母親:(晚上八點)放學到底去哪裡了?都初中二年級了,放學不回家,飯菜都涼了,你讓家長情何以堪?學校找遍了,同學挨個打聽,路上車多,人多,你真讓我們不省心。連珠炮似的責問,小A只是低頭不語。飯後,小A迅速溜牆根進了臥室,開啟了複習功課模式。

母親:(晚上10點半),母親煮好了鮮牛奶,篤、篤、篤,對著小A的門起勁敲。

小A:你煩不煩啊,人家沒完成作業!

放學不按時回家,家長急的火急火燎,小A來家“我自巋然不動”。煮好了牛奶,熱臉蹭到冷屁股。母親知道孩子的叛逆期來得“洶湧澎湃”。如何是好?作為也在教學一線的母親,開始了心理書籍的研讀。一個星期一本關於如何和叛逆期孩子相處的書,她讀了兩遍。靜下心來,飯桌上,和小A聊生活,聊愛好,聊他喜歡的NBA,聊科比,聊他們學校足球隊,籃球隊,誰的球技厲害。不再談學習,也不再追問放學為何回家太晚。一個星期的功夫,小A似乎換了個人。“媽媽,告訴你,前些日子,我八點才回家,你猜我幹啥的,我們學校最近要籃球比賽,我是我們班的中鋒,隊長嫌棄我跑不快,說我不減肥,速度上不來,就裁員,把我裁掉。那天我跟著學哥去了健身房,健身後洗了個澡,才來家很晚了。現在,我改變方法了,每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餘時間,在校園做引體向上,做俯臥撐。你以後晚上也不要給我加餐了,為了健美的身材,也為了班級榮譽!”母親聽到小A的“真情”告白,長舒了一口氣,笑了。


秋澗叮咚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也是每個家長頭疼的時期!

叛逆期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但這個思想又不成熟,沒有辦法得到家長的認可!形成對立面,出現的種種現象,我們稱為叛逆期!

這麼應付叛逆期呢,我覺得家長也要稍微做出讓步,才能勸說孩子,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犯錯!如果是一些小錯,家長可以允許孩子犯錯,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更加接受!如果是大錯,就不能允許!家長做榜樣,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互相尊重,才是叛逆期最好的度過方式吧!


小銘在小茗


智鬥孩子?哪有那麼輕鬆呀!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都快把自己氣住院了。簡單說一下,我是怎麼教育我家孩子?首先多瞭解孩子心理活動,多看這方面的書籍。但是瞭解了不代表會運用。我們孩子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平常心。不要拔苗助長,也不要望子成龍,要言傳身教因材施教。

當然每一個孩子成才是家長的共同目標,但我一直說成才之前先成人。初中時候我們孩子說不想學習,我沒有給孩子講大道理。我只是告訴孩子。如果爸爸媽媽不想上班了,就不去上班了沒有工資。那咱家以後怎麼辦?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從哪裡來?然後就這個話題和孩子,深層次的探討。把探討的結果寫在家庭會議本兒上,這樣就達成共識,每個人都應該做正確的事。

光講大道理不行。父母還還可以領著孩子去參與自己的工作。讓孩子知道我每天都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家中的家務活也要讓孩子力所能及的去做,當孩子自己做過飯,他就知道做飯的辛苦。當孩子自己拖過地擦過桌子,他就知道家中窗明几亮是要付出勞動的,要流汗的。讓孩子瞭解什麼是生活。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要做。

總結一下:

  1. 想教育好孩子,言傳身教不要講大道理,因材施教不要拔苗助長。

  2. 讓孩子在家中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樣子更利於孩子瞭解生活的真諦。
  3. 改變和孩子對話的語氣口氣,把孩子當成朋友或者同事在相處。

希望我的回答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一定道理,請評論轉發加關注。


立哥聊學習


叛逆期的孩子,看似很叛逆很拒人千里之外,實則更需父母家人的陪伴。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要有一定的規則,適當與家人進行集體活動,比方說一起讀一本喜歡的書,每個人都談談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一起看一部電影,一起去趟畫展之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