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1


上週回覆後臺消息時看到這樣一條留言:


“小U,畢業參加工作之後,我整個人變得很焦慮,以前挺沒心沒肺的人,現在卻一點都不快樂,總是間歇性情緒低落,悲觀沮喪,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也不愛社交…


去網上查這些症狀是怎麼回事,好多回答都說這是抑鬱症的表現, 每當看到這些答案,會一整晚一整晚睡不著覺,愈發焦慮,又不敢去看心理醫生,害怕真的得抑鬱症了,你說我應該怎麼辦?”


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小U我不是第一次被問到了,很多朋友會因為搞不清楚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本質區別,而被自己時不時出現的不開心,負能量矇蔽雙眼,以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對自己有信心的朋友會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情緒只是暫時的,能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從而擺脫困擾。如果自己不能有效調節,會果斷諮詢心理醫生,及時得到幫助。


性格稍微偏內向的朋友,可能會像這位後臺網友一樣因為害怕而不敢去診斷,總是在各個社交平臺看別人的案例來反推自己的情況。


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抑鬱情緒問題,只要能學會自我療愈,就能走出來,卻被網上五花八門的案例左右了自己。越去看,就越發覺得自己像,反覆研究同時,不斷的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抑鬱情緒有向輕微抑鬱症發展的趨勢。


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2


小U想告訴大家的是:抑鬱情緒並不等於抑鬱症,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的,與生俱來的情感反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生活中一些不愉快不順心的事情會讓我們覺得情緒低落。這種不適感是短期性的,只要及時的調節,就會很快消失。


除非你身上這種抑鬱的情緒已經持續了幾個月,至少三個月,通常超過六個月時,才需要去諮詢醫生診斷是否為抑鬱疾病。



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而抑鬱症又是什麼呢?


抑鬱症不簡單的只是情緒問題,它除了會出現情緒低落,悲愴憂愁等消極情緒,還會引發其他一系心理行為,並伴隨有持續的頑固失眠、同時體重、食慾和性慾下降,全身多處出現難以定位性的功能性不適和整體性的症狀關係,去檢查卻又不能發現異常。


——抑鬱情緒會讓你狀態不好,卻不會影響人正常吃飯睡覺;


但抑鬱症則會抽乾人所有活力,讓人喪失行動能力,就像病了一樣,如果不進行正確的治療,程度會越來越嚴重,並且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法適應社會,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發揮,更有甚者可產生嚴重的消極自殺言行。



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3


患有抑鬱症的人被困在了自己的世界裡,需要有人拉一把,才能走出來。


他們和病症對抗的過程漫長且枯燥,通過用藥物治療控制病情,再慢慢改善導致病狀的原因,中間會有復發的風險,需要患者自身有強大的信念。


但你如果只是被糟糕的抑鬱情緒纏住了,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療愈,走出困境。


友心理建議你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自我調節,擺脫消極情緒,重拾快樂。


A、找到引起情緒抑鬱的原因


心病還需心藥醫,找到讓你情緒低落的根本原因,是工作生活壓力大,還是戀情出現問題,發現你讓你擔心憂愁的因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剷除壞情緒。


B、保持平和心態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憂愁根源時,你會發現並不是抑鬱症找上了你,而是生活中的麻煩找上了你。生活就是在不斷解決麻煩中越來越好的,你要堅信這一點。保持平靜對待的心態,平時可以通過聽聽輕音樂、練習瑜伽的方式來使身心得到放鬆。


C、放慢生活腳步,做想做的事情


試著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做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能把你注意力從抑鬱情緒裡分散,人的情緒持續週期不長,關注身體感覺的時候,情緒對你的影響會降低。


D、運動減壓


都說流汗是最減壓的方式,運動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出抗抑鬱的因子,使心情變得愉悅,壓抑的心情得到緩解。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不僅僅可以保持體態的輕盈,更有助於讓心情處於放鬆狀態。


老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別緊張,抑鬱症可不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煩惱憂愁,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學會自我療愈,便能快速將狀態調整過來。


經常情緒低落,懷疑得了抑鬱症的你,可能是因為不會正確評估自己的抑鬱狀態而擔憂過度,人一旦負能量爆棚時,便很難冷靜下來思考該如何打破困境。

抑鬱症的開始源於一個心結,抑鬱情緒可能就是這個心結的雛形,總是被壞情緒拉扯的你,也一定想要了解自己的抑鬱情緒究竟是一時的壞情緒,還是埋藏已久的抑鬱症種子?


推薦關注友心理【面對糟糕的“壞情緒”,如何學會自我療愈】專題,幫你解答抑鬱困擾,獲得解決辦法。


本專題包含:

測試你的情緒狀態,煩惱來源,全面評估你的抑鬱狀態;

教你正確分辨“真假抑鬱症”,走出心靈困境;

幫助掌握情緒調節方法,實現自我療愈,找回快樂。


作者:友心理小曦,文章首發公眾號友心理測評(ID:youxinlicp),有心事,來友心理,用心理學解讀人生,助你撥開成長迷茫,領悟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