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 II 老鱉鍋臺:如今,能知道老鱉鍋臺的人不太多


鄉土散文 II 老鱉鍋臺:如今,能知道老鱉鍋臺的人不太多

“有隻泥王八,做飯要靠它;點燃一把柴,養活千萬家!”這是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經常猜的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是“老鱉鍋臺”。從樸素而又直白的謎面上可以看出,這個鍋臺的形狀、材質以及使用方法和重要作用。淳樸的農家就是用一把把泥,去做成一個酷似老鱉樣子的土灶,用來日常燒柴做飯,由此成就了一家家人的生活保障。裊裊炊煙,在飄渺的村莊裡升騰,便是農村人每天生活節奏的開始,也是點燃希望之火的開端。

如今,能知道老鱉鍋臺的人不太多。能見過此物的並真正使用它做飯熬湯的,也只是曾經的鄉下人吧!

但不得不佩服的是:曾經的鄉里人是富於創造的。充滿智慧和看似笨拙的製作,往往給予生活妝扮了靚麗和美好——老鱉鍋臺就是鄉里人獨具一格的創舉。諸多人不知道老鱉鍋臺的構造和用途,更無法想象究竟一個“老鱉”的名諱與鍋臺如何連接在了一起。誰能知道,就這樣一個看似簡單而又確實不復雜的鄉村爐灶,烹調熬煮了多少馨香可口的飯餐,養育了祖祖輩輩的農村人,創造了一代代不斷進取日臻輝煌的奇蹟!

早在農村長大,家家都可以見到所謂的老鱉鍋臺。畢竟農村人喜歡就地取材,而且還很善於設計,就用一個破舊的盆子或者鐵鍋倒扣在地上,作為製作鍋臺的模型。然後選擇很細膩的純土和成均勻的泥巴,有的為了防止有裂紋,還會摻和些許短短的麥秸、麻絲等在泥土裡面,一把把將和好的軟泥糊在倒扣的那個破盆或者破鍋底上,形成一個王八殼子形狀,前後各留一個小口,一個用來出煙,一個用來放柴。放柴的那個在續接大約一大扎的把託,酷似老鱉的小尾巴。盆底或者鍋底部正中間,留存一個一寸左右寬、半尺左右的長逢,用於將來燒火時候從底部進空氣和漏柴灰。還要在底部均勻地按上去三個石頭作為灶底的支腿,呈三角形。這樣做好之後,便停留幾天,等著泥身差不多幹了,就將這個“帶腿的王八殼子”翻過身來,用腿支撐在地面上,慢慢地把那個破盆或者破鍋取掉(那個破盆子或者破鐵鍋已經完成使命)。這樣一個老鱉鍋臺略見雛形了,接著還要進一步地用泥巴將鍋臺全身以及灶口進行美化。這一次用的泥巴比較軟一些,糊在爐灶身上,還要用泥水捋順好幾遍,達到光潔美觀為止。這樣一件“藝術品”完成了,放置一兩天,差不多幹了,就可以搬到廚房裡,堂而皇之地成為做飯燒水的柴灶了。“老鱉鍋臺”正兒八經地成了主人家的灶房主角。

鄉土散文 II 老鱉鍋臺:如今,能知道老鱉鍋臺的人不太多

老鱉鍋臺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無論做飯炒菜,蒸饃燒水,都可以派上用場。一把乾柴填進灶臺的肚子裡,點燃起來,就可以燒火做飯了。有時候遇到柴草被雨淋,則會冒起濃濃的煙來。這時候,為了不讓廚房內濃煙滾滾,就會急於把鍋臺裡的火生著,往往偏低著頭,鼓起腮幫子,用力地朝著鍋底下那冒煙的柴草上面吹氣,噓——噓——地吹,連續吹氣三兩下之後,就聽見“嘭”的一聲,火焰從柴禾裡冒出來,一下子蓬勃而出,噼啪的燒火聲就傳開來!隨後一陣陣清香就會從廚房裡面飄出來——玉米糊糊那醉人的淡甜、清炒野菜的絲絲純香、蒸榆錢的人間芬芳、烤紅薯的誘人甜香……凡是農家所有的飯菜味道,匯聚成一種記憶中深遠的回憶,印刻在人生的腦海中,永恆地儲存在生活的U盤裡,隨時都會播放出美妙而又華麗的樂章!

也正是這樣的老鱉鍋臺,燉煮烹炒,做菜熬湯,催熟了五穀雜糧,做成了粗茶淡飯。雖充滿了簡樸和節儉,依然綻放出瑰麗而喧鬧的生活之花。家常便飯,就是養育一代執著追求的農村娃的盛餐,老鱉鍋臺,就是勤勞農家奮鬥不止而貯備佳餚的神聖之物。

當早晨的一縷陽光灑在煙霧籠罩的鄉村的時候,當老農牽著黃牛匆匆下山荷鋤歸家的時候,老鱉鍋臺前,就會柴火映面,鍋碗鳴奏,各家各戶都會冒出來嫋嫋的炊煙,緩緩四散在空中。回憶中的鄉村裡,生活就是這樣如此簡單大方,而又充滿了詩情畫意。

鄉土散文 II 老鱉鍋臺:如今,能知道老鱉鍋臺的人不太多

從老鱉鍋臺上盛出來一大碗一大碗的飯菜,端到了村口大槐樹下邊,這裡就組合成一個飯市,故事和傳奇就會在碗邊筷頭開始演繹——富於巧妙的構思和誇張,涵蓋客觀的哲理和寓言。雖然說農家人“淡觀山水閒看月,只談耕耘不念愁”,但是“山水一方藏沃土,總有真理和摯情”。

如今社會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煤灶,液化氣灶、燃氣灶、電磁爐等灶具不斷地更新和進步,用黃泥做成的老鱉鍋臺早已成為了歷史和回憶。甚者遠遠地被人們成為笑談的對象,或者根本不知道究竟為何物了。但是在我的印象裡,它擔任了像母親一樣的重要角色,勤勞,樸實,憨厚,善良,充滿了溫情,充滿了愛意,充滿了慈祥,充滿了關懷。老鱉鍋臺上的一口口飯餐,都是餵養我成長起來的一滴滴母乳,培養了我鋼鐵般堅強的體魄和靈魂,造就我不忘初心銘記鄉愁的至深情懷。


審閱:高蕊

簡評:通過對過去農村生活中的老物件的追憶,抒發了作者的感恩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懷念。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