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出三国谋士综合实力前三的都有谁,并详加分析,谢谢?

神笔李通


首先说说荀彧;我认为荀彧才是三国中(包括东汉末)的真正第一谋士。在荀彧投靠曹操前,尽管曹操发起了诸侯联盟去讨伐董卓。但曹操连个董卓的部将徐荣都打不过,还被打的大败,只身而逃。实在乏善可陈!荀彧正好是在曹操最不得志的时候(公元191年),29岁的荀彧因看出袁绍属于不能成大事的人,离开袁绍而投奔了曹操。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事实证明,曹操没有垮大荀彧的作用;曹操把荀彧用为“司马”,就是帮曹操主官军事的副手,比“军师”的级别只高不低。《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此后,曹操对荀彧更是言听计从,军事开始顺风顺水,大小的对手逐个被灭,地盘也越大越大。此后,在跟袁绍决战的时候,此时因为荀彧主管朝政,不在曹操身边。曹操每遇疑难的关键大事,都不惜千里迢迢的修书向荀彧求问方略,并严格按照荀彧的执行。从而取得了对袁绍决战的大胜!因为荀彧的加入,令曹操真正的做到了“战无不胜”!

荀彧是大战略家、政治家,他最著名的战略论述有两次;一次是他对曹操论述的“高祖居关中,光武据河内”之论,此论主要是为曹操讲述了根据地的重要性,令曹操恍然大悟。最有名的战略论述,是力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令曹操抢先一步把汉献帝接回。从此,令曹操的任何征战,都具有了“合法”性,使曹操一举占据了“道德”的高度!至于行政能力;就看曹操把朝廷内政,悉数交给他主管,从而且令曹魏集团因此而越来越强大。便可见他主政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再看看他临阵的军事能力;曹操征徐州,吕布趁机联合了陈宫、张邈等,攻击夺取了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最后剩下了三个县城,一旦失去,曹操就真的无容身之地了。就是因为荀彧的指挥,才以极弱之势而料敌如神的能力,保全了这三个县。此外,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一大堆的顶级人才;荀攸、郭嘉、蒋敬、戏志才等。

而当荀彧被曹操冷淡后,曹操便开始走下坡路;一败赤壁、二败汉中、三败襄阳,甚至被打得想迁都以避。可以这样说;曹操的败仗,都是在失去荀彧后打的。可见荀彧的军政综合能力,是超过三国中任何一位谋士、军师的,他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

至于第二、第三,还真的不好排;曹魏的荀攸、贾诩(郭嘉实际排不上)、司马懿,袁绍的沮授、田丰,刘备的陈登、法正、诸葛亮,东吴的周瑜、鲁肃等。这些人都是属于“全面型”的人才,但又各有所长。排谁是第二、三,都似乎很有道理,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傲视苍穹39


三国综合实力前三的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鲁肃。

一,诸葛亮。始出山,便规划战略,辅助刘备创建蜀汉政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统摄军政大权,再造蜀汉,出师北伐,威震中原。

诸葛亮提拔并培养了蒋琬、费祎、姜维等文武能臣,使其身后蜀汉又延续了三十年之久。

可以说论功业智略,三国之世谋士,无人能超越诸葛亮。

二,司马懿。曹操生前,谋略自主,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等谋士共参与谋划。曹操死后,军政大略,多倚仗于司马懿,成为曹魏的柱石。

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欲迁都,司马懿劝阻,并献策令东吴袭荆州,致关羽殒命。

曹操死后,司马懿东平公孙渊,西抗蜀汉,中擒孟达,无不显示了高超的勇武智略。

三,鲁肃。其在《榻中论》中,对孙权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今为将军计,惟有鼎足长江,以观天下之衅。……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可以称得上是鲁肃版的《隆中策》,为东吴规划了明确的全局战略。

在决定三国命运的赤壁之战中,鲁肃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战略,并身体力行,促成了孙刘联合,最终击败了曹操。鼎定三国之势。

鲁肃之雄才大略,非一般谋士可比及。

三国之世,谋士甚多。众论纷纷,莫衷一是。余此简论,亦为参考。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来说一说。

三国谋士实力强劲的人很多,我们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只能通过史书上的记载来推论。

三国谋士第一名,诸葛亮,这个大家都是没有异议的。

说他是第一,有什么根据呢?有根据。

最好的依据是“三国志”里他的传记篇幅最长,所有的谋士都不如他。从“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再到“出师表”,“空城计”,对他的描述无出其右。

成都的武侯祠,传说中的“八卦阵”,“木马牛车”也是最好的例证。

三国谋士第二名,庞统庞士元。没有他,曹操早就统一天下,改朝换代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有他的谋略,如果庞统没有出主意让曹操铁锁连船,就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没有火烧赤壁。曹操就会横扫江东,至此刘备只有一万残军败将,拿下他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凤雏”庞统的铁锁计改变了三国的进程,不可谓不厉害。只是遇到了诸葛亮,可惜了。其实最该说“既生瑜何生亮”的应该是他。



第三名,郭嘉。他的“十胜之策”,帮助曹操坚定信心,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稳固的中原优势,功劳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绝对有资格和诸葛亮争夺谋士第一的名号。

我是白云山水居,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白云山水居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魏的谋主是荀攸;蜀汉的谋主是法正;东吴的谋主是两个,张昭、张纮。从陈寿及襄阳记明确所称的诸位谋主(田丰、荀谌、许攸、荀攸、法正、张昭、张纮、秦松、陈端、司马懿父子)

荀攸无疑排第一,张昭排第二,张纮第三。法正不入流!

谋主显然事关政治、军事、战略、治民等诸方面,可以认为是综合掌权之重臣。

曹操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曹操对孙权说: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

张纮对曹操说: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谋主荀攸)

(谋主张昭、张纮)


公明淏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的智囊团中谋士众多,精英如云。这些大牌谋士的前三甲应该是谁,我们做如下梳理:

第一名: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号卧龙。被誉为“ 千古良相”的典范。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孙权的克星。赤壁之战舌战群儒,先后舌战战败东吴名士七人之多, 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赤壁之战后, 负责调整荆南三郡赋税, 充实军资。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 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献帝被害群臣劝刘备登基为帝, 刘备不答应, 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于是刘备才答应。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 撤退至永安, 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刘备病重, 召诸葛亮到永安, 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刘备逝世, 刘禅继位, 封诸葛亮为武乡侯, 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 政事上的大小事务, 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 由诸葛亮决定。七擒孟获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 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 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北伐—六出祁山, 斩魏将王双, 击退郭淮退, 得二郡。

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郭淮于阳溪。与司马懿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

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后又设计射杀张郃。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 死诸葛走生仲达”事。其“鞠躬尽力, 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当之无愧的智力第一。虽然时机不利, 但是他作出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正史里他不是一个完人, 也有许多错误, 但是他能辅佐一个当初势力极其单薄的刘备成为一方霸主, 绝对有着超一流的水准。

第二名:郭嘉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东汉末年著名谋略家,战术家,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曹操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后者柬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 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 就是他了! ”讨张绣, 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 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 很具说服力, 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讨吕布, 郭嘉看出胜机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 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

于败亡的观点, 劝曹操急攻。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曹操派刘备联合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与袁绍联兵。官渡之战,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 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江东小霸王刚刚成就江东霸业, 其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 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 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 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 虽然有百万之众, 但还是和孤家寡人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 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果然, 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

破二袁, 郭嘉利用反间计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是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

招募重用河北名士, 收附民心, 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 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 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袁尚逃入乌桓。郭嘉进言道: “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从柳成回来的途中,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 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 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 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这一年郭嘉去世诸葛亮出山,两位重量级人物擦肩而过。

第三名:司马懿

“开言崇圣典, 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 四朝经济臣。”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

曹睿继位后, 司马懿坐镇宛城, 督荆豫二州军事, 主持荆州对吴攻战, 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 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 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 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谋士何止这三位。我们只能忍痛割爱的这样写,其实还有庞统庞士元,周瑜周公瑾,陆逊陆伯言,荀攸荀公达,贾诩贾文和,荀彧荀文若,法正法孝直等等,个个都是盖世的奇才!


燡烽堂


在三国谋士中,孔明为什么不如庞统?

首先介绍一下孔明,千古贤相。不出蜀,既知天下大势,把刘备迷得神魂颠倒。

一生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正是《三国演义》的描述,诸葛亮才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甚至,后世人自吹自擂总是说:再世诸葛。

可见,诸葛亮的谋士身份得到了无可匹敌的追捧。

一部《三国》,半部《孔明传》。

反观庞统,着墨寥寥。

在领荆州牧时,庞统终日醉酒,不理县务。刘备亲自过问庞统,为何?

哪知,庞统一天之内便把县衙里积压的案子一并解决,且无一差错。

可见其治国理政之才能。

然而天妒英才,在攻城时,庞统不幸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后面一句才是重点(庞统即凤雏)。

最后,我觉得再拼凑一个司马懿,就是三国最顶尖的谋士集团了。

世人皆知空城计和“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真有那么无能吗?

罗贯中评价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可见,司马懿具备成为一个顶尖谋士的所有特质,出言不凡,用兵如神,隐而不发。

在一代枭雄曹操多疑的天性中混的风生水起,司马懿并不孬。


輑下公子


谋士?

是什么职位?几品官?管理什么事务?

看来都是让游戏影响到的。

其实称之为文臣武将更为妥切。但实际上,分得也没有这么细。比如诸葛亮,在刘备的第一个正式职司是军师将军,这个职位,是刘备专门为了诸葛亮新设的,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征伐的时候,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食,

第一,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在三国时期是独一档的,统兵能打得曹真、司马懿睁不开眼,内政治理得蜀中以一州弹丸之地,对抗九州半的魏国,这是天纵奇才啊。

第二,狗或,不对,是“熏鱼”,啊,是荀彧。王佐之才,是曹操的战略制定者,为曹操举荐了很多人才,包括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人称“荀令君”。

第三,蜀和魏都有了,第三就给周瑜大都督吧,人家也是“曲有误,周郎顾”的文艺青年啊。


借草还魂


1、郭嘉

军师祭酒郭嘉,擒吕布,破刘备,扫乌桓,遗计定辽东,算无遗策,帮助曹操统一北方。郭嘉对敌手心理的准确判断,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涵盖兵法之要,毛泽东高度评价,古今罕成!有诗赞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三分天下天注定,妙算神机犹可图;倘若当时存奉孝,岂容东吴与西蜀!

2、诸葛亮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

孔明自比管仲,乐毅,有丞相之能。

《三国演义》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还可以比两个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对》,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群雄逐鹿,曹操的势力不及袁绍,而终能克绍者,既得益于天时,更在于人谋。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只可作为援而不可图。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取西川以立基业,内修政理,外结东吴,待等天下有变,命一上将以出晴川,百姓何不箪食壶浆,诚如所言,则汉室可兴!

3、贾诩

曹操讨伐张绣,给张绣出谋划策,偷袭曹操,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此人不多介绍,此人算无遗策,善于明哲保身,也是获得善终的一位!





卧龙讲历史


个人认为综合实力的话,前三名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

第一诸葛亮

1. 政治上:廉政建设。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2. 经济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3. 军事上: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4.文学上:《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司马懿

1. 政治上: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2.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兴修水利,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

3. 军事上:

平定孟达。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

智抵西蜀。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远征辽东。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


陆逊

1. 政治上:

辅佐东宫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陆逊到武昌辅佐太子,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孙权令陆逊教导诸位皇子公子。当时建昌侯孙虑喜好斗鸭。陆逊严厉地说:“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当即就拆毁了斗鸭栏。

陆逊为人正直严厉,后来孙登到赖乡面见孙权时,也曾述说陆逊的忠诚勤劳,武昌那里无什么顾虑。

2. 军事上:正谏不讳。陆逊虽任职在外,但心中却牵挂着朝廷大事,他上疏陈述时事认为法令条例过于严厉,应首先考虑人的优良才能,请求提拔重用施展他们为国效力的才干。这是抚招远方人才归附的大计 [37] 。

黄龙二年(230年)春天,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不必,上书认为这样的事情没有益处。孙权依然去征讨夷州,只得到数千人,得不偿失,大为后悔 [38] 。
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向魏庐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进发。魏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见吴军舍船登陆,督率精锐部队在杨宜口(阳泉水和决水汇合处,今安徽霍丘东北)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将使者杀死。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孙权闻后大怒,欲亲自带兵去征讨。陆逊上书相阻,孙权听取了他的意见 。

囬憶八


三国谋士实力头三的3当然是诸葛亮,不用细说,大家都知道,2司马懿,大家可能会笑,说司马懿不如诸葛亮,可细分析一下,诸葛亮保的是刘备啊,!宅心仁厚,无后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干!而司马懿保的曹操,曹操何等心计?伴君如伴虎!司马懿就算是谋士中成功的人物了,不是空城计种了诸葛亮的计,而听懂了音,诸葛亡此,司马无用!曹操杀之!

1第一的还得说是陆逊,从三国看后天下,天时不济,却专危为安,地利有别,各分春秋!

人和不得,却献热血情怀,大败刘备,关羽,而后因君不识己,而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