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與詩人


妓女與詩人


中國古代由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作祟,因而大部分女性缺乏教育或者所受教育較為狹窄,給女性讀的書籍多是《女訓》、《女誡》之類的書,無非是培養“三從四德”的觀念。與此相對應的是,青樓女子則不受約束,思想大膽,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方面均可能受到訓練,這就使得文人騷客有了交流乃至情感互動的對象。《全唐詩》的五萬多首詩歌中,寫給妓女的就多達兩千首,比重佔百分之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觀。

唐宋時代的妓女大致分為私妓和官妓,其中又有藝妓、舞妓的區別,有些妓女並無提供性服務的義務。不過不論怎樣為之辯護,都有一個不能越過的事實,那就是她們是作為玩弄的對象而存在,但客觀角度上,其中一部分人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學修養,使得她們成為可以和文人們比肩的女性藝術家。中國古代的文人,不論是東晉時期身為宰相的謝安,還是像宋代柳永這般不得志的文人,都曾攜妓佐酒,她們和詩人們唱和,甚至成為詩人的知音,乃至被詩人所戀慕。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都有寫給妓女的詩,杜牧更是寫出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句子,可與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相媲美,人生的不得意與科場的得意皆在其中。

《青樓韻語》一書中收錄的女詩人多達一百八十餘人,大多籍籍無名,歷史沒有為她們立傳,只是在落魄文人刊刻的書籍裡保留了她們的作品,順帶留下了她們的名字。就是這樣微末的記錄,也不過是不大準確的符號而已,從“華州王氏”、“襄陽妓”、“鄂州妓”、“薛氏”、“萊兒”、“妓蓮花”、“柳氏”、“平康妓”、“蜀妓”、“太原妓”、“僧兒”這些由地名和姓氏組成的代號中可以看出,她們實際上並未留下準確名字,或者說她們根本就沒有名字,不過是歷史煙塵中的一粒微塵而已。而其中比較著名的蘇小小、薛濤、李冶(字季蘭)、關盼盼、聶勝瓊等也都是和名流有關,才使得詩與名俱傳。

蘇小小是南齊時期的錢塘名妓,現在在西湖畔還能找到她的墓。不過,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一直無可靠的史料。關於她的墓,古代筆記中也記錄不一,西湖畔的墓大約是好事之徒的虛鑄(為名人或傳說中人物虛鑄墓,西湖畔甚多)。她的存在主要在文人們的詩作中,所以有人懷疑她是文人們杜撰出來的人物。《蘇小小歌》這首詩也未必是蘇小小本人所作,在最早的版本《玉臺新詠》中,是作為南朝民歌而存在,並無題名。至於蘇小小的形象最早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筆下,另外司馬槱、元好問、袁宏道、徐渭、朱彝尊等一大批詩人都有寫蘇小小的詩。其中最著名也最離奇的便是司馬槱的《黃金縷》:

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斜插玉梳雲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夢斷彩雲無覓處,夜涼明月生南浦。

宋人筆記《柯山集》和《春渚紀聞》都記載了同一件事,只是敘述上略有差異。說書生司馬槱(字才仲,宋代確有此人,與蘇軾友善)在洛下夢一美人搴帷而歌,問其名,曰:西陵蘇小小也。問歌何曲?曰:《黃金縷》。後五年,才仲以東坡薦舉,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 少章異之,曰:蘇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尋其墓拜之。是夜,夢與同寢,曰:妾願酬矣。自是幽昏三載,才仲亦卒於杭,葬小小墓側。這簡直就是一個聊齋版的故事。據傳這首詞的前半闕即出自蘇小小之手,也就是司馬槱夢中佳人之作。宋人筆記中有不少玄怪之談,此說僅見於筆記,是否是司馬槱本人向他人講述,就不得而知了。

較為確切可靠的女詩人當屬薛濤、李冶、關盼盼、聶勝瓊四人,薛濤與韋皋、元稹、牛僧孺、張籍、白居易、令狐楚、劉禹錫、張祜、段文昌等大名士均有來往,而且和大詩人元稹還演繹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據傳其詩作達500餘首,現今流傳下來的也有90餘首。與薛濤一樣,李冶也是一位交遊廣闊的女詩人,與當時的名士頗多往來,甚至還被唐玄宗召到宮裡,只是那時候她已經是個老太太了,玄宗皇帝一笑置之。不幸的是,她儘管是個妓女,卻與起兵造反的割據藩鎮將領朱泚扯上了關係,最後被唐德宗亂棒撲殺。關盼盼與聶勝瓊都被名流納為侍妾,其中關盼盼是徐州守將張愔的妾室,聶勝瓊是詩人宋之問的妾室,客觀的來說,關聶二人的詩作在藝術水準上,絲毫不比同時代的大詩人差。尤其是聶勝瓊的那首《鷓鴣天·別情》,與李清照李重光等大家的詩作比亦屬佳作。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妓女與詩人戀愛,大約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現象,其中頗多佳話。尤其是蘇小小這個形象,大約是精神戀愛的產物,每一首寫她的詩,都是詩人與虛擬佳人的一場戀愛,就像黃裳先生所謂的“鬼戀”。詩人與妓女的戀愛故事,東西方概莫能外,唐傳奇中甚多,現實版的則有元稹與薛濤、李季蘭與劉長卿、宋之問與聶勝瓊、卞玉京與吳梅村、顧橫波與龔鼎孳……這個名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當然還有河東君與錢牧齋,那一出《夜奔》堪稱晚明文人最後一支戀愛悲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