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之趙括


“紙上談兵”之趙括

大家好,閒來無事聊聊歷史,今天咱們聊一聊戰國時期的趙括,說起趙括首先想到的就是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兩千年來人們都認為趙括是一個只知空談兵書,實際軍事指揮才能很低下的庸才,因為我們一直是以成敗論英雄,趙括打輸了長平之戰,敗壞了趙國的國運,一直被大家釘在恥辱柱上。

那幾天咱們就聊一聊一個不能一樣的趙括,難道歷史上的趙括真的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嗎?長平之戰時秦國戰神白起看到趙括在糧食斷絕時帶領趙軍發起的決死突擊,說了一句話暴露了真相,白起看到趙括的戰場指揮後感嘆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能被四十年來未嘗一敗的戰神如此看重和忌憚的人絕非庸才。其實從趙括做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是典型的高級貴族子弟,從小熟讀兵書,趙括學習努力,不拼爹,立志為國效力。《史記》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按說趙奢為國家立有大功,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同,享受副國級待遇,而且是世襲的爵位。趙括作為他的兒子,養尊處優、安享富貴足矣,沒有必要“妄言兵事”博取名利。相比而言,廉頗、藺相如位列上卿,但是他們的子孫全都庸庸碌碌,寂寂無名。趙括並不是紈絝子弟,他好學習,自幼熟讀兵書,立志做一個優秀職業軍人,為國效力。同時,趙括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他探討用兵之道,常常能駁倒久經戰陣的趙奢。這一點,空談理論不懂變通的書呆子是做不到的。趙奢不看好趙括,並非不欣賞自己的兒子。他是覺得戰爭太殘酷,年輕的兒子缺少歷練,暫時還難以擔當大任。

“紙上談兵”之趙括


長平之戰爆發後,趙王發舉國之兵與秦軍在上黨對峙,因為幾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調,趙王很擔心當時的胡人會趁機侵略趙國的邊境。趙括因為從小就與趙王關係很好,就向趙王舉薦一人駐守邊塞,這個人後來大破匈奴,成為長平戰後趙國的支柱,屢次打敗攻趙的秦軍,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趙國四大名將之一。從這次舉薦就可以看出趙括的軍事眼光,若趙括真的是一個只知空談兵法的庸才,他絕對發現不了李牧的優秀之處,更不會舉薦李牧。

秦、趙兩國在長平戰場對峙三年多的時間,才發生後面的大決戰,前面的三年對峙,趙軍一直由老將廉頗統帥,老將廉頗之所以採用守勢,因為他打不過秦軍。趙王決定臨時換帥,也是因為趙國的國力已經支持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大,長平之戰時秦國的綜合國力遠超趙國,至少就糧草來說秦國遠多於趙國。以舉國之兵在遠離國都數千裡的地方和敵人對峙三年,就是放在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當時就連秦國都出現了:男當戰,女當運,關中糧倉為之一空的情景。何況國力遠遜於秦的趙國,縱使趙王不換帥,讓廉頗繼續對峙,先崩潰的也肯定也是趙軍。

趙括到達長平戰場,成為趙軍統帥後,趙軍五十萬將士大聲歡呼,可見趙括極得軍心,這樣的人絕非僅會誇誇其談的公子哥。長平被圍四十六天,趙軍糧絕僅靠戰馬和野菜充飢,但五十萬趙軍仍能保持高昂士氣,一波又一波的向秦軍衝殺,趙括的統兵能力絕非一般的名將可比。秦軍以六十萬大軍,包圍五十萬糧道斷絕的趙軍,等趙括突圍被殺後,秦軍損失過半,而趙軍最後投降的就有二十萬。由此可知當時秦趙兩軍損失的兵力相當,在這種困境之下,趙括能夠做到和秦軍相當的交換比,難怪白起會說趙括不死,日後必成秦國大患。

趙括年紀輕輕,首次出戰便遇到白起這樣的對手,何其不幸?當時白起已經年過六十,他縱橫沙場四十餘年而未嘗一敗,何等的厲害,白起的統帥能力放在中國任何一個時期都是數一數二的。趙括敗於白起之手,不丟人,更不能說明他是庸才,當時戰國中任何一位名將放在趙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說能夠戰勝白起統帥的秦軍。

“紙上談兵”之趙括


《史記》記載:“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自古以來,關於四十萬降卒這個數字是有爭議的,水分很大。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趙軍的戰鬥力不亞於秦軍,趙括分兵四路拼死突圍,對秦軍的殺傷力相當驚人,以至於戰後白起曾心有餘悸地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據此有人推測,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陣亡人數不下三十萬人,兵力嚴重不足導致其不能趁勢進攻邯鄲。史書記載趙國前後死亡四十五萬人,大多是在進攻過程中陣亡的。趙括死後,趙軍精銳喪失殆盡,已無力發動進攻,殘存的士卒不得不放下武器。秦軍原本已傷亡慘重,對十數萬老弱傷殘的降兵根本沒有辦法處置,於是殘酷的殺戮開始了。

長平之戰路線

趙括之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兩國生死相爭,真正決定最後勝利的還是國力,這絕不是一個兩個名將能改變的。趙括的悲哀在於他首次出戰就遇到如此強大的對手,長平一戰喪舉國之師,成敗論英雄,罵名傳千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