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時評(47)搶抓“雙區驅動”機遇推動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和國家先後做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項重大國家戰略(簡稱“雙區驅動”戰略)部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經濟發展的質量高地。中山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雙區驅動”戰略為中山高質量發展、重振虎威提供了重大機遇,如何把握這一機遇,乘勢而為,值得我們深思。

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戰略部署,把握機遇,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強化區域合作,完善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健全制度政策供給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方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對標大灣區香港、澳門在市場化、法制化環境營造方面的做法,健全和完善促進要素流動、投資貿易便利化等制度,破除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的壁壘,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主觀能動性,鼓勵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提升政府服務能力。

二、創新要素供給體制機制,吸引創新要素集聚

高端要素集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這就需要不斷完善要素供給體制機制,表現為:創新人才管理和服務體制,高起點、高層次謀劃人才引進工程,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對新興產業以及重點領域、企業急需緊缺人才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港澳人才優惠政策的落實。完善人才就業許可、創業、子女入學、社保服務等方面政策服務體系,創造更有利的引才、用才和留才的人才服務環境。建立科技成果的產權激勵制度和保護制度,促進科研成果的產生和產業化。鼓勵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強合作,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圈。創新土地供給方式,提高土地集約效率。深入推進“三舊”改造,有序盤活閒置工業廠房,確保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三、完善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區域合作機制,實現產業對接與融合

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建立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就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協同創新等內容進行協商交流。積極發揮商會行會橋樑作用,通過舉辦展覽會、洽談會、項目推介會、組織企業家考察等系列活動指導、引導企業與其他城市開展合作。立足產業優勢,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產業鏈對接與融合。利用深中通道建設和港珠澳大橋的區位優勢,探索與香港、深圳共建新興產業合作園區模式,促進與香港、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

四、加強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銜接,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依託製造業優勢,出臺政策吸引廣深港澳地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大企業在中山建立研發中心,共建國家級孵化基地、國家級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利用港深澳等科研創新優勢,打造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積極吸收香港、深圳科技輻射,吸引金融機構、風險資本落戶中山,推動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共同培育新興產業和業態。

五、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

利用國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的重大機遇,同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合作,聯合開展對外投資和貿易往來。協同行業協會、商會及龍頭企業,共同打造助力“一帶一路”走出去企業的綜合服務平臺。攜手大灣區其他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共同進行“一帶一路”國家投資信息發佈,為企業搭建資金籌集、專業人才的服務、“走出去”風險管控等方面交流合作平臺。聯合開展大灣區製造業品牌行動,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經濟合區,構建跨區域跨行業的綜合服務體系。

六、推進信息交通互聯互通,提升中山區域交通樞紐地位

在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交通規劃佈局中,把握機遇,爭取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佔有重要一席之位,推進與周邊地區路港空網聯通對接,提升在大灣區中交通樞紐地位。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與其他城市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融入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項目,加快5G網絡在中山的快速佈局,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在交通、醫療、教育等平臺的集成應用,實現信息共享。

作者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二審:藍運良

◆三審:嶽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